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福纪:国产纺机的改进策略
关注细节更要整体把握
国产纺机与进口设备相比,差距到底在哪里?这样的问题如果放在几年前,答案应该是技术性能方面的差距。如今,随着我国纺机制造技术日趋成熟,加工手段也不断完善,国产纺机正以较高的性价比,成为越来越多的纺织企业的首选。但那些有能力生产高档次产品的纺织企业,还是更愿意不惜重金从国外进口设备。那么,国产纺机现阶段的差距到底在哪里呢?“除部分核心技术有待突破之外,主要还是体现在细节上。由于纺机企业在设计、加工、装配以及售后服务等环节缺乏整体的把握和系统设计,因此国产纺机在可靠性、稳定性上还要走较长的路。”诸城市中纺金维纺织有限公司总经理孙福纪日前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此评价。
细节差距的根本原因
记者:既然目前国产纺机的差距主要体现在细节上,那么造成这些细节差距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孙福纪:由于我国纺机企业大多走的是从借鉴、消化吸收,到创新、发展的技术路线,因此在设计和加工过程中对设备的整体性和系统性把握不够。他们往往对核心功能和关键机构比较重视,对辅助机构的作用则认识不足。比如机构相对简单的并条机,纺机企业对牵伸机构进行了优化设计,并选用高精度罗拉及传动系统,使棉条的条干CV%值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但对导条、圈条成形和清洁等辅助机构认识不足,导致设计上普遍存在缺陷,机件加工精度也不高,造成纺纱纱疵水平明显高于国外机型。
记者:纺织企业普遍认同我国纺机企业近几年的技术进步,但对国产设备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抱怨较多,您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呢?
孙福纪:国产纺机的确在可靠性和稳定性方面存在着比较严重的问题。以清梳联为例,国外设备的安装,一般由厂家派出1~2名技师指导,而且每个部件都有严格的装配标准,装配简单、方便、快捷。投产后经过简短的调试和磨合,很快就可达到稳定的开车状态,生条的内外不匀率非常稳定。但国产清梳联的安装和调试则比较麻烦,往往投产后要经过数月的调整、改造、磨合才能稳定下来,而且易损件也较多。大多数国产清梳联由于对气流系统没有整体的优化设计,各机械部件缺乏应有的安装标准,而靠纺织企业在日后的生产中自己去摸索调整。
整体把握的解决之道
记者:您认为现阶段纺机企业应该如何提高设备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呢?
孙福纪:纺机企业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整体性把握:
一是整体性设计。一台设备要完成某一工序的工艺任务,往往要依靠若干个机构或系统。多个机构(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缺一不可,不能人为区分主次轻重,不但要在各子系统(机构)进行优化设计,还要关注相互之间的配合,防止一方的不良或缺陷对整体作用的影响。
二是整体性质量控制。国产纺机企业普遍存在轻视装配的问题,缺少完善的装配工艺和装配标准,设备组装比较随意,这是国产纺机运行中可靠性差、易损件多的主要原因。
三是整体性测试。衡量一台纺机设备的好坏,纺织企业不单纯要看你的条干CV%值,还要比较纱疵水平和台(眼、锭)间差异;不仅要看产品的质量水平,还要衡量方便操作,便于维护方面的特性。因此我们的设备不能靠单一的指标来检测,要形成系统性的指标测试体系,以保证每个机构甚至部件的正常工作状态。
四是整体性服务。纺机企业大多十分重视售后服务,但售后服务仅停留在提供配件、快速抢修上并不够,应该针对用户发生的问题进行综合分析,找出原因,区别对待。要把售后服务过程中反映出的问题反馈到设计和生产部门,以不断优化设计,改进内控标准,提高加工和装配精度,这样做才能真正提高我们设备的整体水平。
切入个性化需求
记者:除此以外,国产纺机企业应如何更好地贴近用户、满足需求?
孙福纪:国产纺机在销售和服务理念上还需要站在用户的角度换位思考。比如,我买进口设备时,国外制造商会问我买这套设备是用于生产什么产品的,所纺纱支大致在什么范围。其目的是根据用户的用途合理配置器材和零部件。国产设备所配置的器材和零部件都是通用的,不管生产什么样的产品配置都是一样的,而且多而全。这导致用户真正需要的配件往往质量上达不到工艺要求,不需要的配件却闲置,造成大量浪费。
记者:从市场的角度,国产纺机企业应如何更好地把握需求?
孙福纪:国产纺机应注重生产差别化纤维设备的研究和开发。我国纺机设计大多是棉型设备,缺乏对化纤或新型纤维的生产应用研究。市场对纺织企业提出的要求,实际上就是对纺机企业提出的要求。希望纺机企业能切入纺织企业的个性化需要,不断推出适价对路的好设备、好技术,进一步推动我国纺织工业的发展。
今后,东南亚国家有可能成为世界纺织工业的主体,纺机企业要关注第三世界国家纺织市场的需求。我国纺机企业在开拓国外市场时,可能在沟通、营销方面有很多困难,作为纺织企业,我们愿意在设备的工艺、操作、维护等方面为纺机企业提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