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民众替“中国制造”喊冤的画外音
8月31日晚,纽约昆士大道旁著名的“TARGET”购物中心人头攒动。玩具区里,顾客依然络绎不绝。《国际先驱导报》记者从其中的5个货架上各任意取下5件玩具,结果发现在25件玩具中有22件属“中国制造”。店员拉娃瑞说,被美国媒体炒得沸沸扬扬的玩具召回事件并没有对消费者产生明显的影响。此前,美联社公布的一项民调结果显示,绝大多数美国民众认为,对于中国“问题产品”的大量涌现,美国相关企业及政府都负有责任。(9月4日《国际先驱导报》)
不仅是美国百姓,政企界名人为“中国制造”喊冤叫屈、打抱不平的也大有人在。美国消费品安全委员会执行主席南希·诺德日前表示,将中国部分产品的安全问题激化为贸易摩擦将是一种“愚蠢”的行为,产品安全问题只是安全领域的问题,不应该被扩大化。她本人经常使用中国产品,她仍对中国产品质量“充满信心”;在美国政界享有盛名的亚洲协会名誉会长尼古拉斯·卜励德也表示,“中国生产的产品绝大部分都是高质量的,是可以信赖的。”和所有美国人一样,“中国制造”已经成为这位曾于1972年陪同尼克松总统对中国进行“破冰之旅”的资深外交官生活中的重要部分。
这么多美国人为“中国制造”喊冤叫屈,一方面说明中国的产品整体质量是好的,个别商品偶有瑕疵,应该也是贸易中的正常现象。假如“中国制造”的质量真如美国媒体渲染的那么严重,会成为美国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吗?有数据表明,如果没有来自中国的这些物美价廉的产品,美国消费者每年需要多支出700亿美元;拒绝中国产品,则直接意味着生活水平的降低。对这一点,美国女作家萨拉·邦焦尔尼可能最有体会。为更深了解美国和中国的贸易关系,邦焦尔尼全家曾“实践”了一年没有“中国制造”的生活,结果发现生活变得一团糟。邦焦尔尼长达一年没有政治倾向的抵制,既表明了美国老百姓对中国产品的依赖,也表明了中国产品给美国百姓带来的实惠。
另一方面,部分“问题产品”堂而皇之进入美国,美国进口商和监督机构也难辞其咎。众所周知,在中国加工贸易出口模式中,中国生产企业是按照客户订单要求组织生产的,在整个产业链的利润分配格局中所占份额甚小,通常只能获得10%,甚至更少,大部分利润被外资品牌商、销售商等获得。多年来,“中国制造”之所以能迅速赢得广大的海外市场,根源也就在于中国制造商这种严格遵循订货客户设计标准的能力。在此次风波中,一些中国出口商品质量出现问题,并不是因为中国制造商没有达到订货客户的设计标准,而是因为订货客户设计标准自身就存在问题。一味要求中国生产厂商承担产品质量问题的全部责任,发出订单的美国客户却毫发无损,既不公正,也无助于有效解决质量监督问题。
既然民众新普遍青睐、离不开“中国制造”,进口商和监督机构在“中国制造”的产品安全问题也有责任,一些美国政客为何还要拿“中国制造”来“打靶”呢?其背后自有隐情。联想到近几年中美之间在从纺织品配额到人民币汇率等领域的摩擦,以及美、中巨额贸易逆差的存在,人们有理由认为,美国人对美中贸易不平衡的不满,正在通过层出不穷的中国产品质量问题发酵、升温。要知道,如果把贸易问题放在贸易的框架内考量,产品质量并不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目前,中国政府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有关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的措施要求,加大产品质量和安全的保障措施,力求使全世界人民享受到更安全的高质量的中国制造产品。但如果拿产品质量当作政治筹码,来谋求政治利益,不仅会损害“中国制造”的整体形象,也会伤害美国民众的福祉。
由是观之,美国政界和媒体以偏概全、刻意炒作,将“中国制造”个别问题扩大化,并“上纲上线”到两国整体贸易问题,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干的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的蠢事,中国人民不会答应,美国人民也不会答应!当务之急,中美政府应加强沟通和合作,共同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并将准确完整的信息传递给消费者。如果确定是厂家问题,那么涉及的中美厂家理应提高产品质量,接受处罚并承担由此造成的损失。只有排除政治干扰,就事论事,并勇于承担各自的责任,才能获得共识,推动中美经贸关系健康向前发展,让更多的“中国制造”惠及美国民众,提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