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网首页 | 搜索 | 产品 | 企业 | 供应 | 求购 | 人才 | 论坛
会员登录  免费注册  新闻订阅  我要投稿
纺织资讯
您的位置:首页 > 信息中心首页 > 正文
【收藏到商务室】

环保产业:减排引擎推动产业进入发展期


http://www.texnet.com.cn  2007-09-30 07:47:54  来源:顶点财经 收藏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来,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中国集中出现,环境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资源相对短缺、生态环境脆弱、环境容量不足,逐渐成为中国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中国的减排任务相当艰巨,减排努力也还要持续相当长的时期,在这段时期内,减排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产业结构提升、区域经济增长等方面都将有深远的影响。

  2007年减排压力加大后对高污染、高排放行业产生了几方面的影响:一、小企业被关停,行业集中度提高;二、原本产能过剩行业的供求关系发生变化,价格出现回升;三、促使企业加大环保投入,但小企业难以连续投入,从而稳固了产业结构调整的效果;四、行业内大企业业绩面临迅速回升,带来相应的投资机会。从造纸、医药、染料、电石等行业的最近情况看,已经有不同程度的反应。

  “十一五”期间,由于减排指标的约束,国家和企业的环保投入将大幅增长,按计划投资14000亿推算,平均每年投入2800亿,比十五年均投入多增1200亿左右,在此推动下,我国环保产业将进入持续高增长时期,其中:水环境、大气环境、固体废弃物三大领域是投入的重点领域。

  我国环境资源价格严重偏低的情况也受到高度重视,发改委计划至2010年前,将污水处理费、排污费、垃圾处理费等价格,都按照“污染者付费原则与合理盈利原则”进行调整,我们认为这将理顺环保产业的发展机制,并且有助于环保类资产价值的提升。

  环保产业高增长无疑将带动环保设备行业,根据环保机械“十一五”规划,2010年环保设备行业总产值将达到1200亿元,2020年达到2400亿年均增长速度在15%以上,其中,大气污染防治设备、水污染防治设备、固废处理设备占有80%以上的份额。

  减排环保主题投资策略方面,我们建议关注三个主题:一、减排压力对行业的剧烈影响所带来的短期投资机会,我们看好短期内受益明显的企业,如造纸中的美利纸业、染料中的浙江龙盛、电石行业中的英力特;二、开始进入收获期的环保设备子行业中的龙头企业,我们看好固废处理领域的合加资源、华光股份,污水处理设备及工程领域的创业环保,除尘脱硫领域的龙净环保;三、水务行业通过外延式扩张实现增长,其中,我们看好首创股份与创业环保。

  破解增长与污染的困局,环境的难题-“先污染后治理”

  从工业革命以来,在线性经济增长模式的推动下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不断升级,发达国家在工业化和现代化过程中,为了获得经济增长,长期毫无约束地大量消耗资源和排放污染物,导致世界经济实现增长的同时也对全球环境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全球已经面临严重的八大环境问题:一、全球气候变暖;二、臭氧层破坏和损耗;三、酸雨污染;四、土地荒漠化;五、森林植被被破坏;六、生物多样性锐减;七、海洋资源破坏和污染;八、有机物的污染。

  解决全球环境问题的共识—可持续发展

  为了解决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在联合国的推动下,从1972年开始,先后召开了三次具有重要意义的会议,确立了“可持续发展”观作为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矛盾的最优选择,而这一概念可以简单的表达为:就是在满足当代人发展需求的同时又不对后代人发展产生影响的发展,寻求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的发展。

  1972年6月5日至16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举行第一次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确定6月5日为世界环境日,提出了“只有一个地球”,这是国际社会开始重视环境保护并共同行动的第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1992年6月3日至14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第二次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关于环境和发展的里约宣言》、《21世纪议程》、《关于森林问题的原则声明》等3个文件,签署了《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生物多样性公约》2个公约。提出了“地球在我们手中”,并且正式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2002年8月26日至9月4日联合国在南非约翰内斯堡举行了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通过了《政治宣言—约翰内斯堡可持续发展声明》和《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实施计划》,这次会议的成果在于:为了实现全球的可持续发展,用设立具体时间表和伙伴关系的方式促进实际行动。

  联合国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寻求共识,积极推动伙伴合作,一些重要的环境公约被不断签署,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也在全球范围被广泛接受,成为解决发展与环境矛盾的共识,同时,传统的线性增长模式的缺陷也被充分认识,循环经济增长模式成为主流。

