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棉后期回调是主旋律
近来内外期棉价摆脱跌势联袂上涨,价格重心不断上移。纽期棉价率先走高,冲破60美分关口且涨势不止,国内郑棉跟随而动,共涨局面日益形成。就棉价现状看,短期内仍有冲高动力,反弹有望进一步深化。但隐忧也不无存在,主要是棉花市场自身并不具备大幅走高的条件,只是周边相关品种表现良好,而引发了连锁反应,这无疑为棉花后市增加了遐想与变数。
资源未有实质减少
进入2007/2008年度,供求关系仍是我们高度重视的方面。对于商品价格而言,供求关系虽不能始终主导每个时间段的涨跌,可却是年度内趋势演绎的核心。本年度美棉产量萎缩是事实,前两年的丰产导致价格长期低迷,促使植棉兴趣降低。此外,其他农作物价格偏高,也使农民的种植意向发生转移。各方对美棉减产抱有肯定态度,而笔者亦认同此点。但从眼下市场来看,北半球各国丰产的几率很高,尤其是中国、印度等大国同比增产较为肯定,无疑掩盖了美棉资源萎缩的不利局面。ICAC和USDA都认为,印度在2007年度中产量会达到500万吨以上。中国官方表态新花数量同比2006/2007年度的750万吨略有上调。在产销差上,上年度全球棉花实际缺口约为82万吨,目前则约为100万吨,与前几年相比,缺口放大迹象不明显。库存下滑是近期讨论最多的因素,最新预测全球棉花期末库存为1122万吨,同比下降约104万吨。不过从2002/2003年度至今,库存始终保持在千万吨水平上,市场资源没有想象中缺乏,这样美期棉价就难以有效长时间上涨。过去的几十年间,美棉期价的中轴区域大致在65-70美分一线。而本年度价格只有顶破此区间,甚至要站稳70美分才算重回高价地带,否则定义牛市到来就显得过于盲目。
国内棉市后期难有作为
郑棉在外盘牵引下,逐步开始上扬,但现货价格并未跟随,相反却呈下跌趋势。CCI指数从9月初的142000上下,跌至目前的13500元附近,跌幅达到700元。可以说,棉价未能延续升势与国内供需缺口淡化有很大关系。6-8月棉花价格暴涨千余元,是阶段性缺口体现使然。当前棉价的跌跌不休,又是对阶段性供应加强的反应。即便我们不能准确预测底部何时产生,但棉价继续回吐前期涨幅的概率仍偏大。下游企业补库欲望低下,对市场消费造成很大抑制作用。回想8月中,国内棉市“上热下冷”的隐患,目前已经逐渐显现出来。今年的籽棉收购价走势,大体与去年相同,已从开秤时的每斤2.98元下跌到近期的2.8元,也许去年“高开低走”的基调还会延续。不过,我们也要注意棉农利益问题。根据今年物价涨幅推算,虽种植成本提高,但全国范围内籽棉成本不会超过2.4-2.5元/斤,新花价格下跌只要不伤及棉农根本利益,官方是不会大举介入干预的。先抑后扬的走势,不仅对中间商有利,而且下游纺企也收益颇多。因此,笔者认为棉价阶段性跌势犹存。
周边市场对棉价的影响
近几个月中,以大豆领军的国内外农产品期价涨势如潮,农产品价格很可能进入重新定位的格局中,棉花市场也受到了较大的影响。纽期棉和郑棉的共涨,离不开此种因素的刺激,反季节性上涨由此拉开帷幕,这是近几年中并不多见的现象。美盘基金在减持多单后再次介入,是否说明其操作思路的扭转,我们尚不得而知。另外,我们需考虑违反季节性规律的演绎,会为后期价格走势造成何种影响。
通过分析,个人认为现在美棉价格的高走不利于未来的发展,出口仍是价格涨跌的命脉。过高的价格甚至提前上涨,势必会提早压缩价格上涨空间和削弱市场竞争优势。当然,我们也不能忽视周边市场的看涨气氛。期市中,资金造势的效应有时会发挥很大威力。在大量热钱涌入的背景下,阶段性的行情波动在所难免,但是,市场终归是要回归理性的。
笔者认为,农产品价格反季节性上涨的发生,是需要收获季节出现资源大量减少为条件的,依赖资金优势和技术性操作,将不可能长期存在下去。棉花市场目前并不具备这种上涨基础,后市下跌是主旋律,趋势的转变相信近期就会崭现,抛空的时机也会日益成熟。眼下,郑棉的成交和持仓量均在增加,证明有新资金入市的迹象,一波行情也许正在孕育,久违的投资佳机需要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