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信赖和市场证明一切
对所谓“中国制造”与“问题产品”之间的联系,来自巴西里约热内卢的27岁青年路易斯不以为然,他说:“我非常喜欢MadeinChina的产品,尤其是电子类产品和服装,拥有一台中国产的mp3在我们那里是年轻人很时髦很普遍的事情。”
路易斯正在厦门参加第十一届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在外商云集的这次盛会上,“中国制造”成为一个焦点话题并不让人感到奇怪。
今年似乎是“中国制造”的多事之秋。3月,美国发生从中国进口宠物食品“三聚氰胺”事件,引发美国媒体批评狂潮,随之带来连锁反应,欧盟、加拿大、日本、韩国及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先后对中国制造的食品、玩具、机电产品等采取严格检查措施。
与此同时,在中国整体减少顺差外贸战略的情况下,“中国制造”在世界上的销售量仍高居第一。来自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07年1至6月,中国出口5467亿美元,增长了27.6%,其中对美国和日本出口增长都超过10%,对欧盟和东盟国家出口增长更高达30%以上。
“中国的东西如果达不到水准,也无法在欧洲销售。”今年刚上任的中国欧盟商会秘书长迈克尔·奥沙立文上世纪80年代初就来到中国,他用流利的中文告诉记者,“欧洲人喜欢使用中国的产品,特别是与日常生活有关系的东西。”
“中国现在每年出口将近1万亿美元的商品,99%以上都是得到世界认可的,”中国商务部欧洲司巡视员须同凯说,“我认为国外消费者是有眼光的,他们会从自身的消费、自身家庭支出及使用效果上对中国商品得出正确结论。”
据中国国家质检总局官员透露,日本2007年7月公布了一个2006年对所有国家进口到日本的食品监控统计报告,数据显示,中国输日本食品的抽检合格率是所有输日食品中最高的,达到了99.42%,而欧盟和美国输入的食品合格率分别为99.38%和98.69%。
“中国出口的绝大多数产品都是合格的,只有极少数产品有一些问题。”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驻华代表处代表安吉蒙说,在购买中国制造的商品时,无论是作为出口国的中国,还是进口的国家,都有一定的责任保证商品的质量。某种意义上,进口国也有责任弄清楚自己出多少钱,应该买到什么样的商品。
这让人想起“日本制造”的遭遇。几十年前,它们曾经被贴上“质量差”的标签,而如今已经很少人知道这段历史。在“中国制造”的问题上,中国显然不希望人们仅仅谈论它的“价廉”,而希望更多地给予“物美”的赞许。
近期,中国政府采取种种举措:发布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条例、成立以副总理吴仪为组长的国务院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领导小组、向世界发布中国食品质量安全状况白皮书、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等等。
须同凯说:“中国制造不可能无懈可击,在生产过程中,包括采购商出现的部分问题,中国政府不回避,高度重视,将采取相应措施予以解决。”
国际投资促进机构协会主席、瑞典政府投资促进署署长贺瑞凯说,“如果存在问题,我相信中国一定会改正问题,解决好的。”
须同凯认为,“中国制造”的发展有一个过程。他说,“中国经济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产品质量逐步在和世界接轨。”
奥沙立文也注意到了这一点,他说,“中国制造的产品很多是国际合作的成果,比如我的自行车,有日本的零件,意大利的配件,还有中国生产的架子,最后在中国合成。现在,国际之间的合作很重要,没有国际合作就很难产出质量更好、更值得消费者推崇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