  1992年里约环境与发展大会以后,中国也制定了《中国二十一世纪议程》,可持续发展战略被确定为中国发展的重大战略。并从1996年的“九五”计划开始,可持续发展作为一项战略目标和指导方针,指导国家各项重大的发展规划。

  中国环境压力:“不能承受之重”

  8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经济取得了高速发展,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虽然1949年以来中国共制定了环境保护法律9部、自然资源保护法律15部,但由于“三高一低”(高污染、高排放、高能耗、低效率)的经济增长方式难以转变,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环境问题没有得到有效改善,发达国家工业化进程中通常出现的“发展-污染-治理”循环已经给中国带来严重后果。

  实质上,中国20多年的高速发展,已经累积了高昂的环境欠账,政府希望兼顾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但在实践中并不能得到有效贯彻,在发展中解决问题的思路一定程度上使政策目标偏向了经济增长,而积累的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不能承受之重”。

  世行在今年推出关于中国污染的专题报告《Cost of pollution in China》,其中一些数据令人震惊:中国是世界最大二氧化硫排放国。中国7条主要河流的一半以上人类饮用会有不安全因素。中国“十五”计划13个关键空气和水污染控制指标,多数没有完成。城区河流的90%严重污染,许多河流已多年无鱼,海洋和湖泊水质严重污染。75%的湖泊负营养化在农村地区,农村人口的2/3用不上自来水。饮用水污染依然严重。自来水常常不符标准。非自来水更是极其严重地违反标准,原因来自地面污染。由污染饮水导致的消化道癌症(胃癌、肝癌、膀胱癌)发病率和死亡率远高于世界平均和大城市。

  虽然对其统计口径和研究方法还有一些争论,但我们关注到“十五”期间环境保护的执行情况的确不容乐观,除了水污染指标中氨氮排放指标得到完成,其他重要指标均没有完成,其中二氧化硫等指标超排情况相当严重。地下水枯竭与水源受污染程度也比较严重,由于水污染导致的相关疾病发生率明显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在一些流域甚至出现多个“癌症村”。

  “环保风暴”的体制漏洞,连续三年的四次风暴

  2005年,国家环保总局以严重违反环保法律法规的名义,叫停了30个总投资达1179亿多元的在建项目,这是中国首次大规模对外公布违法开工项目,被称为第一次环保风暴。

  2006年2月,国家环保总局掀起第二次环保风暴:对9省11家布设在江河水边的环境问题突出企业实施挂牌督办;对127个投资共约4500亿元的化工、石化类项目进行环境风险排查;对10个投资共约290亿元的违法建设项目进行查处。

  2007年初,环保总局发动了第三次环保风暴:通报了投资1123亿元的82个严重违反环评和“三同时”制度的钢铁、电力等项目,并首次使用“区域限批”的办法,对唐山等4个城市及国电集团等4家电力企业处以“区域限批”的制裁,以遏制高污染产业盲目扩张。

  2007年7月,由于太湖水污染事件,环保总局对长江、黄河、淮河、海河四大流域部分水污染严重、环境违法问题突出的6市2县5个工业园区实行“流域限批”;对流域内32家重污染企业及6家污水处理厂实行“挂牌督办”,被称为第四次环保风暴。

  连续三年的环保风暴后,被风暴波及的地区和企业出现了积极的改变,但从2006年与2007年上半年的减排完成情况看,数据表明实际效果依然不明显,尤其是太湖等大规模污染事件的相继出现,让大家看到了疾风暴雨背后的无力之处。

  重大环境事件的应对

  以太湖为例今年以来太湖、滇池、巢湖蓝藻污染连续爆发事件,意味着中国已经进入了相当严重的水污染阶段,以前治理污染的努力并没有控制住这种严峻形势。

  尤其是今年江苏省太湖流域蓝藻暴发,造成严重水污染,引起国家高度关注,由于太湖流域是我国一直比较重视并列入专项规划的治污流域,曾经出台《太湖水污染“九五”计划和2010年规划》以及《太湖水污染“十五”规划》,今年再次出现污染失控的局面,无疑为全国的环境问题敲响了警钟。

