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网首页 | 搜索 | 产品 | 企业 | 供应 | 求购 | 人才 | 论坛
会员登录  免费注册  新闻订阅  我要投稿
纺织资讯
您的位置:首页 > 信息中心首页 > 正文
【收藏到商务室】

美国/欧盟纺织品保障配额的影响与前景(三)


http://www.texnet.com.cn  2007-10-08 08:42:43  来源:香港贸发网 收藏

  总进口

  2006年,美国纺织品及服装总进口量相当于521.5亿平方米,增长2.6%,以价值计则达932.77亿美元,增长4.6%。其中服装进口量相当于225.4亿平方米,增长2.4%,以价值计达716.29亿美元,增长4.2%;纺织品进口量相当于296.1亿平方米,增长2.7%,以价值计达216.48亿美元,增长5.6%。2006年的进口增长较2005年为慢,2005年纺织品及服装进口量增长8.3%,以价值计则增长7.1%。

  从中国的进口

  尽管棉及化纤长裤、衫、袜和内衣等主要服装产品均实施配额,但中国作为美国纺织品及服装最大供应国的地位在2006年却进一步增强,纺织品及服装出口量相当于186.11亿平方米,增长11%,以价值计则达270.67亿美元,增长20.8%。其中,美国从中国进口的服装,以数量计相当于65.06亿平方米,增长10.6%,以价值计达185.17亿美元,增长22.3%;而纺织品进口量相当于121.05亿平方米,增长11.3%,以价值计达85.5亿美元,增长17.7%。2006年,美国从中国内地进口的受限制纺织品及服装,以数量计下降29.3%,以价值计则增长7.1%。至于非受限制的产品,以数量计上升18.9%,以价值计则增长25.7%。

  虽然2006年中国输美纺织品及服装的整体表现不俗,但由于实施数量限制,比起2005年难免大为失色。2005年,中国输美纺织品及服装以数量计激增43.7%,以价值计则大升53.9%。

  深入分析2006年美国从中国进口纺织品及服装的变化,可见上半年进口量只上升3.1%,以价值计则下降1.4%,下半年却见复苏,进口量及价值分别增长18.1%和41.3%。导致上半年美国从中国的进口停滞不前的因素包括∶年初实施配额的内在负面影响(美国进口商为适应新环境被迫调整采购策略)、中国政府在上半年采取较保守的配额分配政策,以及部分供应商浪费分配得来的配额。

  事实上,尽管2006年下半年美国对中国产品的需求明显增加,以及中国政府致力减少配额的浪费,可是到2006年底,没有一类配额的使用率达到90%或以上。截至2006年12月31日,347/348类(棉长裤)是使用率最高的类别,达86.2%,接着是338/339类(棉针织衫及衬衫)的83.1%、332/432/632B子类别的82.4%、332/432/632T类(袜及婴儿袜)的81.1%、638/639类(化纤针织衫及衬衫)的80.8%。

  

  简而言之,以数量计,中国在美国服装进口市场所占的份额,由2005年的26.7%增至2006年的28.9%,而在纺织品进口市场所占的份额则由37.7%增至40.9%。以价值计,中国在美国服装进口市场所占的份额由2005年的22%增至2006年的25.9%,而在纺织品进口市场所占的份额则由35.4%增至39.5%。美国实施配额后,中国的出口仍有骄人表现,可见中国纺织及服装业的灵活变通。中国生产商拥有一定的经验、技术,以及灵活性,能够生产各式各样的纺织品及服装,这种优势使业界得以在2006年轻易地将部分生产能力转移至不受配额限制的产品。

  不管怎样,以进口量计,除338/339类及638/639类分别增长4.4%及36.4%外,中国在其他配额类别均录得降幅。一些国家利用美国对中国部分进口纺织品及服装实施配额的机会,扩大相关产品在美国市场的占有率。从深入分析2006年实施配额的产品类别的贸易变化可见,部分亚洲国家,如孟加拉、柬埔寨、印度、印尼、巴基斯坦及越南等,在这些类别均录得显著增长,而中国则有所减少。

  美国对中国实施配额类别的进口情况

  

  从香港的进口

  2006年,美国对香港纺织品及服装的需求显著下跌,进口量相当于6.13亿平方米,下降15%,以价值计则为28.93亿美元,减少19.8%。其中,美国从香港进口的服装,以数量计相当于5.23亿平方米,下跌12.3%,以价值计为28.11亿美元,减少19.9%;而纺织品进口量相当于0.89亿平方米,大跌28.3%,以价值计为0.82亿美元,下跌14.8%。2006年上半年,美国从香港进口的纺织品及服装,表现仍保持良好,以数量计上升0.9%,以价值计增长21.3%,但在下半年则急剧下滑,以数量及价值计,分别下跌24.5%及39.6%。2006年下半年美国对中国内地产品的需求上升,但同时却对香港服装需求大降,主要可能是外发加工活动减少的结果。

