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欧盟纺织品保障配额的影响与前景(三)
总进口
2006年,美国纺织品及服装总进口量相当于521.5亿平方米,增长2.6%,以价值计则达932.77亿美元,增长4.6%。其中服装进口量相当于225.4亿平方米,增长2.4%,以价值计达716.29亿美元,增长4.2%;纺织品进口量相当于296.1亿平方米,增长2.7%,以价值计达216.48亿美元,增长5.6%。2006年的进口增长较2005年为慢,2005年纺织品及服装进口量增长8.3%,以价值计则增长7.1%。
从中国的进口
尽管棉及化纤长裤、衫、袜和内衣等主要服装产品均实施配额,但中国作为美国纺织品及服装最大供应国的地位在2006年却进一步增强,纺织品及服装出口量相当于186.11亿平方米,增长11%,以价值计则达270.67亿美元,增长20.8%。其中,美国从中国进口的服装,以数量计相当于65.06亿平方米,增长10.6%,以价值计达185.17亿美元,增长22.3%;而纺织品进口量相当于121.05亿平方米,增长11.3%,以价值计达85.5亿美元,增长17.7%。2006年,美国从中国内地进口的受限制纺织品及服装,以数量计下降29.3%,以价值计则增长7.1%。至于非受限制的产品,以数量计上升18.9%,以价值计则增长25.7%。
虽然2006年中国输美纺织品及服装的整体表现不俗,但由于实施数量限制,比起2005年难免大为失色。2005年,中国输美纺织品及服装以数量计激增43.7%,以价值计则大升53.9%。
深入分析2006年美国从中国进口纺织品及服装的变化,可见上半年进口量只上升3.1%,以价值计则下降1.4%,下半年却见复苏,进口量及价值分别增长18.1%和41.3%。导致上半年美国从中国的进口停滞不前的因素包括∶年初实施配额的内在负面影响(美国进口商为适应新环境被迫调整采购策略)、中国政府在上半年采取较保守的配额分配政策,以及部分供应商浪费分配得来的配额。
事实上,尽管2006年下半年美国对中国产品的需求明显增加,以及中国政府致力减少配额的浪费,可是到2006年底,没有一类配额的使用率达到90%或以上。截至2006年12月31日,347/348类(棉长裤)是使用率最高的类别,达86.2%,接着是338/339类(棉针织衫及衬衫)的83.1%、332/432/632B子类别的82.4%、332/432/632T类(袜及婴儿袜)的81.1%、638/639类(化纤针织衫及衬衫)的80.8%。
简而言之,以数量计,中国在美国服装进口市场所占的份额,由2005年的26.7%增至2006年的28.9%,而在纺织品进口市场所占的份额则由37.7%增至40.9%。以价值计,中国在美国服装进口市场所占的份额由2005年的22%增至2006年的25.9%,而在纺织品进口市场所占的份额则由35.4%增至39.5%。美国实施配额后,中国的出口仍有骄人表现,可见中国纺织及服装业的灵活变通。中国生产商拥有一定的经验、技术,以及灵活性,能够生产各式各样的纺织品及服装,这种优势使业界得以在2006年轻易地将部分生产能力转移至不受配额限制的产品。
不管怎样,以进口量计,除338/339类及638/639类分别增长4.4%及36.4%外,中国在其他配额类别均录得降幅。一些国家利用美国对中国部分进口纺织品及服装实施配额的机会,扩大相关产品在美国市场的占有率。从深入分析2006年实施配额的产品类别的贸易变化可见,部分亚洲国家,如孟加拉、柬埔寨、印度、印尼、巴基斯坦及越南等,在这些类别均录得显著增长,而中国则有所减少。
美国对中国实施配额类别的进口情况
从香港的进口