  太湖污染事件发生后,地方政府的压力非常大,如何应对这种环境污染失控的局面?我们从江苏省进行太湖治理的规划中可以了解到地方政府主要计划采用五方面的措施,包括:淘汰违规产能、提高高排放行业准入门槛、加大环保投入、发展循环经济、加快产业升级,前三项措施应该能够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后两项措施的影响更为长远。

  体制漏洞影响环保风暴的长期效力

  环保风暴触动了地方政府的切身利益,如果继续鼓励或默许在高污染高耗能领域内的进行违规投资,继续对环保监督不力,不仅要承担新项目停批所带来的经济损失,并且还会影响到政绩的考核。

  对于2006年减排没有完成的原因,环保总局曾做过了客观的分析:一、经济增长方式仍然粗放,资源能源利用效率较低,导致排放水平升高;二、产业结构调整进展缓慢,许多应该淘汰的落后生产能力没有退出市场;三、GDP增速高于预期目标;四、环保投入不足;五、环境执法监管不力;六、是污染物削减是一个动态过程。但我们认为这些原因背后更重要的是,地方政府片面追求粗放式的增长模式。

  在这种体制漏洞下,在沿海发达地区,有足够财力支持环保投入,关停高污染产能,但在发达省份难以立足的污染产能,很有可能向内陆搬迁,这些产能向一些流域的上游转移,不仅带来新的污染,同时造成下游流域环境治理的难度加大。

  我们认为环保风暴的确影响到了地方经济发展的核心,对其经济增长方式具有一定纠偏作用,但由于体制因素,地方政府侧重粗放型增长的倾向难以根本改变,这种阶段性正面作用是否能够得到保持,修补体制漏洞,保持环保约束的长期有效性,需要法律法规等制度体系的完善,也更需要来自中央政府持续而强大的压力。

  减排硬约束推动可持续发展总量控制目标是约束性目标根据“十一五”规划,我国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为:2010年全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比2005年减少10%,化学需氧量由1414万吨减少到1273万吨;二氧化硫由2549万吨减少到2294万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分省(自治区、直辖市)排放总量控制指标均不得突破。

  这一减排指标是十一五规划中的约束性指标,而约束性指标配套了相应的公报制度和考核制度,被纳入各地区、各部门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和绩效考核,并将耕地保有量、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指标纳入对各地区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对地方政府形成较强约束。

  减排要求加大行业结构调整压力如果从SO2与COD的排放情况看,造纸、钢铁、化工、有色、医药、纺织、火电都属于“高排放行业”范围,减排所带来的压力也集中体现在这些行业的变化之上。

  我们从造纸、医药、染料、电石等行业的最近情况看,由此带来的变化已经不同程度的反应在市场供求以及产品价格之上。虽然,由于减排压力带来的小企业退出现象,是对产业结构的短期冲击,在中长期产能规模恢复的可能性较大,但由于环保的高标准,对小企业的壁垒将长期存在,产业结构集中度将得以保持,由于没有小企业的产能和价格冲击,行业景气也将相对稳定,有利于整体行业的盈利水平的稳定。

  对染料行业的影响:小产能关停,效果明显

  染料行业的污染物主要表现为废水,我国染料行业废水平均治理率为70%,达标率只有30%。国家明令取缔关停的十五种重污染小企业,其中包括年产500吨以下的小染料厂,目前我国大约有200家左右的染料企业产量低于500吨。2005年统计局统计我国染料产量106万吨(统计口径有问题,协会口径是64万吨),其中产量超过5100吨(收入规模1亿元左右)企业40家,产量总和为68万吨,占国内产量的64%。一个5000吨染料厂污水处理装置初始投资将会达到800-1000万元,对于低于5000吨的染料来说投资建污水处理厂的压力可能会比较大。

  上半年我国加大了减排力度,尤其是浙江地区,导致部分染料企业减产和停产,染料供应呈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从而带动了染料价格上涨。目前染料价格平均涨幅大约20~30%,部分染料品种价格达到了翻番。

  主要受益企业:浙江龙盛。

  对印染行业的影响:上市公司的负面影响较小

  印染行业单位产值的污水排放量比2005年降低22%,万元产值耗电比2005年降低10~15%。印染行业是污染大户,一般生物处理环保固定资产投入是400万元/千万米(机织印染)、800万元/万吨(针织印染),平时污水处理费用在1-2元/吨水之间(排放标准达到一级)。上述投入对于小印染企业而言,难以承受,因此各地的环保限制将使得大批小印染企业倒闭,目前黑牡丹已经感受到小企业倒闭带来的影响:一是订单增加;二是人员招聘容易。但订单增加并不意味着利润增加,因为市场定价原则,实际毛利率并没有提高,再加上环保措施到位,企业实际利润难有明显增长。

