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网首页 | 搜索 | 产品 | 企业 | 供应 | 求购 | 人才 | 论坛
会员登录  免费注册  新闻订阅  我要投稿
纺织资讯
您的位置:首页 > 信息中心首页 > 正文
【收藏到商务室】

叶炳华:易中天穿我设计的“中华装”品三国


http://www.texnet.com.cn  2007-09-24 08:01:33  来源:上海青年报 收藏

  本月初,一款以“中华装”命名的服饰正式推到世人面前。中式立领、交领右衽、暗门襟、滚边工艺、下摆内贴边……一经推出就受到社会剧烈反响,既得到了认同也遭遇了批评。而最迟到年底,“中华装”还将推出女性系列。那么,在“中华装”推出的背后究竟有些什么故事?这些故事又让我们有什么感想?日前,走近了它的设计者和主创者:叶炳华。

  专为易中天设计服装

  今年8月,叶炳华再次遇到了易中天。准确说,是易中天于参加上海书展间隙,点名要见他。原来早在2年前,叶炳华和闻红就为易中天的夫人做过衣服,写过美学专著的易中天发觉,这两位设计师对服饰有着自己的想法,很不错。恰巧,他即将上“百家讲坛”开讲“品三国”,易中天决定请他俩负责设计。

  经过反复沟通和深入思考,叶炳华选择了灰色面料,服饰的整体线条却比较柔顺,既凸显了易中天的儒雅气质,与节目的氛围相匹配,也避免了因复古而显得呆板。2006年,易中天穿着这身“立领男装”登上百家讲坛,随即大红大紫,连同这套独特的装束,只不过很多人误认作“中山装”。

  这次,易中天偕夫人同来,还想做两套衣服。立领装带来的好运,使他充分信任叶炳华和闻红的设计水准。易中天先看中了“仁者乐山”,另一套则属于意外收获——“中华装”。当时“中华装”尚未正式对外发布,易中天却一见钟情,两人一拍即合。

  “半路出家”亦有雄心

  叶炳华涉足服装设计领域仅五年,而且没有任何相关证书,他的正式身份是国际商务师。可见,他一度并不那么“安分”。毕业入伍,退伍后先进上海手表厂,旋即调往轻工业规划局,参与过浦东开发,也曾奔赴贫困地区支教一年,还做过记者,用他自己的话说,“工兵学商政教法都干过。”尽管很大程度上这是服从分配的结果,但倘若不是性格里掩饰不住的活跃因子,岗位更换不会如此频繁。

  其实叶炳华在厚积薄发。对于这段经历,他拈出了“用心”二字,“只要用心,没有什么事情是办不到的。”“认真只能及格,用心才能优秀”是他的座右铭。

  琴棋书画吹拉弹唱样样精通的叶炳华,希望自己对传统文化的挚爱能有用武之地。他在等待,等待一个能够充分发挥所长的契机。

  2001年APCE在上海召开,各国元首身穿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唐装集体亮相,惊艳世界,也惊艳了叶炳华的灵光。此刻,一个大胆的想法蹦出他的脑海:凭借这股春风再次改行,做服装设计。独木难成林,巧的是叶炳华和唐装设计制作组组长闻红早就熟识,于是他提议合作。时装设计出身的闻红也觉得这是个转型的好机会,对叶炳华的人品和能力也很信赖,2002年7月,两人成立闻红服饰有限公司。就这样,叶炳华“半路出家”,虽然那时他连服装设计的ABC都没搞清楚。

  叶炳华正在进行人生道路上的又一次蜕变。自动远离“铁饭碗”既意味着打破某些束缚,也意味着稳定性也被削弱。从此,他必须直面成功或失败。

  “立领青年装”遭遇尴尬

  起初办公地点在南苏州河路,很狭小,设计室仅为6平米,桌椅均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造。对此,当过兵的叶炳华倒不太在乎,在闻红指导下他很快入了门,并豪气冲天地埋头设计自己的处女秀。

  和所有新手一样,叶炳华的设计思路一开始是从切身经验出发的。因为体形偏胖,叶炳华不太喜欢西装带来的“紧邦邦”的感觉,尤其是领带,非常容易歪斜,显得不够庄重,用领带夹又难受、透不过气。然而在许多场合不得不正式着装,叶炳华便琢磨设计一件“不用戴领带”的正装。几易其稿后,“立领青年装”正式推出。

  对这款服装的前景,叶炳华本来是自信满满的,现实却不那么美好。2003年,“非典”不期而至。和其他行业一样,服装业也被霜冻覆盖。由于顾客急剧减少,哪怕叶炳华和闻红的设计再好,也有乏人问津的危险。但叶炳华没有打退堂鼓,他的倔劲上来了。从前每到一个岗位他都争做第一,这次也不例外。

