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式新装下的解放军:穿出中国军人自信气质
2007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大年。建军80周年、香港回归暨驻军十周年,承载着这支军队的光荣与梦想。而从更大的背景来看,即将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和2008年将在北京举行的奥运会,也要求解放军以更加开放自信的姿态来面对。新军装,无疑是这支军队递给世人的一张最好名片。换装之后的解放军,究竟发生了哪些变化……
照相馆的生意好了
“来照相的都是当兵的!”照相馆胡店长高兴得扬了扬眉毛,“换装了,每天都有不少当兵的来照相。有的就在我这里照,有的冲洗他们自己拍的。”
北京西城区护国寺胡同里,有一家非常不起眼的照相馆,平日里生意冷冷清清。不过,自从2007年8月1日以来,接连几周时间,这家照相馆的生意突然好了起来:照相馆附近,驻扎着几个部队单位。这些军人们,在2007年8月1日建军节,收到了最好的“节日礼物”——07式军服。“发了新军装我马上去照相,我妈让我赶快寄回家看看!”一级士官黄本超说。
母亲想看的无非是儿子的崭新形象,为了满足他们对自我形象的更高期许,一些驻京部队的贴心干部干脆把理发师傅请到营区里为兵服务。
与照相馆店长和理发师傅们同样繁忙的还有诸家媒体。自从新华社发出解放军要换装的消息之后,报纸、杂志、电视、网络等不约而同地把主题框定为解放军换装和建军80周年。两大官方网站新华网、人民网的论坛里,解放军和武警部队换装成为网友热评的话题;而几大门户网站搜狐、新浪、网易、中华网,半天时间网友就跟帖几千条。英国《泰晤士报》网站7月3日则以“军队完成时尚革命的长征”为标题报道解放军换装。
仿佛就在一瞬间,07式军服成为一种强大的舆论气流。新装语境下的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参与的上海合作组织联合军演、海军舰艇编队出访“俄、英、西、法”四国、人民大会堂举行全军英雄模范代表大会、河南武警总队协助地方救出69名煤矿工人等消息,成为这支以“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为传统的军队的最新注释。
07式军服对于解放军的意义有多大,短时间里似乎很难厘清。一些颇有意味的消息是,广州军区某部开始将原来折放衣服的衣柜改成了竖式衣柜,以便悬挂衣服;济空某部也将熨斗和烫衣板发到各连队,也许将来擦皮鞋、熨衣服等技能也会成为解放军新兵训练内容;海军也为基层下发了缝纫机为军人缀钉袖章提供方便。
07式军服还对一些个体产生了微妙的影响。8月底的一天晚上,北京某部队大院。天已经完全黑下来,干事骆文辉还在操场双杠上打磨着他的肌肉。由于长期伏案工作,加之缺乏锻炼,不到30岁的他“将军肚”清晰可见,“老婆笑话我说军衔不到将官,身材上已经符合将军标准了。我得尽快把自己的肚腩减下去,就为了穿上新军服好看点。”
官方媒体宣示,“这次是我军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换装,涉及礼服、常服、作训服和标志服饰4个系列共644个品种,也是我军最全面、最系统、最顺利的一次军服改革。”
换装缘起
新一代服装的研究论证工作,始于87式服装全面装备部队后的1993年初。驻香港特别行政区的部队成为新式军服的“试验田”。1997年5月1日起,新一代服装首先在驻港部队试穿。随后,1999年驻澳门部队也穿上了这套被称为97式的军服。
按总后勤部部长廖锡龙的说法,87式军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制式不够统一、系统不够配套、品种不够齐全、颜色不够协调、样式不够美观等问题。“更重要的是,改革开放近30年来,国家的经济实力、综合国力显著提高,为国防和军队建设及提高官兵的生活水平提供了较为丰厚的物质基础。”
换装,被提上了议程。总后勤部军需装备研究所承担了这次设计军服的任务。现任所长杨廷欣介绍,根据《“十一五”军队后勤建设规划纲要》,2005年3月,“由总后首长直接挂帅,军需物资油料部门成立了军服改革领导小组具体负责组织论证工作,军需装备研究所成立了由几十名纺织材料、服装、服饰、鞋帽等精兵强将组成的科研攻关小组。”