  纺织行业节能减排对行业影响是长期的,将加快行业的整合进程,小企业的关闭虽不能改变市场无序竞争实质,但有利于产品和原料价格稳定,有利于企业经营;短期来看,大量小企业关闭,不会改变行业景气度下降的趋势,那些以出口为主的大型企业也不会因为此次环保风暴而出现利润增长。

  在伟星、众和和七匹狼三家企业中,七匹狼是品牌零售与环保关系不大;伟星对环境污染很小;众和是印染企业,但公司对环保投入历来很大,目前污水排放达到一级标准,环保要求对其影响不大。

  环保产业的增长前景:高投入驱动高增长,三大领域显著受益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定义环保产业包括:

  环保设备:废水处理设备,废弃物管理与再循环设备,大气污染控制设备,消除噪声设备,监测设施,科研与实验室设备,用于自然保护与提高城市环境舒适性的设施。

  环保服务:从事废水处理、废弃物处理、大气污染控制、消除噪声等方面的操作,提供有关分析、监测与保护方面的服务,技术与工程服务,环境研究与开发,环境培训与教育,核算与法律服务,咨询服务,生态旅游,其他环境事务服务。

  洁净技术与洁净产品:洁净生产技术与设备,高效能源开发与节能的技术及设备,生态产品等等。

  中国环保产业包括三个方面:一、环保设备生产与经营;二、资源综合利用;三、环境服务。

  中国环保产业规模较小,经过20多年的发展,环保产品品种比较齐全,具备一定的生产配套能力,可以满足一般环境污染治理的需要,但关键产品的技术水平与德国、美国、日本等环保产业大国相比仍有较大差距。《1996-2005年环保白皮书》披露,目前我国环保产业市场大部分国外资公司所占有,l00多家外资环保公司占了四分之三,而国内环保企业只占四分之一。

  中国从“八五”开始,环保投入规模迅速增长,“十一五”环保投资计划达到1.4万亿元,考虑到减排目标的难度以及已经累计高昂的环境欠账,我们认为14000亿的投资规模很可能被突破,其中:水环境、大气环境、固体废弃物三大领域是投入的重点领域。

  十一五”期间,由于减排指标的约束,国家和企业的环保投入将大幅增长,按计划投资14000亿推算,平均每年投入2800亿,而2005年我国环保投资为2388亿,在环保投入大幅增长的背景下,环保产业也将获得快速发展的机遇。

  发改委预测到2010年,中国环保产业总产值将达到8800亿元,约占同期年GDP的3.4%。在这8800亿总产值中,资源综合利用产值为6600亿元,占75%;环保装备产值为1200亿元,占13.6%;环境服务产值为1000亿元,占11.4%。

  上调环境价格理顺产业发展机制在我国资源价格体系中,资源品定价机制改革虽然有所进展,但总体上资源价格水平并偏低,尤其在众多资源品中环境资源价格更是处于被忽视的状态。

  中国环境污染情况日趋严重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污染成本偏低,企业在比较污染成本与违规收益后选择继续排污,居民由于低廉的排污成本而缺乏环保意识,排污成本低、国家补贴有限将导致环保产业难以健康发展,一些污水处理企业由于经济原因设备开工率较低。

  对此,发改委已经给予了一定重视,针对污染支出,确立了“污染者付费原则与合理盈利原则”。污染者付费的原则是指所有的企业、单位、居民如果排放了污水,就要交纳污水处理费,产生垃圾,要交纳垃圾处理费,向环境排污,要交纳排污费。而合理盈利原则是指:环保收费标准要能够弥补污染治理者的运营成本和部分建设成本,并且适当地盈利,这样才能调动社会各个方面的投资来进行环境的治理。

  我国现行的《排污费征收标准管理办法》颁布于2003年2月28日,其中的排污费征收标准只相当于目前污染治理成本的一半,实际征缴率更低。2007年,发改委计划逐步把排污费的征收标准提高到能够补偿环境治理的成本,并且使治污企业能够盈利,调动企业减排的积极性,准备分三年把现在的排污费标准提高到污染治理的成本。

