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眼:欧盟的“绿色紧箍咒”越念越紧
在欧盟对华贸易中,设配额、反倾销、反补贴等措施的运用似在减少,但这背后却酝酿着更加凶险的惊涛骇浪,那就是欧盟出台了数项“绿色壁垒”。
从宠物食品、有毒牙膏、北品轮胎一直到最近的“玩具事件”,中国出口产品因环保标准问题而遭受的打击之大前所未有。
欧盟委员会8月16日表示,已收到美国美泰公司关于召回中国玩具的通知,并已将此通知其成员国的管理机构,以采取紧急措施进行处置。
“绿色壁垒”酝酿凶险
在欧盟对华贸易中,设配额、反倾销、反补贴等措施的运用似在减少,但“风平浪静”的背后,却酝酿着更加凶险的惊涛骇浪,那就是欧盟出台了数项“绿色壁垒”,并不断输出技术标准。
最近以来,欧盟出台了一个又一个标准,不断抬高相关产品的进口门槛。已经实施的《关于在电子电气设备中限制使用某些有害物质指令》(RoHS)、《关于报废电子电气设备指令》(WEEE)和《关于化学品注册、评估、授权与限制制度》(REACH),以及8月11日生效的《用能产品生态设计框架指令》(EUP),让众多出口欧盟的中国企业应接不暇。
EUP指令被视为一道实足的“绿色关卡”。据介绍,锅炉、热水器、计算机、传真机、复印机、打印机、电视、办公室和街道照明装置、住宅室内环境调节装置、电动马达、电风扇、冰箱、洗碗机、洗衣机等,都已被纳入该指令管辖目录。
欧洲商业联合会负责环境与交通事务顾问克里斯特尔·戴维森女士向《环球财经》特约记者介绍说,EUP现还只是个框架指令,尚未到具体实施阶段。
目前,办公室与街道照明装置、通信产品、洗衣机等19个产品类别的专业小组正在进行可行性研究,历时6个月到24个月不等。产品小组完成可行性研究报告后提交给欧盟委员会。后者将与专门成立的“磋商论坛”的代表们进行协商,然后起草具体的技术指标,最终由成员国讨论通过后具体实施。
戴维森说,从今年7月以后的3年时间内,每年都会有一些产品小组完成报告。最早进入具体落实的产品将有可能是街头照明设施产品,不过初步估计要等到明年初之后。
欧盟有关官员公开声称,EUP指令所针对的产品将有80%来自中国。据国内有关专家的说法,该指令真正进入落实阶段以后,仅对中国家电行业所造成的损失就不低于500亿元人民币。
欧盟标准影响全球
输出诸如EUP指令之类的技术标准,正成为欧盟对外贸易与经济活动中的一个新趋势。这些年,标准输出已为欧盟带来巨额的经济利益。
上世纪90年代开始推广的GSM系统,使诺基亚、爱立信等欧洲手机生产商横扫全球手机市场,其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之巨以及所创造的就业机会之多超乎人们想象。
欧I、欧II、欧III等汽车尾气排放标准等,都是尽人皆知的欧盟输出标准的成功例子。
随着气候问题的变热,欧盟旨在减排温室气体的“碳排放贸易制度”(ETS)目前也有在全球范围“普及之势”。
欧洲企业不但相互之间进行碳排放指标贸易,并且前往亚洲非洲的众多发展中国家购买碳排放指标,为“气候问题”造成全球效应推波助澜。欧洲企业在进行“碳贸易”的同时,不断优化环保技术,抢占环保业的制高点,为今后的市场发展奠定基础。
以往,美国联邦政府对此不予支持,如今像加利福尼亚州等美国的地方政府也已开始接受ETS,加州不惜派出阵营强大的代表团来欧洲就此进行谈判合作。
英国《金融时报》日前的一篇文章指出,世界各国都在进口欧盟的标准,只是进口的方式有所不同,有时自愿,有时通过讨价还价,有时则在潜移默化之中接受。“不管喜欢与否,印度的大米供应商、巴林的手机用户、中国的打火机厂商、美国的化学物品制造商、日本的会计公司等都发现其商业生命在一定程度上维系于欧盟首都的决策。”
事实上,每当欧盟制定一项规则,不但欧盟国家内部开始强制实施,欧盟的贸易伙伴、周边以及其他国家也会“自动调整”。例如,当欧盟确定航空公司黑名单,禁止一些航空公司经营欧洲航线之后,沙特阿拉伯、巴林、韩国、南非、科威特等国随即跟进,直接“复制”欧盟的航空公司黑名单。
除了在内部市场制定“高标准”外,欧盟还致力于影响国际标准制定者的决策。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的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UNECE)属于联合国的一个分支机构,主要从事经济合作事务。
这个机构的不同凡响之处是,美国之外的所有汽车制造商都遵从该机构制定的汽车技术标准。而这些技术标准的设定大多基于欧盟法律,并要获得布鲁塞尔的许可。正因如此,大众、雷诺等欧洲汽车制造商的产品在日本、印度、中国等地“长驱直入”,不再需要获得当地的安全许可。相比之下,美国的汽车制造商在出口产品之前,却被要求进行额外的技术测试。
正如德国总理默克尔所说,谁要是掌握了标准,谁就控制了市场。今年4月,美欧双方倡导建立跨大西洋经济合作框架,重要目标之一就是要统一跨大西洋两岸的技术标准。
就欧盟的企业而言,在研发、创新以及效率方面与美国相比并无优势,与亚洲等国企业相比,在生产成本方面又缺乏竞争力。为节约成本、提高效益,企业外包成为一种务实选择。但在外包过程中,技术优势又面临缺失风险。相比之下,惟有技术标准、绿色指标算得上是“强项”。今年3月欧盟峰会就温室气体提出减排目标,其实正是欧盟推动输出“绿色指标”的战略方向。
紧跟标准才是出路
当然,欧洲企业因为长期以来在环保技术方面占有优势,再加上各国的强制性立法措施,使得欧洲企业在紧跟新标准方面起点较高,只要稍加努力,就能取得优势,与对手拉开距离。
在戴维森女士看来,欧盟一系列绿色指标的出台,对中欧贸易造成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但究竟会造成多大的影响,要视中国企业的应对态度而定。
面对欧盟不断推出的“绿色标准”,中国企业最为迫切的莫过于认清形势,“化压力为动力”,借机提高产品生产标准,加快结构调整,真正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实际上,中国企业与欧盟打交道这么多年,已积累了不少经验。比如国内不少纺织出口企业,在遭遇欧盟配额“阻击”之后,加快了产品的升级换代,着意于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化长痛为短痛”,无疑有利于企业的未来发展。
其次,应及时掌握信息,对于欧盟的“风吹草动”保持高度敏感,尽速寻找应对之策。
再次,可通过一些相关机构对欧盟的标准制定施加影响。如欧盟在拿到产品小组的报告之后,将与“磋商论坛”的代表们进行磋商。该论坛由欧盟成员国代表、工业(包括中小企业与手工业)、工会、贸易商、零售商、进口商、环保组织以及消费者组织等共同构成。中国企业可对这些代表们展开游说,争取在标准设定阶段,让欧洲人“听到中国企业的呼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