朝阳产业双重功能 康平推进桑蚕产业基地建设
辽宁日报消息都说种桑养蚕是南方人的专利,可那是老话儿了,寒冷的北方照样有人敢吃“螃蟹”。
8月中旬的一天,记者在地处辽北的小城子镇富裕村看到这样一番景象:绿色的桑树下,村民们在辛勤的劳作……村领导兴奋地告诉记者,时下,村里桑蚕养殖业红红火火,全村桑树发展到800亩,明年将达到2062亩,实现人均2亩桑园,2010年进入盛产期,预计蚕茧可达24.7万斤,总效益297万元,人均蚕茧收入2880元……
桑蚕养殖成为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昔日的贫困乡镇终于有了出头之日。
思维转变天地宽
熟悉康平的人都知道,这里地处辽北,经济落后,土地贫瘠,长期以来种植业结构单一,一度成为直接影响农民增收的障碍。清一色的大苞米,让这里的农民收入寥寥。
一个偶然的机会,东升乡村民带头搞起了桑蚕养殖。在周边村民怀疑的目光中,2003年该乡发展桑树300亩,一举成功。现在,全乡大力发展养殖桑蚕,发展桑树面积8000亩,去年村民年人均收入达到4218元,仅养蚕一项,收入就相当可观。
村民告诉记者,全乡今年养秋蚕250张纸,按现有桑树的生长状况,明年可养秋蚕3000张纸以上。村民说得坦诚:“脑袋瓜儿不换那是干受穷啊,过去谁听说过俺们这寒冷的穷乡僻壤能种桑养蚕,真得多走走,见见世面,外面的世界好精彩!”
做大主导产业区
在记者眼里,这里是一块贫瘠的土地,但是当一些思想前卫的农民迈出了走出去的艰难一步,吸取外来的经验,那么,一种巨大、潜在的增收实力的砝码就无形中加重了。
时下,康平桑园总面积达到4万亩,覆盖48个行政村、3860户村民。养秋蚕2000张纸,产量8万公斤,每亩增加效益480元。
有了先导示范,就有了做大做强的基矗据统计,该县集中连片地栽植桑树达到70%以上。投入104.4万元,配套了261眼灌溉井,水浇灌溉面积达到1.5万养蚕户,建蚕室的农户达到758户;投入672万元,建蚕室1120栋,总面积22.4万平方米。
朝阳产业“双重功能”
康平县委、县政府认为,栽桑养蚕是一项朝阳产业、可持续产业,具有实现农业增效和生态保护的“双重功能”,既是防沙治沙、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也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应当全力扶持。
基于此,县里成立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的桑蚕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各乡镇党委、政府也把桑蚕产业作为新农村建设产业发展的重点,从资金投入、政策措施、体制机制、干部力量等方面强化组织、服务及指导,集中精力抓好桑蚕产业建设,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
坚持龙头企业带动战略,实行“公司+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运营机制,使基地农户、专业组织与企业、市场有效对接,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共同体。林业部门围绕桑蚕产业,与全国十多家厂商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引进赤峰银龙公司缫丝厂建设项目,总投资2000万元,年加工蚕茧120万公斤。
康平县对种桑养蚕户开展技术培训。去年以来,组织部分农户到江苏农户家中进行养蚕技术的全程学习,又从江苏请来专家对各村技术员从小蚕收蚁、饲养、大蚕饲养等全过程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现场指导。今年,从省蚕科所和沈阳农业大学请来教授,面授开班两次。全县发放技术小册子1700本,栽桑养蚕户人手一份,设置乡村培训站点20处。同时还在桑蚕产业发展好的乡、村建立了一批种桑养蚕示范基地,培育种桑养蚕示范户150户,建示范基地7个。
为鼓励农民发展种桑养蚕,该县各乡村对种桑养蚕户优先拿出机动地进行承包,并提供优惠地价,减免有关费用,有的每亩地优惠20元至30元;每年的退耕还林指标,集中用于农民发展建设高效桑园,凡是种植桑树的农户享受苗木补贴政策;积极协调财政、银信部门,整合扶贫、开发项目资金,制定产业贷款政策措施,解决桑园打井、办电、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问题。
该县今年计划在郝官镇、二牛镇,东升乡等10个乡镇、60个村建蚕室1700个,使用面积达34万平方米。那时,将有更多的贫困农民喜上眉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