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2.0版汉正街:酝酿突围
9月9日上午,汉正街市场管委会高调宣称,未来5年内,汉正街市场将实施23个重点项目,预计投资金额达100多亿元,建筑面积近100多万平方米。
享有“天下第一街”美誉的汉正街在沉寂几年之后,急欲二次突围。此前,打造汉正街商贸旅游区的宏大计划已经付诸实施,自2004年起,已经有几十亿资金涌入汉正街开发商业地产。与此同时,汉正街欲摆脱“前店后厂”的小作坊模式,在武汉郊区的蔡甸、东西湖及省内的汉川等地建立工业园。
汉正街2.0
一半在生长,一半在消亡。事实上,自2003年以来,汉正街就提出了“二次创业”的口号,“2.0升级版汉正街”风生水起。
“十里帆樯依市立,万家灯火彻宵明”,自明清起,汉正街就成为一时之盛。1982年,《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汉正街小商品市场的经验值得重视》,令汉正街的商业模式得到官方肯定,“天下第一街”就此声名远扬。鼎盛之时,汉正街“买全国、卖全国”,成为国内小商品流通的中心。
上世纪90年代,随着浙江义乌小商品市场、柯桥轻纺市场等异军突起,汉正街逐步没落,市场份额一度落到了全国第八位。现在的汉正街,辐射范围已经从500多个县减少到100多个县,年销售额仅有200多亿元,不到义乌小商品市场的一半。
2003年8月,沉寂许久的汉正街,吹响了“二次创业”的号角。
汉正街市场管委会主任靳远涛表示,汉正街原址将变成“核”,成为集购物、会展、商务、旅游、文化休闲为一体的商贸旅游区,“两头”(产业基地和物流园区)则剥离在外。
随后,地产项目风起云涌。汉正街上的传统势力江浙资本,再次主导了这出“地产大戏”。
2006年起,投资16亿元的汉正街第一大道、投资超过10亿元的春江电力商城、汉正街品牌服饰批发广场相继开业,汉正街会展中心、汉正街明清商业文化街等15个重点功能区建设项目也已经提上日程。
按照汉正街市场管委会的规划,汉正街的小商品将逐渐“登堂入室”,告别街边小店。
商贸旅游是汉正街打出的另一张牌。根据规划,在汉正街老街长堤街、大夹街、九如巷、天成里之间,将修建一条明清风格的“汉正街明清商业文化风貌区”,重建300多年前的历史古庙关帝庙、药王庙,恢复“谦祥益”、“叶开泰”、“汪玉霞”等百年老字号。
蜗居于汉正街内的工厂和手工作坊,也逐渐向远城区和外地转移。汉正街的工厂,纷纷移师武汉郊区的蔡甸、东西湖区,甚至汉川市。
汉正街所在的硚口区区长胡勤华表示:“我们规划将产业基地和物流园区剥离在外,把现有市场建成商贸旅游区,让汉正街发展彻底摆脱束缚。”
路径争论
在汉正街论坛上,郎咸平给汉正街泼了盆冷水。“汉正街提出做大做强,但在竞争中并未占据优势。”
对于工厂外移,一些商户心中也是意见颇多。汉正街工厂大量迁入的汉川市,虽与武汉距离仅为几十公里,但“路上要经过两个收费站”。
汉正街最早的103名个体户之一的杨占芬,被称为“玩具大王”。她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如果有一家服装加工企业,工厂在汉川,市场在汉正街,买辆车也得15万,每年养车的费用,就得4万元。雇一个司机,每年最少需要两万元。“20多万元的费用,汉正街上的大多数商户是承受不起的。”
而市区内的工业园,虽然租金只有5元每平方米,但“年纳税50万元以上”的准入门槛,对于汉正街的商户来说,显然过高。
而之前大张旗鼓的地产手笔,在商户看来,至少目前还远算不上成功。
汉正街第一大道的业主张翔(化名)告诉记者,“第一大道的店面大概只入住了1/4。”该大道由龙腾置业投资,号称与美国第五大道结盟,当年曾因江浙商人组团乘飞机前来竞拍而名噪一时。
目前,汉正街70%为中低端产品,主要面向农村市场。有商户向记者表示,原来的老客户,看到装修气派的新店,“以为价格会很贵,不敢进门”。
相反,传统的服装市场大夹街等,依然生意火爆。张翔告诉记者,他的老店仍在经营,“用老店的费用补这里的损失。”
困境之下,汉正街如何突围?
著名经济学家钟朋荣认为,孤立地进行建设,注定是要失败的。相比于汉正街,义乌的成功,不是“房子建得有多高”,而是有一个“开明的政府”和一批“能干的商人”。
这一点得到了郎咸平的认同,“政府不要做成大商贩,而是提供一个公共服务平台。”
目前,义乌小商品城、柯桥轻纺城均已经上市。钟朋荣呼吁,尽快推动汉正街上市,并筹集资金,组建汉正街产业投资基金。
据了解,成立于1998年的武汉汉正街市场股份有限公司,其上市之路仍处于起步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