2005年2月,总部有关部门在一定范围内向社会公开征集军服设计方案,但入选的草案显然不能令杨廷欣等军服专家满意。杨廷欣在接受央视记者采访时表示,“虽然说穿衣戴帽各有所好,这是从个人的角度,但是作为军服的设计,必须要符合我们部队正规化的要求,符合部队作战训练的要求,同时还不能炫耀,不能太花哨,因为在冷兵器时代大家主张那种大红大绿,要显示军队,在当今社会是讲求隐蔽、隐身,同时能够跟这个世界,跟这个社会融为一体。”
于是,军需装备研究所的专家们从颜色、面料、工艺、服饰等方面,设计了11轮改革方案和实物样品,制作服装、鞋、帽样品数千余套,制作服饰样品万余套,并20多次集中会审。有关部门还先后5次邀请军内外知名美学、服装专家分析点评,9次分别征求了军委、总部、军兵种领导和机关有关部门的意见,经过反复修改完善,形成了军服调整改革方案。
从2006年4月起,军委领导先后听取了军服改革总体论证方案汇报,并集体审查了实物样品。随后,军委主席胡锦涛和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分别审查和审议通过了军服调整改革方案,作出了2007年8月1日全军换发07式军服的重大决策。
07式军服,成为解放军最好的生日礼物。
一种色调更改背后的设计理念
从解放战争以来,暖色调的绿色一直是解放军陆军军服的基本色,无论是65式的草绿还是87式的棕绿、97式的浅棕绿。军需装备研究所高级工程师苏扬说:“87式军服主体色深棕绿属暖色调,与世界军服冷色调的发展趋势不相适应。另外,服装与服饰色彩不协调,色彩堆砌,缺乏协调美。”
为了使新军服颜色更有时代感,设计人员先从几百种颜色中筛出50多种绿色,再取其中10种做成布料小样,逐个比对论证。这其中有个原则是,颜色与外军军服相同的不能用,与国内行业制服雷同的不能用,可能导致三军不协调的颜色不能用,不适合中国人肤色的也不能用。
传统因素也参与了军服颜色的博弈。总后军需物资油料部部长冯亮说:“老军服的颜色是国防绿,新军服在保持绿色调的基础上加入了红军、八路军军服的灰色调。”
经过了一年半的征求意见及层层汇报后,“松枝绿”最终幸运地成了陆军新军服的主色。而松枝绿的好处显而易见,与棕绿色相比,更显沉稳、庄重,且容易与服饰搭配,地域和季节适应性更强。
与陆军军服相比,海军、空军以及武警部队的军服颜色改动较小,分别由藏青色、蓝灰色、橄榄绿色调整为深藏青、深蓝灰、深橄榄绿色。军种色调更加鲜明协调。
陆军军帽帽墙红色也被去掉了,使得帽徽的红色更为突出。领花、胸标、臂章等服饰的主色调,从过去的银色改成了更显高贵威严的金黄色,也与冷色调军服更加搭配。
不只军服颜色的调整,增加资历章、胸标、臂章等标志服饰,强化了军服美感;女军人的大檐帽改为卷檐帽,体现出女性的柔美;夏常服采用透气性好的涤棉包芯纱面料,穿起来更加舒适……这些无不体现一种人性化设计理念。
一粒纽扣带来的难题与后勤保障社会化
07式新军服的纽扣,比以前的87式格外闪亮精致;而这小小的扣子曾给设计人员与军事代表们带来了不小的压力:开始,为了在纽扣的外侧加道0.5cm的亮边,工厂采用了“抛边工艺”。亮是亮了,但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抛亮的过程可能影响了纽扣外面的一层保护膜,在盐雾实验中就产生了锈蚀,达不到我们原来定的72个小时的标准。”曾凡亮说。作为军需军代表局南京军代室主任,他认识到由于很多部队官兵常年在海岛、大海生活,有的甚至整天都带一身汗水训练,因此对纽扣的抗腐蚀性要求高。
服装厂衣服都做出来了,如果纽扣的问题再不尽快解决,就很可能会影响到换装的进程,军代表们决定放弃抛边工艺,采取打磨的方法加亮,样品经过盐雾实验,“72小时都不锈。这下我们真是松了口气。”
试验成功的纽扣很快分批送到了100多家生产工厂。据悉,大约15万人参与了这次生产。而这100多家工厂,全部属于地方。1999年之前相当长一个时期内,军队被服主要由军队自己生产。1999年,部队把军需工厂全部交给地方。总后勤部部长廖锡龙说过,“军队要强化‘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意识,能利用民用资源的就不自己铺摊子,能依托社会保障资源办的事就要依托社会保障。”
