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河县:立足产业集群 打造羊绒市场
路洪昌,中共清河县委书记。他所任职的清河县,是河北省东南部的一个小县,“打虎英雄武松故乡”、“中国张姓起源地”等一系列人文历史名片,昭示着这里是一方人杰地灵的宝地。改革开放后,勤劳睿智的清河人硬是在“既没有一块草地、又不养羊”的清河,培育发展起了年加工销售总量占全国60%、世界45%的羊绒产业,成为“中国羊绒之都”、“中国羊绒纺织名城”,在国内外享有“世界羊绒看中国、中国羊绒看清河”的美誉。在全行业进行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大背景下,该县作为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唯一命名的羊绒产业集群所在地,正在实施“以工厂促市场,以市场带工厂”的发展战略。在清河县全力打造中国最大羊绒制品集散中心,高起点、高标准建设“中国清河·濮院羊绒制品大市场”之际,路洪昌同志接受了本刊记者的专访。
去中国羊绒纺织名城——河北省清河县采访之前,记者上网查寻了有关清河羊绒产业的资料,初步了解了一些情况。当从北京乘火车沿京九线南下前往清河时,面对列车两旁飞驰而过的一望无际的华北大平原,心中却一直在给清河羊绒产业画像。
四个小时就到达了清河,从车站去县委的路上,不时看到有关羊绒的产品广告、企业和门店,让人感到了浓郁的羊绒气息。但真正解密清河羊绒,还是从与清河县委书记路洪昌的交谈中找到了清晰的答案。
羊绒产业的“根”在清河
“清河羊绒产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历经三十年不衰,羊绒产业的根已深扎在清河”,路书记颇为自豪地说。
“羊绒产业的根在清河”,这是路书记对清河在整个羊绒产业中的地位做出的一个论断。他介绍说,上世纪七十年代,羊绒产业这颗飘来的“种子”,就在清河落地生根了,在县委、县政府因势利导下,从家庭作坊起步的羊绒加工业不断发展壮大。九十年代,完成了资本初始积累的羊绒分梳企业业户开始向深加工发展,进一步巩固了清河在国内外羊绒产业中的地位。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时,羊绒进入“冰冻期”,县委、县政府引导企业采取“集聚资金抓原料,掌握市场话语权”的“破冰”之策,结果是化“危机”为“商机”,使清河羊绒产业实现了历史上最大的一次资本积累。进入二十一世纪,他们又引导分梳户和规模企业走“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的路子,形成了清河羊绒产业高度集聚的区域发展格局。
如今的清河羊绒产业可以说是“枝繁叶茂”。路书记拿出了清河的羊绒产业的“名片”:2006年,全县共加工销售各类无毛绒1.7万多吨,其中山羊绒达4000多吨,占全国的60%、世界的45%,绵羊绒1.3万多吨,占全国的90%,出口创汇达5000多万美元。在深加工领域,有百万元以上固定资产的企业达120多家,合资合作的羊绒项目32个,拥有粗纺生产线43条,半精纺纱锭5万锭,横机1.8万多台,形成了年纺纱近4000吨、生产各类绒毛制品3000多万件的产业规模。
产业提升“呼唤”专业市场
路书记在展示清河羊绒产业蓬勃发展的一面时,也坦诚地道出了他心中的忧患:清河县羊绒产业在快速发展中却形成了“有市无场”的状况,当清河还处于以初加工为主的阶段时,“无场”的弊端还没有显现出来,但随着羊绒制品生产规模日益扩大,市场已逐渐成为制约产业升级壮大的“瓶颈”。