  大气污染治理:脱硫与除尘的投资是重点2006年,二氧化硫排放量为2588.8万吨,烟尘排放量为1078.4万吨,工业粉尘排放量为807.5万吨,大气污染的主要指标二氧化硫排放量相比较“十五”时期再创出新高。

  由于煤炭在一次能源中的重要地位,燃煤型大气污染(颗粒物和二氧化硫)是中国主要的大气污染类型。“十一五”期间,中国治理大气污染的主要投资集中在治理二氧化硫排放和控制烟尘与尾气,前者计划投资3000亿,后者计划投资2000亿,是“十一五”所有环保投资的重点领域。

  从长期看,中国治理大气污染必须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同时加大治理电力等高排放行业关于脱硫和除尘方面的投资力度。

  二氧化硫污染日渐严重,烟气脱硫已经成为电厂与工矿企业控制二氧化硫排放的主要措施,大面积推广脱硫设备是必然选择,到2005年底,全国已配套建设脱硫设施的火电装机容量5300万千瓦,占火电装机总容量的比例由2000年的2%左右上升到14%,按照环保“十一五”规划,现役机组期末脱硫比重必须达到40%。

  污水处理:水资源高度紧缺决定了行业长期价值中国是一个缺水严重的国家,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7%,居世界第四位,但人均只有22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在世界上名列121位,被列为世界上十三个贫水国之一。同时,污水处理能力差、水资源污染严重的现状又进一步加剧了我国水资源短缺的问题。

  建设部披露:我国600多个城市有400多个城市缺水,缺水原因主要在于水质污染严重。

  “十一五”期间,污水处理的目标为:化学需氧量(COD)由1414万吨减少到1273万吨;全国设市城市污水处理率不低于70%。以此推算,全国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能力将达到1亿立方米/天,年集中处理量达到302亿立方米,新增COD年消减量为340万吨,占需新增化学需氧量削减能力的70%,要实现上述目标,需新增投资3320亿元。

  随着中国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的用水量必然越来越大,城市缺水的状况也会越来越严重,完成“十一五”目标难度较大,必然通过加大投资,多建城市、城镇污水处理厂,提高污水处理率来解决这一问题。因此,我们认为水处理行业在2007年-2010年处在一个高速增长期。

  困扰行业发展的污水处理低收费情况也将发生较大改变,发改委计划:2010年之前所有城镇污水处理费标准要提高到每立方米供水0.8元以上。从长期看,由于污水处理的成本与供水成本相当,因此污水处理费应该与城市供水价格大体相同。此外,工业污水将根据污染程度不同,将收取2至3倍的处理费。

  虽然水价是关系到民生的重要价格,国家对其调整十分慎重,但“十五”以来对于水价的调整思路是:对不同水源和不同类型用水实行差别水价,按照“谁污染、谁付费,取之于水、用之于水”的原则,征收污水处理和水资源保护费,这一思路如果能够很好执行,对于水务行业就将形成很好的推动。

  我们认为水资源的稀缺性、污水排放量的不断增长以及水资源费、污水处理费明确的上调趋势,决定了污水处理行业的长期景气。

  A股市场经营污水处理业务的水务类上市公司主要有:首创股份、原水股份、创业环保、南海发展、洪城水业、公用科技等。

  从污水处理规模上看,创业环保是行业龙头,公司在天津已经拥有了四座污水处理厂,总的污水处理能力达到了149万立方米/日,天津地区的污水处理率也达到75%。

  根据“十一五”规划,2010年二氧化硫排放量比2005年需减少10%,即排放控制目标为2300万吨,届时二氧化硫去除量应为2200万吨。现有脱硫能力950万吨,“十一五”期间需新增脱硫能力1250万吨。

  根据有关部门测算,“十一五”期间,现役发电机组将新增脱硫装机容量1.18亿千瓦,需新增投资300亿元,形成444万吨脱硫能力。新建燃煤发电机组同步安装脱硫设施,脱硫规模为1.8亿千瓦,需投资720亿元,形成脱硫能力630万吨。两者合计,需新增投资1020亿元,形成脱硫能力1070万吨,占需新增二氧化硫削减能力的85%。

  固定废物处理:垃圾发电前景良好固体废物是指人类在生产、生活过程中产生的对所有者不再具有使用价值而被废弃的固态和半固态物质。一般而言,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物俗称废渣在生活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物则称为垃圾。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固体废物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主要表现为:固体废物产生量持续增长,工业固体废物每年增长7%,城市生活垃圾每年增长4%;固体废物处置能力明显不足。