作为“社会保障”力量之一,山东省一家服装集团承担了济南战区军官礼服的制作任务。2007年1月,这家集团应邀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07式军服招标会,最终成为生产军官礼服的中标企业之一。按照计划,厂家3月份组织原料、4月份陆续投产、5月份大批量生产、6月底完工,环环相扣。而一套军服,要经过设计、剪裁、缝制、熨烫、整形、包装、检验等几十个甚至上百个工序才能完成。
2007年5月份,在另一家工厂的车间内,数以千计的工人在忙碌着生产新军服。在车间墙壁上,还竖立着“制好军服,扬我军威”的标语牌。
一名工人说:“厂里要求我们用生产高档西服的标准生产。”高档西服的标准是什么呢?拿礼服衣领举例,衣领的宽度,相差不能超过1毫米。
这次换装,礼服采取量体裁衣、量体套号的办法,由企业直接送到官兵手中,改变了以往粗放的供应方式,使服装保障更加精确化,“这样可以省下不少‘银子’呀!”高级工程师苏扬说,“新军装按照人体尺寸分布规律,扩大了号型的覆盖范围;礼服全部单量单裁,大大提高了服装的合体性。”
军装越来越合体的背后,是中国军队精确化保障能力和理念的增强。解放军后勤指挥学院王宗喜教授是中国军事物流研究领头人,他认为军队通过此次换装已迈开了精确保障及引进社会力量办后勤的坚实一步。
苏扬高级工程师透露,相比87式,07式军服对肩宽、胸围、腰围、臀围的数字作了调整,具体而言,男军服的胸腰差由87式的8~10厘米调整为现在的10~12厘米,“腰显得更瘦了”。同时,礼服上装的肩宽增加了0.5~1厘米,使男装的样式形成了T型结构,更能体现男性美,“看着更威武。”
正是这些以厘米为单位的微小变化,使07式军服显得威武精干,生气勃勃。腰身明显意味着对身体的宽容。在保守的年代,是要弱化身体的。“新军服使男兵变得更有男人味,女兵更有女人味了。”一位服装设计学院的老师评价。
廖锡龙说:“军装代表着军队形象和国家‘名片’,从军装上可以看到一国军人的军容军纪、精神风貌和一支军队的正规化建设水平。”
在中国军网组织的一次网络对话中,一名军事爱好者甩给军需物资油料部部长冯亮一个问题:“平时在地方上经常会有一些现象,就是走到工地附近看到一队一队人穿着迷彩服出来,冷一看还以为是我们部队在施工,仔细一看其实是工人在施工,他们也在穿我们的军装。我就想问设计得这么漂亮的军装,如果再发生如此混乱的情况怎么办?有没有这方面的对策?”
“我们目前在军服管理上存在一些问题,社会上的非法生产、非法销售、不按规定着装的问题是比较严重的。”冯亮说,“这次总部有关部门和国家有关部门已经制定了中国第一部军服管理条例,在更大的范围内来规范军服的生产、销售和穿着问题,凡是非法的生产销售和穿着,都要受到相关的处罚。”
据悉,《中国人民解放军07式服装着装暂行规定》《中国人民解放军07式服装供应标准》等文件已经出台。一支军队的形象有了法规保证。
解放军军服表达方式:中国风与国际化相结合
这次换装,设计师把国旗、军旗、长城、天安门等中国军队的传统重要标识,简洁地融入到了臂章、领花、胸标等标志服饰上。素雅、隐蔽的表达方式,是近年来世界各国军服的发展趋势。
首次出现在军官胸前的级别资历章,堪称07式军服的一大亮点。色条和五星的模块组合,共同体现出军官的服役年龄和级别。这种在军服上表达军人基本信息的方式是国际通行做法。
07式军服共有18类标志服饰,主要有帽徽、领花、军衔标志、胸标、姓名牌、级别资历章、国防服役章、臂章以及外、内腰带等品种。其他诸如作训服用散摆式代替夹克式,女军人的卷檐帽代替大檐帽,海军军服首次使用袖子上的金黄色条纹表达军衔……新军服在充满“中国特色”的同时,细节处多有“国际元素”。
目前世界各国军队普遍在军服上佩戴勋表,显示军人的功、勋情况和服役受训经历、资历。07式军服增加了级别资历章,实现了勋表的部分功能。总参军务部部长钟志明表示,“级别资历章架是按照一架多用的功能设计的,因我军是初次使用,目前只显示级别和军龄,组合要素还较单一,待时机成熟后再作新的拓展。”
军需装备研究所所长杨廷欣:我们还将继续努力
记者:新军装发放后,你们听到了些什么反映?
