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服合格不合格?关键在“标准”!
校服合格不合格?关键在“标准”!
“广东校服抽检近半不合格”别有原因教育、质监将联合出台校服生产最低标准
新闻追踪
日前,本报关于“广东校服抽检近半不合格”的报道见报后(详见南方日报2007年8月29日A04版),不少家长大为吃惊,纷纷来电询问:是用料问题,还是服装码数问题?会不会危及孩子的健康?中间是否有猫腻?
带着一连串的问题,记者连日走访学生、家长、学校、各级教育部门、质监部门、厂商,发现所谓“不合格”的校服,并没有危害人体健康的质量问题,而是标识不全、纤维含量不合格等问题。尽管像某些学校所说的不是“大件事”,但这些问题的存在也正暴露出目前国内涉及到学生的食品、消费品等校园后勤物资的“行业标准”与教育部门不对接、缺乏沟通的问题。
坊间声音
出现“猫腻”的可能性比较小
学生及家长对“不合格”意见参半
本报《广东校服抽检近半不合格》报道连日来在广东一些地市的中小学引起了“强烈反响”,形成了势均力敌的“两大意见帮”:其中之一就是“打击型”,认为目前的校服款式不佳,而且问题多多,不是今天断了线,就是明天褪了色,让人觉得“钱花了却不值”。
像一位姓张的学生家长,一提起校服面料的质量就向记者大吐苦水:“校服布料差,衣料又不透气,天热时衣服还有怪味;而且衣服洗多了就褪色,还特别容易起毛。”她还告诉记者,她的孩子一穿上校裤,肚脐周围、屁股上总是又红又痒。“我觉得肯定是用料不行,所以引起小朋友身上过敏。”
而今年在佛山一中学念高二的小李说,穿了多年的校服,“还是觉得以前的校服质量好一些。”他说,“总体感觉现在的校服从质地上讲没有以前的舒服,感觉也不吸汗。”
打击之外,记者也听到不少“声援型”意见。受访的学生认为学校的校服已经改进了很多,质量也还可以,穿了好几年也不需要重新购置。广州市海珠区某中学高二女生告诉记者,校服的质量还可以,也没有听到同学有什么投诉,顶多就是嫌不够新潮。“我初中三年都在这间学校读书,中间一直就是穿着那两套替换的校服,并没有出现质量问题啊。”
尽管存在两种意见,但很多学生、家长都十分清楚校服是由教育局或学校公开统一招投标的,有的学校甚至学生都有“话事权”。因此,他们大多认为“猫腻”、“回扣”等存在的可能性较小。
抽查结果未发现危害人体健康的质量问题
尽管省质监局近期对广州、中山、佛山等地企业生产的学生校服进行的专项抽查发现该类产品的抽样合格率仅为52.2%,但抽查并没有发现危害人体健康的质量问题。所有抽查产品的甲醛含量、PH值、色牢度、可分解芳香胺染料等安全性指标项目均合格。主要质量问题是部分产品标识不全、部分产品纤维含量项目不合格以及部分产品缝制(侧缝/摆缝)项目不合格。
“校服当然不可能是纯棉,因为纯棉的衣服会缩水等,但对棉与纤维的含量是有要求的。”中山市质量计量监督检测所有关负责人说,校服中的纤维成分及含量,是保证学生穿着舒适的重要指标,而一些不合格的校服棉含量只有不到20%,大部分都是涤纶面料,甚至裤子100%使用涤纶面料。
“涤纶含量高的面料透气透汗性差,南方的气候炎热,学生穿着这些不合格校服,就会感觉十分不舒适,汗液也不能及时排出,甚至容易出现皮肤病。”该负责人说,因此即使没有危害人体健康的质量问题,但也不能轻视“不合格”校服。“即使只是缝制的问题,松松垮垮的衣服穿在身上也不合适啊。”
问题何在
投标时“挂羊头”,交货时“卖狗肉”
据了解,省教育厅以及各地市教育部门都对学校后勤物资管理有明文规定,特别是对学生食品、消费品有严格的准入机制。“就是全部都必须统一、公开招投标,过程透明严格,因为基本上每一个地方都有专门的领导小组,涉及到教育、物价、工商、纠风办、财政、质监等六部门共同监管。”省教育厅有关负责人说。
由于有严格、透明的招投标制度,很多厂家在争“标”的时候很认真,但拿到“标”后就马虎应对,并且看准学校验收“容易对付”这一点,导致一些校服质量不佳。
学校既不具备质检技术也无标准
在省质监局公布的近期对中小学生校服的抽检结果中,广州市第七中学的短袖衬衣校服和冬装校服均被认定为不合格。而不合格的原因是标识不全问题。该校副校长伍健雄说,从报纸上得知消息后,他马上与服装厂联络,对方告知是因为衣服上只有缝的标签,没有纸质挂牌。
“校服是2005年由原东山区教育局统一招标指定厂家的,当时有六七个专家鉴定过。”伍健雄告诉记者,自从由区教育局统一招标指定校服生产厂家后,学校在质量监管方面便不再负有重责,只有在学生出现穿着不适时,才向厂方和质监部门反映。
对于校服标识等问题,该校总务处主任王迈坦承,学校并没有对厂商作具体要求。“招标会前,学校只是对布料和款式等提了要求,至于质量什么的,都是由专家鉴定。校服标识等具体要求,应该也是教育局事先规定好的。”王迈说,统一招标后,学校是有检验,但学校不具备严格检验的技术,只能是用手摸摸料子,看看有没有偷工减料而已。“如果有大量学生感觉穿着不舒服,我们负责拿给销售商换,存在质量问题,我们会向质监部门反馈。”
