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网首页 | 搜索 | 产品 | 企业 | 供应 | 求购 | 人才 | 论坛
会员登录  免费注册  新闻订阅  我要投稿
纺织资讯
您的位置:首页 > 信息中心首页 > 正文
【收藏到商务室】

纺织产业科技成果是国防建设的重要基础


http://www.texnet.com.cn  2007-09-19 10:20:58  来源:商务部 收藏

  2007年8月1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0周年纪念日。从这一天起,我军部队将开始陆续换穿07式新军服。那么,新军服与以往相比有哪些亮点?纺织工业与国防建设之间又存在着怎样的发展关系?记者为此在“八一”建军节前夕采访了总后勤部军需装备研究所副所长张建春少将。

  纺织品成为第二大军队装备品

  “强大的纺织工业是我国建设强大国防的重要基础。纺织工业和人民军队的关系,经历了由简单的后勤供给到提供自主研发的高科技、高性能装备的发展过程,纺织工业为国防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采访伊始,总后勤部军需装备研究所副所长兼总工程师、军用汉麻材料研究中心主任张建春少将高度评价了纺织工业在国防建设中的作用和地位。

  建国以来,纺织工业为国防建设提供的各种纤维、面料、绳、带、线、篷盖材料、降落伞绸、包装及填充材料等均以亿米或万吨计算。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我国纺织科技人员研制成功了1300多项复合材料、40多种特种纤维,满足了国防建设对纺织品的需求。在部队装备方面,纺织纤维制品是仅次于钢铁材料的第二大装备品,对保存和提高部队战斗力具有重要和特殊的作用。

  军服的最新发展体现纺织业的高水平

  张建春说,军队是最大的统一着装群体,军服首先体现了军队的精神风貌。

  解放前,我国的纺织工业集中在国民党统治区,人民军队完全靠缴获衣物和自己动手解决着装问题,衣服谈不上规整,款式差别很大。解放后,人民军队有了真正统一的军装。上世纪50年代,我国兴建了不少纺织工业基地,但仍然不能满足军队日益增长的军服需求。1955年军衔制的实行,首次打破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只有单一制式军服的历史,标志着军服正规化的开始,但当时部分礼服的面料还是要从苏联进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纺织工业领域有了根本性的进步和发展,成为世界瞩目的纺织品生产大国,在产业链的系统性、完整性、先进性等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缩小。

  在谈到8月1日亮相的07式军服时,张建春说,多功能性是新式军服的一大亮点。此次换发的军服共有礼服、常服、作训服、标志服饰等4大类644个品种,充分显示出我军军服的现代化水平。

  张建春说,部队服装在保型性、悬垂性、保暖性、舒适性、功能性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要求。常服、礼服需要挺括、不皱,以保持军队的形象;通用作战服除了具有防水、防风、防虫、防晒、抗菌等功能外,还应具有结实耐磨、防红外、阻燃的功能;炮兵的服装需要具备防酸、防碱、防辐射功能;空军飞行员的服装要能够抗负荷。此外,防核、防生化、电磁屏蔽服装逐渐成为新时期国防工业的新需求。可以说,07式军服充分反映出我国纺织工业的制造加工和科技研发能力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国防需求促进纺织产业升级

  谈到纺织工业与国防建设的另一层关系时,张建春说,我国国防建设的发展向纺织业提出了源源不断的新课题,为纺织业的发展提供了动力。

  随着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我国用自行研制的芳砜纶纤维成功地制造了“神州”载人舱回收系统材料,性能超过美国的同类产品。我国用芳纶1414丝带制成的航天超音速试验伞,用国产复合材料制成的高空高速飞行服,用高强度锦纶制成的高爆破压强的锦丝双层绸回收伞,用涤锦复合丝制造的高密度织物再经涂层技术制成的救生衣、救生筏,用不锈钢纤维和其他高模量纤维合成的防雷达伪装蒙布和伪装网等产品,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众多特殊军用纺织品不断被开发、研究和制造出来,满足了国防建设不断发展的需要。

  张建春指出,纺织业和国防建设具有非常高的依存关系。例如军队防弹装备的研发不仅促进了纺织、冶金、化学、机械工业的发展,防弹装备转为民用后,为有合法需求的公安、检察院、法院、保安体系提供了服务,又为以上行业提供了新的市场和产品开发领域。防护涂层、涤棉阻燃、抗油拒水、防静电、防水透湿薄膜、化纤仿毛等技术都源自军队的研究单位,经过军转民后带动了地方纺织企业参与,采用这些技术生产的产品广泛应用于石油、冶金、勘探、电子等行业领域。军事工业中的高新技术向民用领域的扩散、转移和产业化,对带动纺织业的结构优化和产品升级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作为高分子材料博士、总后勤部的“科技金星”,张建春本身就是资深的纺织专家。他认为,目前我国纺织工业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在新材料开发、新设备研制和后整理技术上还存在较大差距。虽然大部分国内纺织企业使用的技术设备十分先进,甚至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但仍然缺乏对高精尖产品的研发能力。一些事关国家安全的重要材料,如高性能碳纤维、芳纶1414、高性能弹性纤维以及特殊的黏合剂等还必须依靠进口。要想早日改变这种被动局面,需要纺织行业和军队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的共同努力。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出处“中国纺织网”
编辑:纺织网
贸易行情论坛】 【打印】 【关闭】 【我要收藏
文章关键词: 纺织科技  纺织产业  纺织  新材料  技术工艺 
「相关报道」
更多精彩要闻
进入要闻>>


华兴纱管
免责声明:浙江网盛生意宝股份有限公司对中国纺织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浙江网
盛生意宝股份有限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站内支持:关于我们 - 服务项目 - 法律声明 - 意见反馈 - 企业邮箱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纺织数据库 - 快速产品通道 - 外贸助手
兄弟站点:生意宝 - 国贸通 - 中国化工网 - 全球化工网 - 医药网 - 中国服装网 - 机械专家网 - 中国农业网 - 中国蔬菜网 - 浙江都市网 - 中国红娘网 - 南阳商务网
糖酒招商网 - 中国卫浴网 - 中国粮油网 - Global Buyers & Suppliers - ChinaChemNet

中国纺织网 版权所有 1997-2014 浙ICP证:浙B2-20080131
服务热线:0571-88228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