  不过换一个角度考量,“非典”的肆虐某种程度上掩盖了“立领青年装”的尴尬遭遇:反响平平。尽管争强好胜的叶炳华至今认为如果不是该死的“非典”,成功会来得更早些,但他心里很清楚,初次尝试的确不太成功,没能激起多少浪花。

  到底应该怎么做,擅长围棋的叶炳华陷入了“长考”。

  应运而生的“中华装”

  整整5年前的某天,一对美籍华侨夫妇找到叶炳华,想定做一件刻丝旗袍。海外漂泊大半生的他不禁思绪翻涌。叶柄华于是向老先生推荐了那款立领装,老先生看罢微笑:这不算“中华正装”。

  一语点醒梦中人,叶炳华钻入了传统服饰研究,沈从文的《中国服饰史》都被翻烂了。他逐渐搞明白,首先必须是平面裁剪,才称得上“中华正装”。

  有了清晰的轮廓,叶炳华和闻红开始着手研制新式服装,并冠以“中华装”的名字。设计期间,遇到了各种困难,当然每个困难也反过来成为创新之源。

  最大的挑战是如何以服饰语言体现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而在叶炳华看来,这也成了“中华装”最大的特色。服装正面,采用“暗门襟”的设计,寓意中华民族的内敛和沉稳,门襟内五粒扣、袖口上四粒扣,象征五湖四海。叶炳华的得意之笔在夹里:采用“中”字内胆居中,并用一小块一小块的砖墙形状编织,象征长城,四周黑线条流畅环绕,则象征黄河。

  ●新闻背景

  近些年,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中国文化也为全世界所瞩目。大到精雅的中式家具,小到精巧的中国结,吸引了海内外无数眼球。

  2001年的APEC会议上,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唐装的走俏,使得各国首脑们叹为观止,也使各国百姓以身穿唐装为荣。

  其实,现今的中国服饰也正面临着新的纪元。一种被称为“中华装”的中国服饰新元素被风靡在《百家讲坛》里的大师易中天所称赞并穿着,而且,在民间也为广大百姓和外国友人们所倡导。行业里的中国元素也被广泛运用,“中华正装”所彰显的文化概念也为越来越多人所接受。

  ●声音

  “中华装”推出后争论颇多,很多网友对其“叫板”西装的提法表示异议。作者采访了复旦大学教授、著名历史、文化学家顾晓鸣老师。顾晓鸣表示,男士正装长期被西装垄断,“中华装”的出现应该说填补了中装在这方面的空白。肯定之余,他也提出两点质疑。

  第一,有比附意味,如用五粒扣、四粒扣表示五湖四海就很牵强,“也可以用六粒扣表示‘六六大顺’,用八粒扣表示‘四面八方’嘛。”顾晓鸣指出,这种做法还属于“浅层次”模仿,怎样真正把文化内涵融入进去,达到“人衣合一”的境界,需深入研究。第二,西装也有很多种类,适合不同场合穿着,“中华装”如何突破创新,也是个大课题。针对所谓“中华装”免去系领带的说法,顾晓鸣认为不必墨守成规,其实加个领衬效果也很好。

  “中华装”毕竟还属于新生事物,其文化内涵、价值及社会认同度究竟如何,还有待观察。顾晓鸣认为,“中华正装”概念的成熟必须满足两个条件:符合中装设计理念,具备当代感。“这需要所有设计师共同努力。”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出处“中国纺织网”
编辑:芦苇
贸易行情论坛】 【打印】 【关闭】 【我要收藏
文章关键词: 中华装 
「相关报道」
更多精彩行业动态
进入行业动态>>


免责声明:浙江网盛生意宝股份有限公司对中国纺织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浙江网
盛生意宝股份有限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站内支持:关于我们 - 服务项目 - 法律声明 - 意见反馈 - 企业邮箱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纺织数据库 - 快速产品通道 - 外贸助手
兄弟站点:生意宝 - 国贸通 - 中国化工网 - 全球化工网 - 医药网 - 中国服装网 - 机械专家网 - 中国农业网 - 中国蔬菜网 - 浙江都市网 - 中国红娘网 - 南阳商务网
糖酒招商网 - 中国卫浴网 - 中国粮油网 - Global Buyers & Suppliers - ChinaChemNet

中国纺织网 版权所有 1997-2014 浙ICP证:浙B2-20080131
服务热线:0571-88228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