  香港在美国服装进口市场所占的份额由2005年的2.7%降至2006年的2.3%,在纺织品进口市场所占的份额则由0.4%降至0.3%。整体而言,美国过往向香港厂商发出的订单,有大部分已转移至中国内地及其他亚洲国家,尤其是印尼、柬埔寨、孟加拉及越南。

  从其他来源地的进口

  2006年,除中国外,还有不少国家在美国纺织品及服装进口市场取得佳绩,其中包括巴基斯坦(进口量相当于35.68亿平方米,增长8.4%)、印度(相当于26.56亿平方米,增长13.7%)、印尼(相当于15.99亿平方米,增长18.1%)、孟加拉(相当于14.95亿平方米,增长13.8%)、越南(相当于11.48亿平方米,增长20.8%)及柬埔寨(相当于8.70亿平方米,增长17.6%)。

  2006年的纺织品及服装贸易,既有赢家,也有不少国家成为输家,这些供应国包括墨西哥(进口量相当于34.25亿平方米,下跌11.8%)、加拿大(相当于24.39亿平方米,下跌19%)、洪都拉斯(相当于11.44亿平方米,下跌9.4%)、萨尔瓦多(相当于7.44亿平方米,下跌17%)、土耳其(相当于7.25亿平方米,下跌14%)、多明尼加共和国(相当于5.88亿平方米,下跌18.9%)和以色列(相当于5.07亿平方米,下跌14.3%)。预料在这些国家之中,今后仍会有部分继续是供应大国,但是他们将愈来愈难以与中国及其他亚洲供应地竞争。

  美国的纺织品及服装进口情况

   资料来源:美国商务部

  总的来说,现时美国对中国进口纺织品及服装实施配额限制,基本上对保护本土纺织业帮助不大,因为美国进口商只不过是将这些类别产品的订单转移至其他供应地,特别是亚洲国家。

  对美国的影响

  美国对进口纺织品及服装的需求持续增长,但该国的纺织品及服装生产和就业人数却不断萎缩。

  ·2006年,美国服装产量为19.63亿件,比2005上年下跌6.5%,以价值计则为162.39亿美元,下跌7.1%。举例而言,男装及男童上衣产量为4.31亿件,下跌14.6%,以价值计为16.71亿美元,下跌25.3%。

  ·与上年相比,2006年美国纺织品生产大幅转弱,其中,纱线产量为69.74亿磅,下跌12.8%;宽织布产量为62.21亿码,下跌31.2%;针织布产量为8.41亿磅,下跌20%。

  ·2006年,美国服装制造业的营业额显著放缓,为866.02亿美元,较上年下跌3.7%。不过,净收益则较高,由2005年的64.15亿美元增至2006年的65.65亿美元。

  ·2006年,美国纺织业的营业额表现较佳,为484.77亿美元,仅下跌1.6%。可是,净收益却由2005年的15.11亿美元降至2006年的14.48亿美元。

  ·2006年,美国纺织及服装制造业的就业情况继续恶化,纺织业就业人数为356,700人,下跌7.9%,服装制造业就业人数为238,300人,下跌7.3%。

  ·据美国纺织业组织全国委员会(NationalCouncilofTextileOrganizations)统计,   2006年共有59家纺织厂关闭,而2005年有32家,2004年有24家,2003年有50家。

  过去几年,美国服装业的基本业务策略大体上保持不变。服装厂商不断将生产转移至海外,境外生产所占的份额愈来愈大。不少公司向外国厂商采购整个产品系列,以致2006年本土产品只占美国服装需求的14.7%,较2005年的16.1%为低。虽然有些美国纺织厂商将部分生产转移至海外,其中包括中国,但也有不少美国纱线及布匹厂商依然继续在本土生产,并与墨西哥、加勒比海盆地及其他拉丁美洲国家发展共同生产及加强合作。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出处“中国纺织网”
编辑:纺织网
贸易行情论坛】 【打印】 【关闭】 【我要收藏
文章关键词: WTO  国际观察 
「相关报道」
更多精彩纺织配额
进入纺织配额>>


华兴纱管
免责声明:浙江网盛生意宝股份有限公司对中国纺织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浙江网
盛生意宝股份有限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站内支持:关于我们 - 服务项目 - 法律声明 - 意见反馈 - 企业邮箱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纺织数据库 - 快速产品通道 - 外贸助手
兄弟站点:生意宝 - 国贸通 - 中国化工网 - 全球化工网 - 医药网 - 中国服装网 - 机械专家网 - 中国农业网 - 中国蔬菜网 - 浙江都市网 - 中国红娘网 - 南阳商务网
糖酒招商网 - 中国卫浴网 - 中国粮油网 - Global Buyers & Suppliers - ChinaChemNet

中国纺织网 版权所有 1997-2014 浙ICP证:浙B2-20080131
服务热线:0571-88228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