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内外失衡下流动性过剩是导致通胀根源
经济内外失衡、货币供应量变动形成了我国的流动性过剩,通过改变市场供求关系,导致了当前我国通胀压力的产生。治理通胀,仅靠加息是难以抑制的,还需要协调经济内外失衡,解决流动性过剩问题,更需要我们改变和引导社会公众的通胀预期。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呈现两大显著特征:GDP持续高速增长和消费品物价持续上升。这两项指标均已超出年初政府设定的既定目标。由此,引出了两大热门话题:经济是否过热?通胀是否会出现?笔者认为,只有准确研判这两个问题,才能把握下一步宏观调控会出台哪些措施及是否会加大调控力度。对此,以下几个问题值得思考。
第一,货币供应量变动对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和改变,是影响通胀成因的重要因素之一。从大体上来看,市场供求关系和货币供应量是决定物价波动的两大主要影响因素。在货币供应量可控的条件下,传统通胀大多是由供求关系紧张引发的。例如,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物资短缺,导致了由总需求推动和成本拉动形成的通货膨胀。
但是,近年来低利率政策、金融创新和贸易失衡等因素导致了全球性的流动性过剩,改变了传统的通胀模式。一个突出特点是,流动性过剩推动全球股市、房地产价格和大宗商品价格持续创出历史新高,由此形成的财富效应反过来又加剧了流动性过剩。所以,流动性过剩改变了市场供求关系,引发了商品价格上涨,甚至会导致资产泡沫。
这种物价上涨更多地表现为结构性的价格上涨,而非全面性的物价上涨。这是信用货币时代和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本身固有的一些特征所决定的,在近期表现得更为突出:一方面各国发行了大量基础货币;另一方面货币流通速度加快了。流动性过剩正在催生全球性的金融资产泡沫和通货膨胀。
正因为货币供应量变动已影响和改变了市场供求关系,是导致目前物价变化及通胀压力的重要影响因素。
不过,我国通胀的形成还有自身特性。由于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相对滞后,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导致了居民储蓄居高不下和内需增长乏力,投资和出口增长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力,我国经济的内外失衡显著。结果是,一方面,容易形成产能过剩,经济也容易出现过热,资源和环境压力已影响到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贸易顺差和外汇储备的持续扩大,导致了国内流动性过剩,不仅催生了股市和房地产市场泡沫,也埋下了通胀隐患。笔者认为,生猪和粮价上涨仅仅是引发当前通胀压力的导火索,但我们应该更多地从货币供应量和经济结构失衡两方面观察问题。由此,治理通货膨胀压力,除了要解决生猪和粮食生产等产供销环节的供求关系问题外,还应着力解决当前的流动性过剩问题。
第二,要分析和把握物价变动的趋势。笔者认为,要准确研判当前通胀问题,需要从公众的心理预期角度去分析,而不是仅仅从统计数据上去解读。由近期美国次级债危机来看,由于美联储当初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才导致危机的扩散。因此,监管当局对宏观经济形势发展的准确判断很重要。
货币政策的出台一定要早于市场,要具有前瞻性,同时还要重视和引导市场预期。这是因为,通胀预期在价格传导过程中发挥了关键性作用。当消费者普遍预期未来物价水平会继续攀高时,生产商不仅有动力涨价,而且可以更容易地实现涨价。另一方面,消费者会要求增加工资以补偿实际购买力下降所带来的损失,从而提高企业劳动力的工资成本,反过来会推动物价的轮番上涨。在实际利率为负的情况下,居民更加迫切希望通过有效的渠道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在当前环境下,这将进一步推动股市和房市价格持续上扬,导致资产泡沫化。
因此,政府要做到调控有力,就需要从市场和公众的角度考虑问题,引导公众的心理预期向着有利于政府调控的方向发展。
第三,解决通胀压力问题需要集体的智慧和公众的支持。从根本上讲,导致当前通胀的根源在于经济失衡所形成的流动性过剩。治理通胀涉及面广,问题复杂,试图单靠提高利率方式来解决问题或许并不是一个最好办法,也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
在国内储蓄率居高不下、贸易顺差持续增长和国际游资充斥的条件下,不断提高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非但不能有效解决国内流动性过剩问题,还可能会进一步刺激热钱流入,并影响到银行体系的正常经营。
我们必须认识到,加息本身不能根本解决结构型的流动性过剩问题,也不能抑制通胀率上涨势头,使用单一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都难以很好地解决通胀问题。
从短期来看,要重点解决整个社会体系中的流动性过剩问题,不能仅仅着眼于银行体系内部。从中长期来看,需要改善金融体系的融资效率,拓宽居民投资渠道,改变社会收入分配结构,缩小贫富差距,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刺激内需扩张,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投资、出口需求带动向消费需求带动转换,恢复经济的内外平衡,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不仅需要政府的集体智慧,也需要公众的热心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