此外,在这次抽检中被查出校服纤维含量、标识不达标的雍景园小学有关老师也告诉记者,学校手上并没有“质量标准”,也没有质量检验的技术,只能是简单地了解质量情况,看看有没有穿洞、掉线,号码对不对等等,但具体到面料含量多少等,就无法考究了,“我们也希望质监的人给我们标准”。
厂家声称“不合格”仅是学生剪挂牌
在越秀区中小学校服供应中心,广东育仁服装有限公司经理辜鹏辉大呼“冤枉”。他告诉记者,抽检当天自己就在现场,质检人员随便抽了5套衣服,就说衣服上没有纸质挂牌。“其实我们生产的衣服原本都有挂牌的,很多学生家长买回家试了以后觉得大小不太合适,就拿回来换,但许多挂牌已经被剪掉了。抽检的时候正好抽了这些衣服。”
据悉,此次省质监局抽查的不合格服装生产企业主要是广州、中山、佛山等地的企业,尽管存在因学生剪挂牌等“非客观”因素造成的“非质量”问题,但记者也了解到,有个别厂商也确存在偷工减料的情况。如按照有关部门对校服含棉量的要求是,衫的底纱含棉量应为60%,上下浮动1.5%,而广东育仁服装有限公司南海分公司生产的小学冬装校服抽检结果是上衣含棉量10.6%,低于相关标准。
“导致校服出现问题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比如校服价格便宜,所以对校服生产不重视,中标前还能严格按照要求提供校服样品,一旦中标后,对校服的质量把关并不严。”一位知情人士透露,每年学生穿着的校服成千上万件,学校在发放给学生前,也很少、很难对校服质量再进行抽检,导致校服直接就到了学生手中,因而出现了“空当”。
质监部分学校存在把关漏洞
据了解,由于校服对款式、标识有特别的要求并且生产的数量较少,因此如果学校委托大企业生产的话需要很高的价格,从这次抽查的情况来看,大部分学校选择了委托中小企业生产。
省、市质监部门都表示,这种做法有利于减轻学生的经济负担,但是学校一定要注重把好质量关,例如,学校在验收产品时要要求企业提供产品质量检验报告。此外,抽查还发现同一家生产企业给不同学校做的校服质量相差较大,表明当学校对校服生产企业有明确要求时,生产企业会按要求做;在没有清楚要求时,生产企业有时会简单了事。质监人员表示,校方在与服装生产企业签订合同时,应将各方面要求明确、细致写入合同条款中。
将来咋管
教育质监拟联袂制定校服最低门槛
教育地区发展不平衡难以统一标准
记者了解到,到目前为止,全省各地基本上建立了教育市场准入机制,并建立起学校后勤物资、学生食品、日常消费品(含校服)的招标和定点采购制度。像广州市教育局,从2002年开始,就与该市质监局开展合作,对广州本地的校服生产企业从招标到原料,从生产到出场实行全程跟踪抽检,一条龙保证广州本地产的校服质量,并于2004年出台《广州市学生校服质量技术要求指导意见》,监控校服的质量。比如,用于校服的丝盖棉(春装、秋装),当中的含棉量就要在35%—65%。
“我们也曾经考虑过建立全省的统一标准,但由于全省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地对后勤物资的承受力也不一样。”省教育厅有关负责人说,比如在广州市可以有百多元一套校服的,但在一些山区却几十块钱一套衣服,价格相差巨大的情况下,很难要求两地的衣服用料、质量等完全一样。“据我们所掌握的情况看,有的山区学校一套校服才30多元,如果以发达地区的标准去检查山区的衣服,肯定不合格。”该负责人说,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更多的学校宁愿“价低者胜”。“不过,省教育厅并没有要求,也不提倡农村学校或经济欠发达地区学校让学生买校服。”
此外,该负责人也表示,由于教育部门从来没有接收过任何“标准”,因此不管是学校,还是教育部门,很难在“验收”时发现质量问题,平时也很难监督,因为没有办法得知服装的质量怎样,也没有办法对照。“所以,目前已与质监部门达成协议,要出台一份全省指导意见,定下校服的最低出厂标准,到时发到各地教育部门及学校,并加强校服定点生产厂家的管理。”
质监无良生产商将被立案查处
省质监局表示,针对该次抽查发现的质量问题,质监部门将责令产品不合格企业限期整改;对生产企业有意以次充好、生产经销伪劣产品的依法立案查处,并责令限期收回不合格产品。同时,将相关情况通报有关部门,采取措施防止不合格产品进入校园,保障广大学生的健康安全。
据悉,今后,质监部门将加大对校服产品的监督抽查力度,对该类产品进行连续跟踪监督抽查。省质监局还表示,该局拟联合教育管理部门参照行业标准FZ/T81003-2003《儿童服装、学生服》、FZ/T73021-2004《针织学生服》、有关国家标准要求,结合广东的气候特点规范广东省学生服装的质量要求,提高校服产品质量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