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林:纺织业应抓紧升级顺应内需扩大
一边是丰厚利润拱手让给他人却又难以割舍的出口市场,一边是看似柳暗花明却又困难重重的内销诱惑,出口纺织企业究竟该如何抉择?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孙瑞哲近日表示,随着我国GDP的稳定增长,在预期时间内,内需仍会拉动对纺织品的消费,纺织品内销加大成为必然。目前外销产品利润只占总利润的三成,内销利润已经占到了七成。
近年来,在我国对外贸易环境多变、国际供应链上采购成本增加、人民币升值和出口退税调整等因素共同作用下,国内纺织品外销利润大幅压缩,纺织行业整体利润水平下降已是不争的事实。一方面,纺织业是一个微利行业,不可能完全消化由于原材料涨价、政策因素造成的价格上涨,也就是说,纺织产品很难随成本的增长而加价。另一方面,纺织行业是一个充分竞争的行业,随着近几年产能的急剧膨胀,新增产能已超出国内外需求的增长。
在出口不畅的情况下,出口转内销应成为纺织企业的必然选择。然而,一项调查表明,国内仅有六成的纺织企业表示打算将出口转为内销,近两成纺企表示坚决不做内销,还有部分企业表示不会全转,要出口、内销两条腿走路。尽管不少从事加工贸易的纺织企业在出口成本大幅上升以及贸易摩擦加剧的情况下有拓展内销的意愿,但大多数企业不敢轻易“试水”,其主要原因包括融资难、市场风险大、经销商诚信不足、拖欠货款以及担忧知识产权被侵犯等等,这些因素无不大大影响了企业做内销的积极性。
在今年出口商云集的广交会上,很多纺织企业仍采取100%出口的策略。实际上,除去一部分按规定只能全部做出口业务的外资参展企业,大部分参展企业都可以出口、内销两条腿走路。为什么它们非要为了那一点利润和外商进行马拉松式的谈判,而不愿把产品放到国内市场销售?“虽然内销的利润不错,但打造自主品牌投入太大,多数企业无法承受。”江苏一家纺织企业的老总如是说。据他估算,在国内树立一个品牌动辄需要花费数千万元,这还不包括以后维持品牌的继续投入。因此,对那些实力稍差的企业而言,面对高昂的品牌运作费用,他们更倾向于选择无需品牌运作且利润相对稳定的出口贸易。
但是,许多变化正在悄然发生。在纺织产品出口增幅回落的同时,国内城乡潜在的巨大消费需求正在被唤醒。据有关部门统计,今年1至5月,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35018亿元,同比增长15.2%,比上年同期提高2个百分点;全国服装鞋帽针纺织品限额以上批发及零售额同比增长23.5%,提高2.7个百分点;纺织行业工业销售产值达10928.13亿元,同比增长24.3%,其中内销额可达8222.55亿元,占销售产值的75.24%,比上年同期提高了1.8个百分点。
这说明,今年在国家实施“扩大内需主要是扩大消费”的方针引导下,内需市场的开拓已经逐步成为纺织行业平稳增长的重要支撑点。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高速增长,而国内消费需求却不能同步提升,这使得包括纺织业在内的许多行业把经济增长点明确地放在了出口上。当企业在“外向型经济”的路上坎坷前行了数年后,国家宏观政策调控的着力点明确地指向了开拓内需。在通过大比例提高出口额来带动行业增长已变得日益困难的今天,纺织企业、乃至行业是否更应该花心思转战家门口,来挖掘新的经济增长点呢?
基于此,国内纺织企业应当尽早调整出口行为,将出口市场视作“弹性调节空间”,而不是“过度倚重的增长空间”,只有这样,出口市场才能发挥其正确作用:分流。应该看到,由于国家加强宏观调控,降低纺织品出口退税,国内纺织生产的增速将随着淘汰落后能力而逐步回落,这将使国内纺织品的供应资源量回升,市场将通过品种、质量、价格、服务的竞争加快淘汰纺织服装的落后产能。换言之,我国纺织产品的低端市场已处于饱和或接近饱和状态,企业要转向内销,必须冲刺高品质、高附加值的中高档市场。
对于过去一直依赖出口的企业而言,由“出口导向型”向“内需导向型”过渡,必将面对国内企业和跨国公司中国营销网络的双重激烈竞争。这意味着纺织企业未来主要应采取两种结构调整策略:一种是内销网络的扩大,另一种是向生产高附加值产品转变。面对行业发展政策及环境的改变,顺应发展趋势进行内销结构升级是迫切而必要的。只有具有品牌优势和创新能力的企业,才能凸显“消费品企业”的特质,从而在竞争中脱颖而出获得领先优势,享受行业出口转内销带来的发展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