杨廷欣:据目前我们了解和掌握的情况看,大多数反映是好的。认为新军装更富时代感,穿着更加精神。但也有些反映,比如有同志反映新增的标志服饰多,佩戴比较麻烦,还有反映穿着束腰式衬衣不习惯,也有的反映太瘦、服装不够适体,个别产品质量不稳定。这些问题有些可以通过技术措施在今后生产中克服,但我认为,当前还是要准确把握这次新军服的穿用要求,转变观念,改变以往的穿衣习惯。
记者:什么时候受领研制新式服装任务的,具体情况怎样?
杨廷欣:这些年,我们一直在对97式军服进行跟踪研究。2005年,军需装备研究所成立了由几十名纺织材料、服装、服饰、鞋帽等方面的专家组成的攻关小组,采取机关与科研单位相结合、军队与地方力量相结合的办法,在多年科研、技术积淀的基础上合力攻关,终于顺利完成了军服改革总体论证工作。
记者:新军服在样式和工艺上有没有参照一些外军和其他行业的成分?
杨廷欣:新式军服在礼常服样式和尺寸上,参考了外军紧身、适体、收腰的设计理念;在海军藏青色常服的款式上,参考了国际海军通行样式,用袖章来表达军衔;在姓名牌、级别资历章等服饰的设计上参考了发达国家军队一些作法,但在具体内容表达上,突出了我军特点。我们还借鉴了公安、工商等行业制服的成功经验,采用国家服装号型标准,军官进行全员量体,单量单裁与套号相结合,大大增加了部队服装的穿着适体率。工艺上,礼服、春秋常服采用了“半毛衬”西服工艺,春秋常服在胸部、袖子、腰身等部位采用了西服工艺方法,提高了服装档次。
记者:这次军服的颜色与以前变化很大,设计时有没有遇到阻力?
杨廷欣:观念突破难度很大。颜色是军服的第一要素。先进国家的军服颜色大多以低明度的冷色调为主,庄重大方,易于服饰搭配,地域和季节适应性好。这次把陆军军服颜色调整作为重点,既要考虑历史原因,又有传统习惯束缚。我军陆军军服颜色一直采用色调偏暖的棕绿色,很难与服饰搭配,与冷色调的海军白色、藏青色和空军蓝灰色不协调。这次,设计人员在保持我军红军、八路军军服传统灰色、绿色基础上,选用绿灰色,最终调整为松枝绿色。
记者:服饰上面,这次军服与以前有很大突破,请您谈谈。
杨廷欣:过去,我军军服服饰品种比较单调,工艺简单,07式军服怎样设计服饰,涉及服装服饰学、美学、平面设计学、加工工艺等多种因素,更与参与研究设计的人的审美水平息息相关。11轮方案中,制作服饰样品万余件,从效果图设计、模具刻制、试制制作样品到首长、专家审查,一直到成品生产工艺控制、理化指标考核、检验,可以说是反反复复,波折迭起,不知经历了多少失败,最终能够取得目前的效果实属不易。
记者:军服材料与以前有什么不同?
杨廷欣:军服材料与民用服装要求不同,除了美观因素外,军服在抗皱保型、耐用耐穿、防护功能等方面都有着特殊要求。为了使官兵穿上高质量的军服,我们的科研人员常年奔波在实验室、工厂及试穿部队之间,对多年军需装备科研方面的科技成果进行集成创新、重点攻关,最终实现了礼常服材料挺括美观,抗皱保型,服用性能好,作训服结实耐穿,防护性能好的目标。
记者:新式军装国家投入了多少经费?
