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届纺粘熔喷法非织造布年会热议行业竞争力
对纺粘法非织造布行业而言,2007年是一个特别的年份。
从1987年我国引进第一条纺粘法生产线到今年,我国纺粘行业经过20年的发展,就以超过日本2倍、韩国4倍、德国2倍、英国5倍的速度,达到年产53万吨的产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纺粘法非织造布生产大国。
面对这一成绩,在9月4日举行的“中国纺粘法非织造布行业20周年庆典”上,来自全国近200名纺粘人在庆祝行业辉煌成绩的同时,更以冷静审视的态度,找寻着行业发展中的不足和问题,并坚信在未来的发展中,非织造布产品在纺织产品的格局中将占据更重要的位置。
在工业化进程的纺粘产业——应该少走资源浪费的弯路
我国纺粘法非织造布的发展是在快速的中国经济发展中起步的。数据显示,20年来,我国已经从一个纺粘设备的净进口国,发展成为国产化设备占87%,有342条国产化纺粘生产线在运转。但是,在行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一些共性的经济现象也日益突出。据统计,到2006年,我国179家纺粘法非织造布企业中,年产5000吨以上的只有45家,不到企业数的1/4。同时,从每条生产线生产能力的平均值看,我们就更加脆弱。目前,全国平均每条纺粘法生产线的产能不过2525吨,和美国平均一条纺粘法生产线能力8700吨相比,我国的产能过小,使行业平均竞争力很微弱。
由于规模不大,纺粘产品的同质化现象非常严重,产业发展形态更多的体现在数量的增长上,而决定竞争力的产品品质并没有得到提高。其结果就是市场利润被大大稀释,纺粘布利润已经从过去的几千元下降到目前的几百元。
不仅如此,由于单一品种过多,一方面我国每年需要大量进口用于特殊需要的高档非织造布,一方面我们出口的产品价格远低于进口价格。2005年我国进口13.5万吨非织造布,平均价格29072元/吨;同年出口的平均价17976元/吨,同比低61.83%。“我国非织造布行业的发展已经进入二次创业期,没有高品质的产品,就谈不上竞争力。”很多代表在接受采访时称。
“因此,纺粘企业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再也不能沿用资源浪费性的发展模式,必须以提高质量效益作为发展目标,用新技术提高竞争力。”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纺粘法非织造布分会名誉会长,被业界称为中国纺粘第一人的郭合信直言不讳。
依靠创新提高品质——是纺粘产业必由之路
随着亚太地区非织造布业的快速发展,外资进入这个领域的步伐已经越来越深入。第一个给中国纺粘法生产线提供原料的埃克森美孚化工已经进入中国20年,“我们下一步在中国市场还有更大的动作,业界会对我们有更大的期待。”从新加坡赶来参会的埃克森美孚化工市场沟通经理梁启明说。
目前,全球非织造布产品重点关注两个方面,一是外观,二是功能。外观主要指色彩的变化,功能主要包括阻燃、亲水、抗静电等,但由于各种原因,目前我国的功能性纺粘法非织造布的市场份额还很小,这为我国纺粘非织造布二次提升寻找切入点提供了很好的路径。
今年4月,IDEA07国际非织造布研讨会及展览会在美国佛罗里达州举行。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和纺粘法分会以及国内部分企业参加了此次活动。“本次展会上发达国家所展示的新型设备和新型工艺对我国纺粘非织造布的发展有很多启示。”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纺粘分会名誉会长谢明称。
据了解,目前国际上纺粘及SMS设备的发展方向是高产量。在这个领域目前主要有两大企业,一是以莱芬为代表的通过高速、多模头设备,依靠新型熔喷技术、双组份技术、细旦技术等工艺,让人看到它的技术实力。目前,莱芬幅宽达4.2m,产能达1.5万吨/年的多模头纺溶非织造布生产线已经销往中国、巴西、捷克等国的企业;二是以纽玛格为代表的通过大宽幅、多模头设备实现高产量的设备供应商。纽玛格近几年已经通过一系列收购,打造出了包括梳理成网、铺网技术、折叠式卷装技术、干法非织造布技术等在内的全球独有的技术组合,他们推出4.2m、5m和6.4m大宽幅的纺熔非织造布生产线,就是要避开和莱芬的同质化竞争,以获取更大的市场份额。
经过20年的发展,纺粘法非织造布行业最重要的是提升产品竞争力。利用几年或更长的时间,使我国非织造布产品在质量、品种、附加值上能总体达到目前世界先进水平。郭合信的话道出了纺粘法非织造布产业发展的的未来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