2006年,美国对香港纺织品及服装的需求显著下跌,进口量相当于6.13亿平方米,下降15%,以价值计则为28.93亿美元,减少19.8%。其中,美国从香港进口的服装,以数量计相当于5.23亿平方米,下跌12.3%,以价值计为28.11亿美元,减少19.9%;而纺织品进口量相当于0.89亿平方米,大跌28.3%,以价值计为0.82亿美元,下跌14.8%。2006年上半年,美国从香港进口的纺织品及服装,表现仍保持良好,以数量计上升0.9%,以价值计增长21.3%,但在下半年则急剧下滑,以数量及价值计,分别下跌24.5%及39.6%。2006年下半年美国对中国内地产品的需求上升,但同时却对香港服装需求大降,主要可能是外发加工活动减少的结果。
香港在美国服装进口市场所占的份额由2005年的2.7%降至2006年的2.3%,在纺织品进口市场所占的份额则由0.4%降至0.3%。整体而言,美国过往向香港厂商发出的订单,有大部分已转移至中国内地及其他亚洲国家,尤其是印尼、柬埔寨、孟加拉及越南。
从其他来源地的进口
2006年,除中国外,还有不少国家在美国纺织品及服装进口市场取得佳绩,其中包括巴基斯坦(进口量相当于35.68亿平方米,增长8.4%)、印度(相当于26.56亿平方米,增长13.7%)、印尼(相当于15.99亿平方米,增长18.1%)、孟加拉(相当于14.95亿平方米,增长13.8%)、越南(相当于11.48亿平方米,增长20.8%)及柬埔寨(相当于8.70亿平方米,增长17.6%)。
2006年的纺织品及服装贸易,既有赢家,也有不少国家成为输家,这些供应国包括墨西哥(进口量相当于34.25亿平方米,下跌11.8%)、加拿大(相当于24.39亿平方米,下跌19%)、洪都拉斯(相当于11.44亿平方米,下跌9.4%)、萨尔瓦多(相当于7.44亿平方米,下跌17%)、土耳其(相当于7.25亿平方米,下跌14%)、多明尼加共和国(相当于5.88亿平方米,下跌18.9%)和以色列(相当于5.07亿平方米,下跌14.3%)。预料在这些国家之中,今后仍会有部分继续是供应大国,但是他们将愈来愈难以与中国及其他亚洲供应地竞争。
美国的纺织品及服装进口情况
资料来源:美国商务部
总的来说,现时美国对中国进口纺织品及服装实施配额限制,基本上对保护本土纺织业帮助不大,因为美国进口商只不过是将这些类别产品的订单转移至其他供应地,特别是亚洲国家。
对美国的影响
美国对进口纺织品及服装的需求持续增长,但该国的纺织品及服装生产和就业人数却不断萎缩。
·2006年,美国服装产量为19.63亿件,比2005上年下跌6.5%,以价值计则为162.39亿美元,下跌7.1%。举例而言,男装及男童上衣产量为4.31亿件,下跌14.6%,以价值计为16.71亿美元,下跌25.3%。
·与上年相比,2006年美国纺织品生产大幅转弱,其中,纱线产量为69.74亿磅,下跌12.8%;宽织布产量为62.21亿码,下跌31.2%;针织布产量为8.41亿磅,下跌20%。
·2006年,美国服装制造业的营业额显著放缓,为866.02亿美元,较上年下跌3.7%。不过,净收益则较高,由2005年的64.15亿美元增至2006年的65.65亿美元。
·2006年,美国纺织业的营业额表现较佳,为484.77亿美元,仅下跌1.6%。可是,净收益却由2005年的15.11亿美元降至2006年的14.48亿美元。
·2006年,美国纺织及服装制造业的就业情况继续恶化,纺织业就业人数为356,700人,下跌7.9%,服装制造业就业人数为238,300人,下跌7.3%。
·据美国纺织业组织全国委员会(NationalCouncilofTextileOrganizations)统计, 2006年共有59家纺织厂关闭,而2005年有32家,2004年有24家,2003年有50家。
过去几年,美国服装业的基本业务策略大体上保持不变。服装厂商不断将生产转移至海外,境外生产所占的份额愈来愈大。不少公司向外国厂商采购整个产品系列,以致2006年本土产品只占美国服装需求的14.7%,较2005年的16.1%为低。虽然有些美国纺织厂商将部分生产转移至海外,其中包括中国,但也有不少美国纱线及布匹厂商依然继续在本土生产,并与墨西哥、加勒比海盆地及其他拉丁美洲国家发展共同生产及加强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