杨廷欣:用中央军委委员、总后勤部廖锡龙部长的话说:这次换装计划三年完成,三年被装费用集中增加60个亿。但是换装后,我军官兵人均被装费用仍低于国际平均水平。
记者:您能预测一下,这次军服发放后,还会有变动或改动的地方吗?
杨廷欣:应该说,新式服装装备部队后,在军服颜色、款式等方面会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相对稳定。但军服的整体水平还会提高,服装的体系会更完整,标识作用、防护功能会更强。同时,需加强标志服饰的调研论证工作,增强识别功能;要根据未来我军担负的使命和任务及现代战争特点,进一步强化单兵防护装备的科研,加快装备步伐,提升单兵作战、防护能力。
杨廷欣,总后勤部军需装备研究所所长,高级工程师,1976年入伍,大校军衔,博士生导师,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
换装叙事
驻黎巴嫩维和军官:新军装穿出中国军人的气质
口述:聂海涛(中国驻黎巴嫩维和工兵营干事)
八一建军节还没到,国内换发新式军装的消息,通过电视和互联网,已经在中国驻黎巴嫩维和工兵营传得沸沸扬扬。大伙儿纷纷盼望着,要是在万里之外的维和战场上也能穿上新军装,一展我军的飒爽英姿,那该有多好。
一天,营长突然宣布,新式军装已经从国内空运到了黎巴嫩。原来早在一个月之前,国内就做好相关准备,以便让海外的维和军官能够和国内同步换装。拿着刚领到的新军装,我仔细抚摩,这可比照片里好看多了,由于是量体裁衣,新军装非常合身,大方又帅气。紧接着,营长又宣布了一个更令人振奋的消息,在即将到来的授勋仪式上,我们将首次身着新式军装接受司令的检阅。届时,联黎部队司令将亲手把维和勋章佩戴在官兵胸前!
授勋当天,中国工兵营热闹非凡,中国驻黎巴嫩大使馆代表、30个出兵国、10多个国家的文职人员及当地政要代表都应邀前来。中国官兵顶着30℃左右的高温,始终保持着严整的军容,身着新式军装的军官方队更是昂首挺胸正步走过主席台,接受司令的检阅。仪式结束后,不少来宾没有离开,纷纷和中国军官合影留念。我意识到,维和军人就是祖国的一张“名片”。现在,新式军装将为这张“名片”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让中国维和军人的形象更加完美。
国旗护卫队班长:八一,我将国旗抛向天安门上空
口述:高红甫(武警国旗护卫队班长)
7月26日是发新军装的日子,整容镜前成了最拥挤的地方,让人感觉和小时候过年一样。不到半小时,大家早把领花、警衔、胸标什么的缀钉好了,正当大家相互欣赏时,队长一声令下,衣服全进了衣柜。
7月31日下午起床后,我们第一次穿上了07式军装进行训练,训练结束,我们按惯例把衬衣、手套洗一次,礼服则反过来挂出去散汗。降旗时间到了,我们又换上了老礼服。这伴随了我1700多天不知吸收了我多少汗水的老伙伴,将随我在天安门广场接受数万群众的检阅。别了,“男子汗”。
建军节凌晨3点,起床号响了,比往常提前了半小时。战友们一骨碌爬起来,洗脸的速度都快了许多。我这个抛旗手从来都是提前到达国旗杆下。3点20分,我出发了。距升旗还有近两个小时。
这是我作为抛旗手第一次穿上马靴去执勤。笔挺的礼服,雪白的执勤腰带和手套,簇新的金色绶带……从午门前的中轴线上,穿过端门、天安门,群众的目光比闪光灯还叫人炫目,瞅得我都不好意思走路。
我尽量让自己自然一些,穿过天安门东侧的地下通道,进入广场,昂首挺胸走上了国旗基座,按要求走下了地下室,在十多平米的小空间里想象广场上数万观旗的人们期待那庄严的时刻。5点整,我回到基座,面北背南,一眼就能看到天安门城楼门洞里列队准备升旗的战友们。
