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做对的不做累的 Milano Unica的实用哲学
有趣的文化对冲,发生在刚刚结束的MilanoUnica的沟沟壑壑,优劣不予置评,只是那些常识外的思考还在延续。记者把它简单地归纳为“实用”,而关于它的诠释却远不止一种。
实用——有时表现为直线思维
由一次发布会参透主办方的心机,是不少记者多年练就的专业技能。对于MilanoUnica唯一面向媒体的招待会,作为“少数派”的中国代表团做足了功课。记得当时抛出的几个重量级问题,若放在国内,个个都能激发主办方的热情回应,可在那片陌生的土地,几张洋面孔却一脸茫然。
出于讨巧,中国记者在提问前习惯性地历数了展会的历史、规模乃至影响,而对方并不领情,一再用“simple,simple”示意希望听到实质性的发问。对于“什么原因使参展商、采购商每年只增不减”则无从答起,用一位当地翻译体悟到的口吻说:“他们认为这本来就是一个专业展会应该做的。”
应该做,难道就不能说吗?这的确是他们的逻辑。对于一位美国记者单刀直入地提出“展馆外等不着车”之类的鸡毛蒜皮,主办方先是道歉后是解释,破费了不少口舌。
实用——通常是务实的代名词
在国内看展,有一半是从展位看战略,贪面积、拼陈列甚至比模特,参展商的招数一年胜似一年。相形之下,MilanoUnica的外观朴素简洁,展位设计规格统一,不仔细辨认编码甚至连家门都可能走错。
“这是一种平等,来这里都是做生意,竞争对手间也不排除合作,表面不见硝烟实际上是高手过招的策略。”一位多次参展的企业人士十分认同主办方的安排,“展会的终极消费者是采购商,他们带着一定的预期有备而来,干扰因素越多反而不利。”
“你不觉得这是省力的做法吗?”另一家著名企业代理商的观点则相当务实,“我们邀请遍布全球的客户来这里,既看我们的新产品,也了解周边信息。如果只为标榜自我,不妨把他们直接请到公司。”
“主办方没有做的可能也没有必要做。”这是许多参展商透露出的意思。相对于国内某些展会眼花缭乱的活动设置,MilanoUnica除了展会主体,以及必要的纪念性展览和主题展览,大肆铺张的务虚场面几乎空白。记者在参展商有限的展位上找到了所有关键人物,这一点与国内展会“大人物”泡在各种论坛、发布会、酒会上的情形大为不同。
实用——某种语境下也很中性
空降偌大的MilanoUnica才发觉亚洲面孔的稀缺,除偶见日本、韩国采购商散布其间,中国企业则既无参展,也无组团参观。听组委会主席PauloZegna的话音,尽管中国内地及香港已成为意大利纺织业在全球的第三大市场,并呈逐渐递增之势,但近两年仍不会考虑组织中国企业参展。
“同为传统手工业国家,他们对中国既竞争、又合作的心态十分微妙。”对于一位业内人士的分析,记者从来自现场的信息依稀可辨。一面不断邀请中国媒体前往,一面却忽略细节上的便利,如全场竟无一处中文标识;一面在设计中频繁采用中国元素,一面又拒绝中国记者深度接触其新产品,令不少人大呼“信息不对称”。
撇开语言障碍,记者在采访时明显感到那些重视在华业务的企业普遍带有善意。杰尼亚、1881、LoroPiana等已经拥有大量国内客户的知名面料企业,甚至在现场专门安排了驻中国办事处的负责人解答疑问。如果你亲耳听到,他们当中有的每年在中国销售面料200万米,有的以每年15%的高速度增长,有的拿出销售额的20%用于研发,有的声称旗下最高档的产品系列在中国找到了稳定的销路,也就不奇怪他们对中国客人表现出的礼遇。
为期四天的展会中,记者唯有一次“艳遇”,就是被一位金发碧眼的女郎拦住,询问对MilanoUnica的感受,想必应该是工作人员。记得当时记者排除万难地表述了对“实用”的种种理解,她忽而点头、忽而眨眼,不管领会了多少,这大概也算是来自国际的声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