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网首页 | 搜索 | 产品 | 企业 | 供应 | 求购 | 人才 | 论坛
会员登录  免费注册  新闻订阅  我要投稿
纺织资讯
您的位置:首页 > 信息中心首页 > 正文
【收藏到商务室】

走近原生态的回族服饰


http://www.texnet.com.cn  2007-09-19 07:59:26  来源:新消息报 收藏

  ●类别:民俗

  ●编号:X-66

  ●项目名称:回族服饰

  ●申报地区或单位:宁夏回族自治区

  ●级别:国家级

  很少有人注意到,回族服饰有着上千年的历史。在宋人的笔记中,就有回族男子头缠“戴斯他尔”(缠头)、戴白帽的习俗。上千年过去了,回族的服饰经过许多变化,但一些带有伊斯兰教特色和民族特色较浓的服饰,还是被保留了下来,而且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吴忠市文化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办公室的郭建申,20年来无数次深入回民聚居的农村,了解他们的服饰特色和民俗风情。他介绍了原生态回族服饰的特色。

  头饰

  在回族服饰中,保留至今、最有特色的要数头饰了。

  男子主要是戴平顶的白布制作的圆顶无檐白帽或黑帽(也有不同教派的回族男子戴六棱帽,颜色有黑、白、蓝色)。耳套、缠头(礼拜用的戴斯他尔)。白色帽子一般用的确良、涤卡、棉布等料子制做,还有用白棉线钩制的;黑色是用平绒、花达呢做的,也有用粗毛线钩的。有的白帽上印有精美的几何图形和阿拉伯文字,表示修养和受到尊敬。

  除了戴白帽外,有些也用白、黄色毛巾或布料缠头,即戴斯他尔(波斯语音译,意为清真寺的阿訇或教长头上缠的布)。相传穆罕默德在早期传播伊斯兰教时,头缠戴斯他尔礼拜。戴斯他尔长度一般为9尺或12尺。缠头时有许多讲究,前面只能缠到前额发际处,不能把前额缠到里面,这样不利于叩头礼拜,缠巾的一端要留出一肘长吊在背心后,另一端缠完后压至后脑勺缠巾层里。过去回民头缠戴斯他尔的较多,现在多数头戴白帽,只有清真寺里经常上寺礼拜的阿訇、满拉和笃信宗教的回族老人缠头。

  旧时,回族男子爱戴一种风翎帽。这是一种从头顶至耳朵上面开叉,三片扇形的圆顶帽子。从耳朵上、后脑上部开叉的三片布面,左右两侧的布面垂到下颚,脑后的布面则拖到脖根至肩头,左右两片搭裹住两侧脸庞。有的内装棉花,有的缝制毛皮,冬天保暖,夏天扇风,受到很多人的欢迎。但随着时代的演变,如今这种帽子在生活中已经见不到了。

  回族女子有戴盖头的习俗,除此之外,还戴立邦小口白帽、圆顶撮口白帽、头巾、抓缟子(如今已不多见)。

  盖头:旨在盖住头发、耳朵、脖颈。从《古兰经》上的规定“令她们把头巾垂在衣领上”而来,意思是把头发、耳朵、脖子等都遮盖起来,集中精力礼拜,眼不观邪,耳不听邪,口不说邪。现在已发展成为一些回族地区妇女的普遍服饰。

  盖头一般有3种:年轻女子爱戴绿色盖头,清新秀丽;有些女子结婚后戴黑色盖头,显得清雅庄重,但有些女子到了老年仍然戴着黑色盖头,这表示即使她失去了丈夫,但对丈夫的感情很深,不愿考虑再嫁,周围的人一看她盖头的颜色,就知道她的心意;老年人多戴白色盖头,显得清净洁白。

  过去,一些年轻女子多戴圆顶撮口白帽(其实这是回族女子真正戴的帽子形状,现在已不多见),有的旁绣花朵,显得灵巧素雅,俊俏秀美。同时,老年妇女冬天多戴黑、褐色头巾,夏天搭白纱巾;中年妇女冬天戴红、绿、蓝色头巾,夏天戴轻薄红绿纱巾。

  服饰

  回族男子喜欢穿白衬衫、白布大裆宽松裤、长袍、袍子(准白)、马甲(坎肩),颜色多为白色、毛蓝、黑色。

  准白:阿拉伯语音译,即“袍子”、“长大衣”。这是回族满拉、阿訇和回族老人喜爱的服装。有单、夹、棉、皮4种。

  坎肩:是回族男子服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回民根据不同的季节,穿不同的坎肩,有夹的、棉的,还有皮的。既可当外套,又可穿在里面。回族男子的坎肩,装饰工艺比较简单,在襟边、袋口处用针扎出明线,使衣服各边沿平挺工整,突出服装造型的线条美,同时,用相同的衣料做小包扣,显得雅致。皮坎肩选料颇讲究,要用胎皮和短毛羊皮,缝成后轻、柔、平、展。