清河对于羊绒市场的渴望可以说是“千呼万唤”。三十年的发展,清河羊绒产业一直没有形成完整的市场,可以说市场发展严重滞后于产业的发展,使整个产业发展的后劲不足。尤其近几年来,市场的缺失对清河羊绒产业升级的制约更加凸显。面对大街零散分布的羊绒商铺,面对产业提升的缓慢步伐,多次到南方考察市场的路书记深有感触,要加速产业升级,就必须沿着产业链向下游延伸,从产业的终端——市场向回推,充分发挥市场在整个羊绒产业中的龙头带动作用。
另外,清河作为河北省十二个重点培育的中等城市,靠什么发展更是首先需要破解的问题,经过认真地考察、分析,确定了这样的发展之路:清河要发展,根本就是一靠工厂,二靠市场,以工厂促市场、以市场带工厂。
在地图前,路书记指点介绍起清河的区位优势:东部紧邻京杭大运河,与山东省隔河相望,西部106国道擦肩而过,308国道、青银高速(青岛至银川)横贯清河,大京九铁路自北向南纵穿全境,周边环绕的是济南、德州、衡水、石家庄、邢台、邯郸、聊城等中等城市,完全具备建设大型流通市场的区位条件。
综合开发搭起市场“舞台”
在明确了市场是羊绒产业提升的重点后,清河县在市场建设上进行了大胆的尝试,路书记亲自挂帅,南下江浙沪取经,西去新内宁考察,请专家,找开发商,出台优惠政策,划出市场用地,一心想把清河羊绒市场尽早开发起来,但事与愿违,市场建设可谓一波三折。 这时的路书记深感:“单靠优惠的条件还不行,只有栽下梧桐树,才能引来金凤凰”。他提出了“综合开发、成片开发,从市场基础建设出发,重点落在创建市场综合要素开发上”的发展思路。
2006年春节,县委、县政府抽调精干的人员,组成了清河北部市场区建设队伍。而此时的“市场区”却是块充满180万方垃圾、污水横溢的荒芜土地。
就是在这片土地上,清河人以“清河速度”上演了“敢叫日月换新天”的一幕,到这年五、六月份,完成了全部的管网和路网铺设,土地平整、垃圾清理、生态绿化同步进行。总投资6000多万,围绕着中心湖泊的“市场新区”规划有了雏形。
站在这片寄托着清河羊绒产业市场梦想的热土上,路书记踌躇满志,他给一个人打了电话,请他来清河走一走、看一看。
请“名角”唱好市场大戏
与路书记通电话的这个人叫沈建华,浙江桐乡濮院镇人,以毛衫市场开发为主导的浙江华新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1999年起,成功开发建设了浙江濮院毛纺原料市场及外贸区、洪合毛衫市场第三交易区及辅料市场等一批有影响力的专业市场,是一位市场开发建设的行家里手。
在路书记的脑中有这样的情结,清河的市场一定要找一个“名角”,2003年他去濮院时,就有意识地开始寻找意中人,在濮院镇党委书记沈济贤的推荐下,路书记结识了沈建华,共同的目标,开拓创新理念的融合,使俩人有相见恨晚的感觉。
路书记说,沈建华有两个优点:一是干事执着,二是把事业看得比金钱还重。在清河建设中国清河·濮院羊绒制品市场,更是一拍即合,都认为这是一个南北对接、强强联合、合作双赢的好项目。
2006年,沈建华来到清河开始大规模建设这个市场,然而,一些人对在清河建羊绒制品市场心存疑虑、信心不足。对此,路书记指出,出现这种现象究其原因就是对清河的优势缺乏正确的认识,清河有原料优势、深加工的优势、北方消费市场优势,是高质量产品的源头,可以为羊毛衫提高档次提供物质基础,南北市场一脉相承,是促进南方濮院绒衫、毛衫产业提升、实现南北联动的一次跨地域性市场大整合,是产业发展要素重新分配的产物,创造了一个投资兴业新机遇。
采访结束后,记者参观了位于清河南部的国际羊绒科技园区,新世纪大道两旁矗立的一座座现代化羊绒企业大楼让人感到清河羊绒业的“霸气”,县城北部紧临308国道的中国清河·濮院羊绒制品市场已初具规模,仿佛是围绕320国道而建的濮院市场的昔日。
清河羊绒的“市”与“场”定会相生相长,因为羊绒产业的“根”在清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