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网首页 | 搜索 | 产品 | 企业 | 供应 | 求购 | 人才 | 论坛
会员登录  免费注册  新闻订阅  我要投稿
纺织资讯
您的位置:首页 > 信息中心首页 > 正文
【收藏到商务室】

新生之路:“中国制造”之蝶正待破茧  


http://www.texnet.com.cn  2007-09-07 10:16:06  来源:中国证券报 收藏

  面对最近国外媒体“排山倒海式”(《华尔街日报》语)的妖魔化“中国制造”之风,我们很高兴地看到,我国政府已经很好地将其转变成提升“中国制造”国际形象的契机。用辨证的眼光看,只要政府本着对国内外消费者高度负责的态度,勇敢面对而不是消极回避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客观存在的问题,向“德国制造”等高品质标准学习,用实际行动大力改变“中国制造”在国际上的“低价而劣质”形象,那么基于贸易保护主义的境外妖魔化不仅毫不可怕,反而是一个重要的督促力量和前进驱动。“德国制造”的蝶变经历就是最好的例证。

  19世纪末期,英国是全球工业的霸主,他们要求把从德国出口到英国的产品都贴上“德国制造”的标签,好让大家知道这是德国货——低价而劣质的东西。但在一百年以后,这个符号的含义却彻底地颠倒了过来,变成了高质量、高可靠性同时也是高价格的代名词。因此,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现年75岁的柏林老人约尔格·瓦尔特说,“100多年前,英国人正是由于担心德国产品质量问题,才要求我们贴上‘德国制造’的标签,但现在这成了高质量的标志。我相信中国人完全有能力生产出优质产品”。

  和当年的“德国制造”一样,“中国制造”正面临一场蝶变。从丑陋的毛毛虫到漂亮的蝴蝶,是一条漫长而曲折的艰辛之路,但同时也是一条必须经历的新生之路。我们不能吃一辈子“廉价劳动力优势”,更不能干一辈子“八亿件衬衫换别人一架飞机”的低端买卖,即使没有眼前的妖魔化,“中国制造”依然必须经历这场蝶变,只不过时间也许会更晚。

  事实上,很多提前走出国门的企业,已经真正意识到“质量就是生命”的商业真谛。但仅凭个别企业的个体行为很难树立真正的品牌形象;相反,一粒老鼠屎却足以坏掉一锅汤,“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十分普遍。揣着国内“廉价劳动力”的老本,一些企业满足于低廉价格的竞争优势,而没能注意到万劫不复的陷阱已经在不远的前方挖好。

  正如奥康皮鞋董事长王振滔曾经喟叹的那样:最大的品牌是祖国啊!“中国制造”才是所有走出国门的中国企业最强大的品牌依靠。打响“中国制造”品牌,让“中国制造”成为高质量的标志,一方面将成为所有企业最为宝贵的无形资产,另一方面又需要政府和企业家坚持不懈的共同努力。

  柏林老人约尔格·瓦尔特相信“中国人完全有能力生产出优质产品”,国人对此更是深信不疑。中央政府接连重拳出击的强力信号表明,“中国制造”的这场蝶变已经开始,我们正等待那振奋人心的破一刻。这也许不是一年两年所能完成的,但只要我们善于学习和借鉴经验,肯定不需要等一百年。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出处“中国纺织网”
编辑:芦苇
贸易行情论坛】 【打印】 【关闭】 【我要收藏
文章关键词: 中国制造 
「相关报道」
更多精彩行业动态
进入行业动态>>


华兴纱管
免责声明:浙江网盛生意宝股份有限公司对中国纺织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浙江网
盛生意宝股份有限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站内支持:关于我们 - 服务项目 - 法律声明 - 意见反馈 - 企业邮箱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纺织数据库 - 快速产品通道 - 外贸助手
兄弟站点:生意宝 - 国贸通 - 中国化工网 - 全球化工网 - 医药网 - 中国服装网 - 机械专家网 - 中国农业网 - 中国蔬菜网 - 浙江都市网 - 中国红娘网 - 南阳商务网
糖酒招商网 - 中国卫浴网 - 中国粮油网 - Global Buyers & Suppliers - ChinaChemNet

中国纺织网 版权所有 1997-2014 浙ICP证:浙B2-20080131
服务热线:0571-88228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