  “十一五”末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要达到60%以上;全国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60%,其中:设市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70%,县城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30%。

  从2005年数据看,我国工业固体废弃物利用率已达到56%之上,与计划目标差距不大,但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仅为27%,因此,城市垃圾处理是固废处理的重要内容。

  在处理城市垃圾方面,有填埋、填海、焚烧、制沼气等方式,其中垃圾发电是主流方式,目前发达国家中德国、日本、美国、英国、法国等都在积极发展垃圾发电技术,并且取得了环保与经济双重效益,我国还处于发展初期,但垃圾发电已经成为一个处理城市固体废物的重要发展方向。

  根据《全国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十一五”规划》,不同区域的生活垃圾处理技术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基本类型:

  东部地区,生活垃圾处理应以卫生填埋为基础,在具备条件的城市,鼓励使用焚烧或生化处理技术进行前处理;中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生活垃圾处理现阶段应以卫生填埋为主,适度发展其它处理工艺;西北地区,生活垃圾处理以卫生填埋技术为主;西南地区,现阶段可以卫生填埋处理为主,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加大焚烧或生化处理技术的使用比例。

  “十一五”期间将新增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32万吨/日,平均每年新增6.4万吨/日,总投资额为862.9亿元,平均每年投资额约为173亿元。

  发改委也将全面推行垃圾处理收费的制度:一、扩大垃圾处理费收取的范围;二、垃圾处理收费的标准也要补偿垃圾处理企业的收集、运输、处理等环节的成本,并且合理盈利;三、改进垃圾处理费的征收方式,降低征收的成本,提高征收的效率。

  环保设备:市场规模将连续翻番环保设备制造业,包括大气污染防治设备、水污染防治设备、固体废弃物处理和综合利用设备、噪声与振动控制设备、环保监测仪器仪表等,我国环保设备行业在十五期间取得的较快的增长,2000年行业产值280亿,2006年行业产值已达700亿。市场需求主要集中在城市污水处理、生活垃圾处理、工业除尘、火电厂脱硫和危险废物处理等方面。

  发改委发布了新修订的《当前国家鼓励发展的环保产业设备(产品)目录》,鼓励发展七大领域、107项产品。这七大领域分别是:

  大气污染治理设备,包括工业炉窑除尘设备、电站烟气脱硫设备、室内空气污染治理设备等;

  水质污染防治设备,鼓励产品集中在生化废水、含重金属离子废水治理,污泥处理与利用以及直接关系到人体健康和环境安全的消毒设备等领域.

  噪声和振动控制装置,选择城市区域噪声治理设备作为鼓励发展的方向;

  固体废物处理设备,重点将固体废弃物处置设备中的无害化处理列为鼓励内容;综合利用和清洁生产设备,包括废旧物资综合利用设备、三废综合利用设备、余压余热利用设备、农业废弃物处理利用设备四个鼓励内容;

  除尘设备:已经进入稳定增长期我国工业尚处在重化工业快速发展的阶段,电力、建材、钢铁等行业增长较快,这些原材料、能源行业不仅污染严重,产生的粉尘、烟尘数量巨大。因此,中国的除尘设备潜在市场非常巨大。

  除尘设备主要包括电除尘器、布袋除尘器、旋风除尘器和湿式除尘器等。电除尘器是治理大气粉尘污染的主要设备,我国在这一领域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主要应用于电力、冶金、建材、造纸等行业的燃煤锅炉、工业炉窑的消烟除尘。下游市场中,电力系统仍是第一大用户,约占72%~75%,其次为水泥工业,约占16%~18%,其他为冶金、有色、化工等行业。而袋式除尘器主要用于冶金、垃圾发电、电解铝等行业。

  在电除尘器领域,菲达环保与龙净环保股份占有超过40%的市场份额。

  菲达环保具备除尘、输灰、脱硫三大相关成套设备制造和工程总承包能力比较突出。它是我国环保产业中惟一的国家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基地,也是我国最早进入大气污染防治设备行业的企业之一。在电除尘器市场中具有比较明显的竞争优势,并且公司以此为基础,积极拓展脱硫业务。