5时10分,战友们正步走过长安街,深绿色的军装显得无比庄严神圣。138步,我几乎天天在国旗基座上默数着他们的脚步。眨眼间,擎旗手精神抖擞把国旗交到了我的手里。将国旗挂在旗杆绳索上时,我心想,新换的马靴后跟要高一厘米多,千万不能在转体时身体变形犯“历史性”错误。
如我设想的一样,我上体右转90°,右手顺势向太阳升起的地方向上一抛,国旗一如往常飘扬。行举手礼。无数的摄像机、照相机的镜头对准了我。国歌在响,人们的目光随着国旗徐徐上升。2分18秒后,国旗升到了旗杆顶端。下哨后,我才发现礼服全湿了。因为马靴跟大,为了做到两腿夹紧我用尽全力。我很幸运,是第一个着07式国旗护卫队礼宾服走上天安门广场的人。
仪仗大队军官:穿着新礼服走上检阅场
口述:张洪杰(仪仗大队一中队某队队长)
自成为仪仗兵以来,我已记不清多少次走上检阅场,但这次意义非同寻常。
正式任务的前晚,战士们正紧张有序地进行准备工作。有的两人一组擦拭高筒马靴,有的在熨烫礼服,有的在用牙刷轻轻刷洗衣服上的细微污点,还有的在检查衣服配饰,那个认真劲儿,像是呵护襁褓中的婴儿一般。我带着骨干对整理好的礼服一件一件地进行检查,看到一排排整洁而崭新的礼服,看到战士们自然、喜悦的表情,我的心踏实了——明天的任务一定会圆满成功。
在这之前,战士们可没少吃苦。6月的京城烈日炎炎,白天地表温度有时高达50℃~60℃。为了适应正式任务时的天气,我们在训练中,不但要身穿厚厚的礼服,系紧领带,戴上手套,将自己“包裹”得严严实实,每天还要在烈日下一动不动站立两个半小时,训练结束,战士们浑身都汗淋淋的,脱下衬衣衬裤能拧出半盆汗水。
作为队长,我不但要组织方队训练,自身也得经过刻苦锻炼。在这次任务中,我是军旗手,将引领仪仗方队走在所有方队的最前列。为了锻炼臂力,我每天晚上坚持做俯卧撑、举哑铃,为了把军旗甩得更威武,我在旗杆里灌满沙子以增加重量,反复练习。
“礼服如同皮肤,礼服就是国服。”这是我们仪仗队最为流行的两句话。每一位仪仗兵对礼服都是情有独钟,因为,它给了我们太多的荣誉。我自然也不例外。如今我们又要穿上更为美观、大方的新式礼服,每每想到这,我身上就充满了力量。
7月3日,刚被雨水冲洗过的天空显得格外晴朗,全军军服调整改革工作会议暨新式服装发放仪式在北京隆重举行。展示方队最前头是仪仗方队,我手持军旗站立在仪仗方队的最前头。当军委首长和一位位将军经过我的面前,对我们发出啧啧赞叹时,我觉得当一辈子仪仗兵都值得。
军事记者:在出访军舰上目击换装
口述:刘文平(人民海军报记者)
2007年7月31日,风力6级,浪高2~3米,当地时间下午5时许,在波涛汹涌的印度洋斯里兰卡海域,我在“广州号”导弹驱逐舰后甲板上目击了一场“印度洋·庆八一新式军服展示会”。这次海军舰艇编队出访,恰逢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0周年,途中换发07式新式军装。
今天的“广州号”导弹驱逐舰后甲板分外热闹,五星红旗和海军军旗在舰艉迎风飘扬,在阳光的照耀下分外鲜艳;由红色地毯铺成的新军服展示T型台格外醒目。二队教导员李卫军和情报电子战技师李毅等15名官兵,身着崭新的海军礼服、春秋常服、夏常服等各种新式军服,在编队上百名官兵的掌声和喝彩声中,立定、转身、敬礼,一一亮相。
担任新军服展示解说的“广州号”对海导弹分队长蔡彦告诉我,这次印度洋上换发新式军装,使官兵深切感受到了国家改革开放的新成果,“在军事外交场合更好地扬我国威军威,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编队指挥员苏支前少将对我说,出访途中换发新式军服,不仅是一种荣誉、一种幸运,更是一种责任、一种嘱托。编队要把穿着新军服的喜悦化作工作和训练的热情,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出访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