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琦:纺织业绿色上浆发展之现状
近几年我国梭织布的产量增长很快,从2000年的277亿米增长到2006年的550亿米,年增长率是10.3% .用浆量按百米用浆平均1公斤计算,2006年纺织经纱上浆用浆料约55万吨,可见浆料市场的发展空间很大。纺织上浆的主体浆料是PVA、变性淀粉、丙烯酸类等,近年来虽然浆料的生产和技术水平有提高,但其在高性能、高质量上仍难以满足纤维性能差别化、高支、高密、高紧度、高速织造、绿色环保的要求。
1、浆料生产技术
变性淀粉、PVA、丙烯酸类仍是纺织经纱上浆的三大主流产品,近年来助剂类浆料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少用、不用PVA的倡导使得浆料的环保性能不断的被业界重视起来。随着高压上浆机的发展与推广,使浆纱工艺“二高一低”被广泛应用。也使浆料的研究方向朝着“高浓低粘”高质量、多功能、少组分、系列化的特性发展,变性淀粉从80年代开始到现在从变性的种类及性能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氧化淀粉、酯化淀粉、酸化淀粉等以大量应用于生产;90年代中后期出现了接枝淀粉、复合变性淀粉等。由于PVA对合成纤维的独特上浆性能以及特有的性能,目前还承担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但针对PVA-1799对上浆的不完善性,也研制出了更加符合纺织上浆要求的变性PVA,如低聚合度、低醇解度系列改性PVA,但不易降解性的问题仍未彻底解决。丙烯酸类浆料从90年代的中后期开始,虽然起步较晚,但应用前景很好,近几年发展很快,主要是丙烯酸、丙烯酸盐类、丙烯酸酰胺共聚等,应用中的吸湿再粘问题也逐步得到了解决。但技术含量高、性能好的系列产品还是很少;助剂类产品也弥补了主体浆料的不足,在配方中发挥着互补的作用。
2、浆纱生产技术
新纤维的研制与应用对浆料及浆液配方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天然纤维、合成纤维配方的基础上,依据相似相容原理使浆液配方充分考虑纤维的疏水性与亲水性,适应新纤维的上浆。如天丝、木代尔、竹浆粘胶纤维、大豆蛋白纤维、丽赛、牛奶纤维等、玉米纤维、甲壳素纤维等,为面料的开发起到了促进作用。
据有关资料介绍,2005年我国面料纤维组分平均为1.3种,而进口面料的平均纤维组分为3.5种。因此对多种纤维混纺纱线的上浆技术还要加强研究与实践,以适应发展需要。浆纱工艺为减少毛羽、保证桨膜性能、保持纱线弹性,从降低浆纱覆盖率采用双浆槽浆纱、“两高一低”工艺、湿分绞、分层预烘、后上蜡、干区分绞方式、预湿上浆技术等方面进行研究和应用,为提高浆纱质量奠定了基础。对中低支纱纯棉、涤棉产品的上浆,采用有梭织造的,无PVA上浆已完全应用于大生产,对中、细支高紧度、高支高密纯棉、混纺织物,采用无梭织造的,使用高性能的浆料也是可以实现无PVA上浆的,但仍须在上浆成本高、织造效率低等问题上攻关。
3、无梭织机的发展加快了浆料和浆纱技术的进步
无梭织机从70年代开始发展,陆续推出了喷气、剑杆、片梭、喷水及多相等机型。从80年代的电子计算机技术、传感技术及变频调速技术等现代化科技不断的应用于无梭机织,使无梭织机向高速化发展,以喷气织机为例,国外织机的速度一般达800——1000转/分,最高的可达1600转/分;国产最高的也能到900转/分。因此,无梭织机以速度快、小开口、经纬纱张力大的特征,向浆纱质量及生产技术提出了新的挑战。
现代化的浆纱机已形成机、电、仪、气、液及先进工艺技术相结合一体化的高科技的装备。多单元的独立控制技术,分段张力控制技术的应用与自动监测技术的结合,使现代化浆纱机的性能大大提高,从而为提高浆纱质量、保证无梭织机生产效率及品种适应性提供了技术条件。
我国在2000年无梭织机仅有6万多台,到2006年已近39万台,无梭织机的比重逐年增加,2000年是9.3%,到2006年已达36.5%。无梭织机中以喷气织机发展最快,为了适应无梭织机和现代化的浆纱机的发展与应用,针对无梭织造、特别是喷气织机要求少毛羽、高耐磨的特点研究浆料的开发和浆液配方技术,使浆纱生产提高其可织性。
总之,是新型纤维和无梭织造两端的技术带动了浆料和浆纱技术的不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