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桑西移 荔波农民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随着国家各项惠农政策的出台及“东桑西移”的稳步实施,荔波县委、政府抢抓机遇,利用区位优势,坚持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结构调优、布局调顺、规模调大、效益调高”为切入点,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并取得了一定实效。如今,当地农民丢下了“乌金”,大力发展种桑养蚕,淘到了“绿金”,完成了从矿工到新型农民角色的转变,并使农民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荔波县立化镇立化村支书蒙建和,较早前曾经出门务工,后自己开办了小煤窑。去年,他投入10多万元,与当地的三生养蚕发展有限公司入股,年收入近6万元。
据了解,在荔波立化、甲良、茂兰、佳荣、永康、洞塘等乡镇,大部分农民像蒙建和一样,在政府的引导,从过去挖矿为生,变成今天的种养殖产业能手,淘到了第一桶“绿金”。
农民算细账养蚕增效快
立化镇今年种桑树达1700多亩,70%的农民家里都养有蚕。立化村余家组农民余比雄算了一笔细帐:2004年以前,他靠挖矿,每年最多收入2万块,而且很累又危险。2005年种了6亩地的桑树,靠妻子一个人在家管理,加之自己在外面收购蚕卷,2006年一家两人纯收入达3万多块。今年,老余靠养蚕和收购蚕卷,已经收入4万多块。如今的余比雄家盖起了2层楼的大平房,屋里装修挺有气派。余比雄妻子杨永香说,前几年全家老小出门打工,一年到头顶多1万块左右,挖矿一年最多3万来块,在那些没有安全保障的小煤窑工作,让家人提心吊胆的,现在通过政府引导发展种桑养蚕,一年收入最少4万多块,既赚钱,又没有风险。
在余比雄家宽敞的院坝前,停放着两部车,一辆是崭新的面包车,另一辆是拖拉机。余比雄说,面包车是为了方便出去收购蚕卷用的,而拖拉机则是为了在农忙时节,帮助拉粪和把粮食运到家里。“这机器好使,上百单粪,两天我们就运到田里;上千斤稻谷,几小时就运回来了。”余比雄显得很幸福。
据悉,2007年,荔波县种植桑园达14488多亩,涉及6500户农民,实现饲养蚕293840万斤,可实现产值528.9万元。当地农民算了一笔细账——利用自家荒山和土地种桑养蚕,每亩地每年能有3000多元的保底数,加上饲养几口牲畜,一年收入不少于1万块。
荔波县人民政府县长陈稠彪也给农民算了一笔细帐:种植1亩桑树,一批可养蚕0.67张,年可饲养8批,平均每张产茧40公斤,年产茧214.4公斤,按目前荔波最低收购价16元/公斤计算,种桑养蚕亩产值达3430元,扣出生产成本1364元,亩可获纯收入2000多元,分别是水稻亩纯收入450元的4.5倍、玉米350元的5.7倍、蔬菜1200元的1.7倍,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据介绍,桑蚕业是时间短、见效快、效益高、受益长、覆盖面宽的产业,而且一年种桑十年受益。荔波正利用特殊的区位优势和特有的气候、土壤条件,给当地发展种桑养蚕产业提供了良好的机遇。陈稠彪说,荔波县采取政府规划、群众自愿、政策引导、行政推动、市场运作的原则,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并根据荔波实际,发展生态经济,打造贵州第一桑蚕大县。目前从沿海城市打工的本地农民开始返回家乡,发展种桑养蚕。
年初刚从浙江温州打工回来的立化村村民蒙建敏说:“回家后,政府免费发放了4亩地的桑树苗,折合800元,加上化肥等生产用品补助,仅半年已经实现纯利润9000多块,比打工还划算,而且还照顾到老人和小孩。”
从挖煤到“包田”种辣椒
2007年9月18日,正是荔波县甲良镇羊凤新场村赶集的日子,对于当地的农民陆文仙老人来说,她笑得很幸福,因为用马车拖了1000斤辣椒来到市场上卖,得了1000多块。
