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网首页 | 搜索 | 产品 | 企业 | 供应 | 求购 | 人才 | 论坛
会员登录  免费注册  新闻订阅  我要投稿
纺织资讯
您的位置:首页 > 信息中心首页 > 正文
【收藏到商务室】

实施东桑西移发展蚕桑产业推动隆阳区建设


http://www.texnet.com.cn  2007-09-06 13:46:22  来源:中共保山市隆阳区委 收藏
华兴纱管

  一、蚕桑产业发展情况

  蚕桑在我区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永昌丝”一度斐声海内外。20世纪60年代,我区蚕桑种植最高峰曾发展到l.3万亩。2001年,在国家西部大开发重大战略及“东桑西移”、“浙桑入滇”的产业政策引导下,我区引进了浙江省海宁市丝绸集团公司,组建了保山茧丝绸有限公司。通过5年多来的不懈努力,全区共有13个乡镇(街道办事处)、129个村委会种植蚕桑,涉及农户2万多户,已建成蚕桑基地5.7万亩,投产自动缫丝生产线10组。蚕桑已成为我区一项新的绿色支柱产业。

  一是基地规模得到充分发展。去冬今春,全区新植桑园2万亩,目前累计面积5.7万亩,蚕桑新植涉及11个乡镇,130个村2万余户,新植成活率达95%以上,良种覆盖率达100%,其中新植桑园养蚕1万张,生产蚕茧40万公斤。2006年全年饲养蚕种3.7万张,比上年增长85%,预计产鲜茧140万公斤。收购蚕茧1300吨,预计农业产值3000万元,比上年增长130%。今年末预计新植1.5万亩,明年初桑园面积可达到7.2万亩,年养蚕量可达7万张以上。

  二是产业效益初步显现。蚕桑产业是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为一体的绿色产业、富民产业。新植桑园当年栽桑,当年养蚕,当年见效,三年进入盛产期,亩产值可达1500—3000元,与种包谷亩产值500元相比,亩均效益高出1000元以上。目前,我区已有部分精明强干的蚕农,亩产值超3000元。全区8万亩蚕桑基地建成后,预计可形成产值1.5亿元的农业支柱产业,户均增收1500元以上,人均增收300元。缫丝加工及深加工年销售收入可达3.5亿元,年利税超3000万元。

  三是小蚕共育和大棚养蚕等技术得到普及。小蚕共育方面,今年新建并投入使用的小蚕共育点共92个,共育室总数为180个,全区小蚕共育率达到85%。大棚养蚕方面,大力推广了大棚养蚕、方格蔟和塑料折蔟上蔟,提高了蚕茧质量,推广了小蚕一日二回育、大蚕一日三回育、蚕台育养蚕等省力化养蚕新技术,小蚕一日二回育实际推广率为100%。建立健全了蚕桑科技网络队伍,每500亩配1名辅导员。强化了技术培训,先后举办培训班100余期,参训1万多人次,通过讲课、实践、电化教育、发放技术资料等方式,使蚕农初步掌握了种桑养蚕实用技术。

  四是蚕茧收购秩序趋于稳定。严格贯彻执行国家蚕茧收购的有关文件精神和收购制度,支持鼓励和促使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良好的购销关系。在“随行就市,按质论价,现金兑付”的基础上,实行每公斤上茧15元的最低保护价,切实保护蚕农的利益;督促龙头企业做好各项技术培训,落实扶持资金,为蚕农提供优质的服务,促使蚕农自愿将鲜茧交售给公司,从而确保双方利益和收购秩序的良性发展。同时,组织商务、工商、公安、农业等有关部门加强对规范蚕茧流通秩序工作的领导,在鲜茧收购季节,严厉打击茧贩子和各种违法收购的行为,维护了公司和蚕农的利益,保障了蚕桑产业的平稳健康发展。

