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棉二厂 拟变身纺织文化创意园
政协委员郭栖栗呼吁保护工业遗迹北京市规委“纳谏”
曾在京城工业史上声名显赫的一个个“元老企业”正逐渐消失,北京市十二届人大常委会委员郭栖栗在今年市人代会上提交了保护开发利用工业遗迹的建议,希望存留下京棉二厂、北京焦化厂等老工业企业的厂房。昨日郭委员高兴地说,她的建议已被采纳。不少京城老工业正谋划“联姻”新兴的文化创意产业,其中京棉二厂拟将厂区规划为纺织创意产业集聚区,目前这一计划正待批。
委员呼吁将京棉二厂打造成“时装之都”
作为《北京日报》高级记者,郭栖栗委员曾长期从事工业领域报道。对这个领域的熟稔和感情使她一直关注着京城老工业的发展。在她看来,新中国的历史,可以说是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向工业化、现代化进军的历史。
对京城来说,尤其如此,工业曾是北京经济发展史上辉煌的一页,但如今曾为北京经济腾飞立下汗马功劳的工业企业却正在迅速消失。
京城有东郊“纺织城”,是第一、二个五年计划的产物,纺织厂、印染厂、针织厂连成一片,曾经十分壮观的建筑群,是新中国政府解决人民穿衣问题决心和魄力的见证,也记录了首都纺织工人为实现这一目标所做出的无私贡献。
直到改革开放初期,纺织行业都仍是北京上交利税和出口创汇的大户。但如今的“纺织城”只剩下一个孤单单的京棉二厂,京棉二厂按照规划也应拆除,但目前仍有工人在上班。
郭栖栗委员称,京棉二厂是新中国第一个采用全套国产设备装备起来的大型棉纺织厂,企业试生产时,党和国家第一代领导人曾亲自到厂鼓励纺织女工努力工作,作为“纺织城”的唯一代表,京棉二厂(现属北京京棉纺织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厂房也应开发保留。
郭栖栗委员建议利用“纺织城”这个年代久远的金字招牌,将京棉二厂打造成“时装之都”,在厂房内展示历朝历代民族服饰,以实物的方式让人们了解黄道婆开创的中国纺织史,同时还可定做、销售服装,这样就实现了价值叠加,不但保护了工业遗迹,也传承了传统工业的精髓,又可带来经济利润。
现场探访商品房、商场“包围”京棉二厂
走在朝阳路上,向人询问八里庄车站,行人会先告诉你,就在华堂商场那儿。而车站紧邻着的却是一个不起眼的宽约三米的门脸,两扇铁栅栏门,两根水泥立柱,一侧挂着北京京棉纺织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牌子,大门内100米处是一幢青灰色、带有类似宫殿屋顶的三层小楼,这里就是京棉二厂的厂区。厂区周边高楼林立,商业住宅区、华堂商场等建筑耸立周围,京棉二厂这座上世纪50年代的“高楼区”如今已成了“低洼地”。
厂区大门口的宣传板展示着这个老纺织企业昔日的荣光,建于1954年3月25日,一年半后,清花、梳棉、布机等8个大车间全部建成,上千台纺织机运进了车间。来自上海、青岛、天津老纺织工业基地的技术骨干和远赴青岛接受培训的500余名来自北京城和外省农村的学员,成为了京棉二厂的第一批纺织工人。彩色照片上成排的锯齿形厂房、洁白的纺纱车间记录着这里曾经的繁忙。稍显模糊的黑白照片锁住了毛泽东等数位老一辈国家领导人前来视察时的笑容。
昨日下午5点,本是下班时间,而厂区内却没什么人,仅有一两个人出入。从厂区大门内走出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现在工人们都在传,不久的将来,这里将是纺织文化创意园区,但具体方案还未实施。这是否也是工人们的新希望,他回答,“也许吧”。
部门回应“京纺园”拟设染吧现场演示如何染色
昨日获悉,北京市规委采纳了郭栖栗委员的建议,并表示将保护工业遗产作为城乡规划的主导思想。对于京棉二厂,京棉集团则提出了建立“京纺园”的设想。对京棉二厂现有厂房和场地按照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要求进行整体规划设计,包括拆除、改建、贴建、扩建、新建部分建筑。
为充分保护现有工业遗产和展现北京棉纺织业辉煌的成就及历史,在规划中写明,将专门利用老厂房、场地进行改造和再利用,设置“纺织主题区”,安排北京乃至全国纺织文化展览、纺织产品展示等。还可根据需要,设置织吧、染吧、服饰吧等,让现代人体验布是如何制造的、色彩是如何染出的,还可以现场演示服装的制作过程。现有的厂房改造后还可以吸引纺织产品研发机构、文化创意产业机构等进驻。目前,具体方案仍在深化完善等待批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