  回族女子的传统衣服样式比较单一,一般都是大襟衣服、对襟衣服,但装饰内容却比较丰富。少女和媳妇很喜欢在衣服上嵌线、镶色、滚边等,有的还在衣服的前胸、前襟处绣花,色彩鲜艳、形象逼真。大襟衣服是在右边扣扣子,纽扣是自己用布料制作的,因此做起来比较费工时。回族女子喜欢在鞋头上绣花。袜子主要讲究通跟和袜底,遛跟袜大都绣花,袜底多制成各种几何图案,也有绣花的。

  回族女子还喜欢穿上腰大裆棉裤、单裤、裹腿、绣花鞋。结婚时的婚嫁服有喜衣、踹(音同)蛋鞋。而冬季,不分男女老幼,都穿二毛裹皮衣裤、抄袖,纳底千层鞋、虎抱头鞋、毡窝窝、老滩羊皮袄、皮坎肩等。回族女子的衣服颜色多数素雅、洁净,老年人多穿着黑、蓝、灰等;年轻人喜欢穿鲜亮的,如绿、蓝、红等。

  传承

  在吴忠市上桥乡瓜儿村,见到了出生于1912年的回族老人哈秀英,她是当地有名的民间裁缝。回族人穿的老式衣服,没有她不会做的。她从7岁开始跟随母亲哈杨氏学做针线活,解放初期被编入合作社缝纫组做衣服,改革开放后在家里为回族群众做衣服,至今已经有80多年的历史了。由于手艺好,四邻八乡的回族群众都来找她做衣服。

  哈秀英老人说,平日里做得多的都是大襟衣服、大裆裤,由于是纯手工缝制,大襟衣服、开襟衣服一般一天只能做一件。大裆裤一般一天能做两条。除了衣服,老人还能做回族女子的盖头、鞋,还会在鞋头上绣花。

  四五年前,做了一辈子的针线活的哈秀英老人的眼睛彻底看不清了,不能做针线活了。她把手艺传给了女儿马介兰。马介兰对做衣服也很有兴趣,她说:她们最拿手的是做老式回族服装,新式的一般不做。

  马介兰介绍:就像唐装等民族服装又流行起来一样,最近这一二年,回族传统服饰又流行起来,经常有人找上门来要求做个布扣对襟衣服,中年人来做一件大袍、老年人做大襟衣服等。如今,马介兰干这个裁缝活也已经是四五十年光景了,眼睛花得已经看不清针脚,无法继续做衣服了,她又将手艺传给了自己的儿媳。

  在瓦梁沟村还见到了靠自己摸索学会了刺绣的李兆元老人。李兆元今年65岁,年轻时因为爱好,自己学习画图样,竟然练出了栩栩如生的刺绣手艺。自己家的枕套、孩子穿的围兜、衣服,都有他的刺绣作品。甚至朋友结婚时,都能得到他刺绣的龙凤呈祥的枕套作为贺礼。在东塔乡穆民新村村民杨海学家里,就保留着一对40年前结婚时李兆元送的枕套,这么多年他们一直没舍得用过。

  在吴忠市,还有马占华、马秀英等15位会刺绣、裁剪、制作回族服饰的手艺人。除了这些已经受到保护的民间艺人之外,在吴忠市还有一家以制作回族服饰为主的民营企业,生产回族人民的生活服装的同时,也担负着传承回族服饰文化的重任。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出处“中国纺织网”
编辑:芦苇
贸易行情论坛】 【打印】 【关闭】 【我要收藏
文章关键词: 回族服饰 
「相关报道」
更多精彩行业动态
进入行业动态>>


免责声明:浙江网盛生意宝股份有限公司对中国纺织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浙江网
盛生意宝股份有限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站内支持:关于我们 - 服务项目 - 法律声明 - 意见反馈 - 企业邮箱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纺织数据库 - 快速产品通道 - 外贸助手
兄弟站点:生意宝 - 国贸通 - 中国化工网 - 全球化工网 - 医药网 - 中国服装网 - 机械专家网 - 中国农业网 - 中国蔬菜网 - 浙江都市网 - 中国红娘网 - 南阳商务网
糖酒招商网 - 中国卫浴网 - 中国粮油网 - Global Buyers & Suppliers - ChinaChemNet

中国纺织网 版权所有 1997-2014 浙ICP证:浙B2-20080131
服务热线:0571-88228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