  五是产业升级逐步推进。我区蚕桑发展有“三起三落”的深刻教训,只有“种、养、加”三者相结合,培育强有力的工业龙头企业,才能保持蚕桑产业可持续发展。为此,我区鼓励企业走原料茧基地建设与缫丝加工相结合的路子,以优惠价支持企业在“保山市工业园区”征地60亩,新建总投资达8000万元的20组自动缫丝生产线及年产300万米丝绸织造厂。目前,其中的10组自动缫丝生产线已于2005年3月建成投产,丝绸织造厂已于2006年3月动工新建,预计年底前建成试生产。

  二、为推进蚕桑发展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做法

  (一)市场引导,科学定位。我国东部沿海的老蚕区,由于工业日趋发达,导致桑园种植面积逐年萎缩,蚕茧产量逐年下降,已不能满足丝绸市场日益增长的需求,而我区与印度等丝绸消费大国相距较近,这对我区恢复发展蚕桑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前景,在此大背景下,我区将蚕茧产业当作富农兴区的新兴产业进行培植,为保障农民稳步增收,茧丝绸企业确定了蚕茧每公斤15元的最低收购保护价(今年的春蚕平均收购价为每公斤20元左右),使蚕茧有了稳定可靠的销路,完成了千家万户的小生产同国际国内大市场的对接,解除了农民的后顾之忧。

  (二)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我区在产业布局上不搞一哄而上,而是通过到乡镇实地调查,确定了一批劳动力素质较高、农民经济条件较好地乡镇作为发展蚕桑的重点,一方面妥善解决好产业之间相互争地的矛盾,另一方面将蚕桑种植布局在最适宜地区,努力做到布局区域化、生产规模化、劳动集约化、产品优质化。

  (三)创新机制,高效经营。一是努力创新政府、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动机制。实行“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使政府、企业、农户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三位一体”利益联动机制,实现财政增收、企业发展和农民得利,保障了蚕桑产业的稳定发展。二是积极推行“产、供、销”和“贸、工、农”一体化经营。在蚕桑产业化经营过程中,将保山茧丝绸有限公司确定为带动我区蚕桑产业发展的唯一龙头企业,在政府的引导下,由公司统一组织,从蚕种制造、蚕桑种植、蚕茧收购、缫丝加工到产品销售等整个过程,杜绝中间环节,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产业效益,从而延长了产业链,推进了产业化进程。

  (四)分类指导、基地带动。为使蚕桑产业一开始就步入高起点,避免桑农走弯路,我区实行小基地带动大基地、典型引路和样板带动的工作思路。一是在西邑乡举办5000亩集中连片、大户承包的基地,同时要求各乡镇在条件较好的村创办50至100亩的小基地,二是全面推行良种工程,引导农户直接引种优质的嫁接桑苗。三是建立健全蚕桑科技服务队伍,在基地配备精良的技术人员,通过基地培养人才、摸索经验,为大面积的推广打下基础。由于基地的效益较高,充分带动了周围农民群众种桑养蚕的积极性。

  (五)加强领导,上下联动。一是健全机构。区、乡镇两级分别成立了以党政主要领导为组长的领导机构,组建了蚕桑办,分别配备了3至5人的专职工作人员。二是建立具有刚性约束力的责任制,做到层层有人抓,事事有人管,将蚕桑成败纳入政绩考核范围,实行“产业不上、干部就下”的制度。

  (六)培植龙头,扶持农户。一是制定出台了针对保山茧丝绸有限公司的系列优惠政策。在税收、基地建设、厂房建设、原料收购、产品加工等方面给予最大限度的扶持,引导企业不断延长产业链,实现从原材料到商品的就地升值,做大做强龙头企业。二是加大对桑农的政策扶持力度。五年多来共筹集各种补助资金2000余万元,在种桑物资、桑园基础设施建设、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给予农户扶持。三是建立健全技术服务体系,搞好生产服务。按照500亩桑园配备1名辅导员的原则配足辅导员,健全区、乡镇、村组三级蚕桑技术服务网络。

