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扩大羊毛、腈纶等商品进口"这篇大文章
2007年4月15日,进口馆正式亮相第101届广交会,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在第51个年头变身为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
这一天,一直作为出口商的广东国商有限公司经理陈鸿华也转换角色,做起了进口生意。国商主要采购的是钢材产品,但之前由于信息渠道不畅,大多依靠上网或从我驻外经商参处获取相关产品的信息。“我们希望可以捕获一些商机,看看参展的都有哪些企业和商品。”
广交会是中国外贸领域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且最具影响力的展会,将这个标志性的出口通道改造成进出口贸易平台,充分展示出中国重视贸易的平衡发展,积极扩大进口的诚意和努力。
随后,厦门投洽会、深圳高交会等一系列重量级展会纷纷宣布设立进口馆。
陈鸿华感叹,除了从苏联成套进口156个重点建设项目设备的“一五时期”之外,中国从未像今天这样把进口提升到如此重要的地位。
取向之变2006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发出重要信号,提出要“在保持出口和利用外资合理增长的同时,积极扩大进口,积极有序地扩大境外投资合作”,“积极扩大进口”的要求是在确定下一年经济工作原则和主要任务的会议上第一次被明确提出。
2007年1月,商务部等四部委(局)联合发布通知,明确重大技术装备业将享受进口税收优惠,其中,部分产品的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还实行先征后退。
此后,进口优惠信贷、财政专项扶持等支持企业扩大进口的政策性措施相继出台。
“奖出限入”的思维与政策在主宰外贸江湖数十载之后,“像重视出口一样重视进口”的呼声渐起,积极扩大进口渐次成为主打的外贸政策之一。
对外贸政策的相应调整远非今日始。
2003年6月24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有关进口问题的专家研讨会。会上,有专家直言:在稳步加大进口力度的同时,应当利用税收杠杆,保证中国进口结构的合理发展。
2003年7月25日,时任商务部部长的吕福源在亚欧经济部长会议表示,“中国进口增长快于出口增长有其特殊历史原因,也是经济发展必然趋势,中国对此表示鼓励。”
中国增加进口的政策开始浮出水面。长期被压制的扩大进口对于减少顺差和缓解贸易摩擦、弥补资源缺口、升级和优化产业结构的正面效应得到客观认可,并逐步释放。
2003年,中国的进口额以四成的增幅高速攀升,全年进口总额达4128.4亿美元,中国进口的全球排位从第六位快速爬升至第三位。此后几年,中国的货物进口总额年均增长都超过1000亿美元,至2006年中国进口总额达到7916.1亿美元,进口排位也稳居全球第三。同时,进口商品结构也趋向优化,初级产品所占比重明显提高、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占比下降、以加工贸易为主导特征的零部件和中间产品大量进口。
营造环境近年来,随着进口管理体制的改革,关税与非关税措施不断减少,更多、更有效的进口通道的建立,利于扩大进口的环境日益改善。
2004年新修改的对外贸易法规定我国自然人可从事对外贸易,进出口管理领域的自由贸易政策由此开启。
依照相关承诺,我国目前的关税总水平已降至9.9%,是发展中国家中最低的。进口关税的大幅下调,直接降低了进口企业的成本。同时,我国签订的一系列自贸协定和关税优惠协定也有利于进口贸易的开展。CEPA,以及中国与东盟、智利、巴基斯坦等的自贸协定中都包含了关税减让的具体安排。此外,中国还对柬埔寨、缅甸、孟加拉国、苏丹等30多个最不发达国家的部分产品实行零关税的特别优惠关税待遇。
在关税降低的同时,非关税措施进一步削弱。中国取消了原需进口配额、进口许可证和进口招标商品的限制。石油、橡胶、机电等产品的进口许可证和特定商品进口招标等限制措施不断解除。随着中国放宽了非公有制经济市场准入度,企业进口积极性不断提高。目前,已取消国家原对天然橡胶、木材、胶合板、羊毛、腈纶、钢材的指定经营,允许非公有制企业参与进口;降低小麦、豆油等粮油进口配额外关税,提高其关税配额,粮油、化肥等的国营贸易比例不断下降。
而充足的外汇储备和人民币的升值也使进口的金融环境更为有利。
党的十七大即将召开,新一届政府又将在促进进口方面出台一系列新的举措。陈鸿华知道,国家扩大进口的政策还要把握好规模和节奏,不是盲目进口、无序进口和重复进口。但他相信,随着进口自由化、便利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不规范的行业和地区壁垒的消减,进口服务促进体系的完善,坚持扩大内需长期方针,企业的进口之路也将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