  龙净环保的主营业务是电除尘器和脱硫业务,包括BE、BEL、BF系列电除尘器、石灰石-石膏湿法脱硫系统、烟气循环流化床干法脱硫系统等。在电除尘设备方面,规模已经超过菲达环保,并且,在脱硫业务方面握有大量订单,也获得较快增长。

  减排主题投资策略短期机会在于减排压力对行业的剧烈影响..今年由于重大污染事件频发,对减排的重视程度迅速提高,发改委与环保总局实施的“区域限批”与“流域限批”的短期效果也十分明显,地方政府和高排放企业感受到了较强的压力与约束。

  造纸、染料、医药等行业减排要求的提高,直接带来行业结构的变化,小产能关闭现象突出,龙头企业获得了更大的市场空间,提高了行业集中度。

  由于环保标准不断调高所带来的追加投资,小企业很难承受,因此,即使环保风暴过后,其产能也难以反弹,行业集中趋势可以得到保持。

  我们看好短期受益明显的企业,如造纸中的美利纸业、染料中的浙江龙盛、电石行业中的英力特。

  环保设备龙头企业即将进入收获期..“十一五”期间大量的环保投资将给环保设备行业带来广阔的发展空间,目前中国治理环境污染的任务非常艰巨,环保投资不仅要弥补以前的欠账,还要遏制新的污染趋势,因此,从“十五”以来环保投入总是大幅超过原有规划。

  目前的投入主要集中在“十一五”规划中的约束性指标方面,但这些指标只是环境污染的重要指标,并非全部指标,实际上在环境治理与投资方面还有很多的空白之处,而这方面的环保治理均需环保设备的大量运用,我们认为这个市场的扩展空间非常大。

  我国环保设备产业总体而言,已经进入发展轨道,但由于一些体制缺陷,有的已经陷入恶性竞争之中如脱硫设备。但环保设备行业中不少子行业在环保投资的驱动下能够获得较快增长,特别是进入壁垒较高的固废处理、污水处理等领域。

  我们看好固废处理领域的合加资源、华光股份;污水处理设备及工程领域的创业环保;除尘脱硫领域的龙净环保。

  水务行业外延式扩张实现增长

  水资源费、污水处理费、排污费等价格在水资源长期紧张的背景下,具有不断调升的趋势,这使水务企业具有了较高资产价值属性。

  但我们认为这些价格的提高需要较长的时间,不可能在“十一五”期间采用完全市场化方案来改革这些价格,水价、排污费等调整一般需要采用听证手段,在居民承受力范围之内逐步提高,并要考虑通胀形势。

  新修改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将原来禁止外资投资的电信、燃气、热力、供排水等城市管网首次列为对外开放领域,而新出台的外资并购国有企业的有关政策将明确供水、供气、供热、污水及垃圾处理等一般性城市公用事业将完全向外资开放。法国威立雅、法国苏伊士昂帝欧、英国泰晤士和德国柏林等几乎所有世界领先的水务集团均已进入中国市场。

  因此,我们认为,污水处理、固废处理行业其长远发展前景很好,但由于价格的缓慢调升趋势,相应企业的中期实现增长更多要靠外延式扩张,加之外资对水务市场的积极并购影响,国内水务企业将加快整合步伐。

  全国3000多家水厂,最大的企业市场份额不足3%,并购空间巨大,首创股份、创业环保、公用科技等上市公司,利用收购、新建、注入等方式在水务行业中的份额不断扩展。其中,我们看好首创股份与创业环保。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出处“中国纺织网”
编辑:纺织网
贸易行情论坛】 【打印】 【关闭】 【我要收藏
文章关键词: 环保  节能减排 
「相关报道」
更多精彩行业动态
进入行业动态>>


免责声明:浙江网盛生意宝股份有限公司对中国纺织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浙江网
盛生意宝股份有限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站内支持:关于我们 - 服务项目 - 法律声明 - 意见反馈 - 企业邮箱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纺织数据库 - 快速产品通道 - 外贸助手
兄弟站点:生意宝 - 国贸通 - 中国化工网 - 全球化工网 - 医药网 - 中国服装网 - 机械专家网 - 中国农业网 - 中国蔬菜网 - 浙江都市网 - 中国红娘网 - 南阳商务网
糖酒招商网 - 中国卫浴网 - 中国粮油网 - Global Buyers & Suppliers - ChinaChemNet

中国纺织网 版权所有 1997-2014 浙ICP证:浙B2-20080131
服务热线:0571-88228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