  (七)以产业发展推动新农村建设。一是把发展蚕桑产业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协调保山茧丝绸公司积极配合,每年从盈利中安排部分资金用于扶持农民种桑养蚕和新农村建设,主要用于为农民提供种桑补助、垫支桑苗款、小蚕共育室建设补助、蚕桑贷款贴息、改善水利设施等,通过产业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二是积极协调保山茧丝绸公司与蚕农签订蚕桑生产收购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通过实行最低保护价政策,保障农民基本权益,并把蚕桑重点村列为新农村建设重点扶持村,协调公司给予相应补助。2006年将种植桑园达面积950亩的金鸡乡育德村列为隆阳区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协调公司为该村新建小蚕共育室1000平方米,补助资金10万元。三是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和“企业发展不忘回馈社会”的思路,协调保山茧丝绸公司出资用于社会福利事业,授益于民。2006年,公司出资100万元用于建造“希望小学”和资助蚕桑乡村42名贫困大学生。其中:60万元建造的一所“希望小学”已动工新建(隆阳区板桥镇卧佛村希望小学),40万元用于资助蚕桑乡村的贫困大学生,已于8月19日举行了项目启动和发放资助金仪式,这些学生将通过公司的连续资助顺利完成学业。

  三、几点体会

  (一)抓住了“两个机遇”。一是抓住了入世的机遇。加入WTO之后,国际市场对我国丝织品的出口政策放宽,出口形式好转,种桑养蚕市场前景较好,短期内不会出现交易困难的问题。二是抓住了国家产业政策调整的机遇,国家在西部大开发中实施“东桑西移”战略,必将进一步加大对蚕桑产业的扶持力度。这两点,是我区制定蚕桑产业发展策略的基本依据。

  (二)深化了“两个认识”。一是深化了将农民增收放在首位的认识。国家取消农业税后,蚕桑产业对于地方财政的贡献率并不大,但由于有了最低收购保护价,农民的蚕茧不愁卖,比较效益高,农民能够增收,所以,我区还是坚定不移地恢复发展蚕桑产业。二是深化了“扶持农业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认识,正是基于这一认识,我区制定出台的蚕桑产业扶持政策,其力度超过了以往对任何产业和企业的扶持,促进了该产业在短期内初见成效。

  (三)调动了“两方积极性”。一是调动了茧丝绸公司的积极性,使公司对农民种桑养蚕愿扶持、敢扶持、能扶持。二是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民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主体,我区各级各部门都充分尊重农民在市场竞争中的主体地位,不搞强迫命令,而是通过利益调节机制以及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机制发动群众参与产业建设和增收致富。有了这两个积极性,并使公司和农民联结成利益共同体,实行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产业的长久发展才有可靠的保证。

  (四)做到了“六个到位”。一是认识到位。振兴蚕桑产业已成为全区上下各级各部门的共识,蚕桑产业已被确定为我区积极培育的新兴产业纳入了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十一五”规划,在党委、政府全盘工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二是领导到位。我区不仅成立了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和工作机构,而且将之列为政府工作最重要的督办项目之一,制定了严厉的奖惩措施。三是工作到位。区、乡镇两级每逢开大的会议必讲蚕桑,区、乡镇领导每逢下乡必问蚕桑,组织部门考察干部必究蚕桑,蚕桑产业发展形成了事事有人管,事事有人问,事事有人抓的工作格局。四是工作经费到位。区级财政已将蚕桑产业发展的工作经费纳入每年的财政预算,并及时、足额拨付到位,保证工作顺利开展。五是政策扶持到位。我区几乎整合了所有能支持蚕桑产业发展的资源来重振蚕桑产业,各种对桑农、对企业的扶持政策都能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六是服务工作到位。认真为桑农搞好产前、产中、产后的配套服务,有效解决农民不想种、不敢种、不会种、无钱种的状况;认真为企业搞好各种关系协调和服务工作,使龙头企业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真正发挥好“龙头”的作用。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下一步工作打算

  我区实施“东桑西移”工程以来,蚕桑产业获得了快速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较好地促进了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但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一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蚕农种桑养蚕科技含量不高,桑园质量不平衡,亩产偏低;二是部分桑农生产投入不足,市场观念有待进一步提高等。