“今年我家种了4亩辣椒,现在已经收入3000多块了,如果卖完,大约在5000块左右”,陆文仙说道。
“今年雨水很好,甲良辣椒大丰收了。到现在,我已经收了15吨。你看,这组不少于2000斤吧!”从事辣椒收购的商贩周伯雄在往秤上加秤陀。
据一些商贩透露,他们是从广西、湖南、四川等地来收购的。“都是因为甲良辣椒肉汁厚实,味美、香脆才慕名而来。甲良辣椒不错!”广西柳州客商覃洪说。
在甲良镇镇长莫占业办公室,莫镇长回忆到,2004年以前,甲良镇满山遍野有200多个小煤窑。时今,按照国家政策关闭后,党委、政府面临促进农民增收问题的考量,一时出现了该镇劳动力大量从流向沿海城市,不少农田乏人经营。但随着荔波县对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很多农民开始煤矿工人或打工族回到土地上,发展种植业经济。
他分析,空白的地方常常孕育着机会!眼下,农村与城市,已从单向流动转而出现双向流动,随着国家对新农村建设力度的加大,不单单是农业人口“回流”到农村就业创业,城市人口也在“上山下乡”中寻找机会。
来自外地的商人杨富民来甲良淘金已经有了10年,如今,他开办了及收购、加工、销售为一体的辣椒加工企业,年收购生辣椒达37万斤,总产值130万元,主要销往四川、湖南、广西等近十个省市。他也就是在甲良淘到了“绿金”。
在甲良梅桃村岜打组,村民莫建林承包了3亩土地,加上自己的5亩,全部用于种植辣椒。他计算,今年可望收到生辣椒1万斤,毛收入1万多块。
眼瞅着当地人“包田”,一些农民也跃跃欲试,今年益脚村益脚组村民也租了5亩土地,用于种植辣椒。他说:“种辣椒好了,还可以得到镇政府的奖励。我们现在的收入不错,比在厂里打工强。”
科技引领致福路
荔波县立足当地良好气候条件和区位优势,由县政府组织农技干部及种桑养蚕农户到广西环江县等地进行种桑养蚕技术跟班培训,并聘请有丰富种养殖经验的技术员进驻荔波负责种桑养蚕及鲜茧加工技术指导。为了积极稳妥地推进该项目,让每一位种养户掌握好种养技术,该县还组织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对群众进行指导、培训,将桑蚕种养技术和桑蚕病虫害防治等知识传授给群众。
立化镇立化村妇代会主任、现年42岁的杨永香,带领“半边天”走上科学致富之路,让她们掌握1—2门适用技术,就是一个鲜活的例子。为了闯出一条新路,她一边买来科技参考资料自学,一边积极参加县里举办的各种科技培训班,并于2004年取得了“绿色证书”。掌握了致富本领以后,她一边向村里的妇女们宣传常规农业科技,一边示范种植优良水稻、脱毒洋芋、荷兰豌豆、雪雁菇等项目,探索致富经验。前年,镇里决定大力发展种桑养蚕,她就果断地引进了两亩桑苗,并于当年夏天投入试养。由于是第一次养蚕没有经验,技术掌握不好,出茧率低,第一批蚕茧只收入800元,投资的本金都收不回,致使一些想跟着学的妇女退却了,加上一些村民的嘲笑,让她好是伤心。但是,倔强好胜的她并没有退缩,反而更铁了心要走出种桑养蚕这条致富路。
为把种桑养蚕技术掌握好,她积极参加镇政府组织的每一期养蚕技术培训班,买来养蚕方面的书籍自学,多次自费去广西学习养蚕技术,聘请广西的桑蚕技术员到家指导。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不断总结经验,终于掌握了难度较高的养蚕技术。当年共养了3批蚕,收入达3650余元。养蚕收入的增加增强了她的信心,2007年她将桑园规模扩大到10亩,养了8批蚕,纯收入上万元。与此同时,为了促进种桑养蚕顺利发展,确保农户增产增收,稳定蚕茧价格,她带头联合广西商人,组建了“三生养蚕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是科技让我们了解外面的市场信息,是科技引领我们致富奔小康”,杨永香说道。
时至今日,荔波县部分农民还通过远程教育网,学到了一些种养植技术,他们从已往的煤炭乱挖滥采中走出,创建了绿色、生态、和谐新荔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