  为做强做大我区蚕桑产业,“十一五”期间建成8万亩蚕桑基地,实现农业产值2.1亿元,工业产值3.5亿元,利税超3500万元。确定以下工作重点:

  (一)进一步加强蚕桑基地建设。到2008年,蚕桑基地发展到8万亩,实现农业产值7500万元,实现工业产值3亿元、利税0.3亿元;进入盛产期,年饲养蚕种30万张,年产鲜茧12000吨,实现农业产值2.1亿元,为20组自动缫丝生产线提供充足优质的原料茧。

  (二)不断加大对蚕农的扶持和培训力度。一是继续实行蚕茧收购最低保护价政策,保护蚕农种桑养蚕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计划协调公司投入3000万元用于种桑补助、桑水工程、贷款贴息、小蚕共育补助等,帮助蚕农加大对蚕桑的投入,使之早出效益、多出效益;三是针对全区蚕区技术老化,新蚕区技术缺乏的现状,进一步强化技术培训,提高科技到位率,建立健全区、乡镇、村三级技术网络,确保每户蚕农有1名种桑养蚕科技“明白人”,使蚕桑产业发挥出更大的经济效益,促进农民增收,为新农村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三)深入推进工业升级,进一步加大投入,力促丝绸加工再上一个新台阶。“十一五”期间,计划投入5500万元,全部完成20组缫丝生产线及年产300万米丝绸织造厂的建设,首期100万米丝绸织造项目于今年底建成投产,2007年完成二期缫丝厂建设,2008年完成丝绸织造厂二期建设,形成较为完整的丝绸加工业,实现丝绸加工年销售收入3.5亿元,利税3500万元以上,努力建成“国家级蚕桑基地”和滇西南最大的丝绸加工企业。

  (四)狠抓管理,不断提高产业效益。一是认真抓好桑园管理和良种繁育,指导农户抓好红病虫害防治,按技术规范生产,进一步加快低产桑园的改造步伐,提高蚕桑产量、质量和效益,提升桑园的产量和质量。二是进一步加强蚕的饲养管理,加快小蚕共育室建设步伐,加大省力化养蚕技术推广力度,加强养蚕技术指导,正确引导农户确定养蚕量,促进养蚕专业化、规范化,增加蚕农现金收入。三是不断完善区、乡、村三级技术服务网络体系,加强辅导员技术培训与管理,建立健全种桑养蚕台帐到户的管理措施,形成科学严格的监管制度,切实维护蚕农利益;四是进一步加强市场监管,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蚕茧收购法律法规,协调组织工商、公安、农业、质监等部门进行市场监督,严厉打击非法收购行为,维护良好的收购秩序。

  (五)积极探索产业发展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新路子。结合蚕桑生产基地建设,以政府和企业投入为主,重点解决基地内农民的水、电、路、房屋等基础设施和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建设;以蚕桑产业为主要支撑,确保基地内农民增收致富,不断探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路子,努力推动全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出处“中国纺织网”
编辑:纺织网
贸易行情论坛】 【打印】 【关闭】 【我要收藏
文章关键词: 东桑西移   
「相关报道」
更多精彩行业动态
进入行业动态>>


免责声明:浙江网盛生意宝股份有限公司对中国纺织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浙江网
盛生意宝股份有限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站内支持:关于我们 - 服务项目 - 法律声明 - 意见反馈 - 企业邮箱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纺织数据库 - 快速产品通道 - 外贸助手
兄弟站点:生意宝 - 国贸通 - 中国化工网 - 全球化工网 - 医药网 - 中国服装网 - 机械专家网 - 中国农业网 - 中国蔬菜网 - 浙江都市网 - 中国红娘网 - 南阳商务网
糖酒招商网 - 中国卫浴网 - 中国粮油网 - Global Buyers & Suppliers - ChinaChemNet

中国纺织网 版权所有 1997-2014 浙ICP证:浙B2-20080131
服务热线:0571-88228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