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妖魔化“中国制造”的挑战与契机
最近以来,美国媒体掀起了一场“排山倒海式”(《华尔街日报》语)的妖魔化“中国制造”之风:从宠物食品、牙膏,及玩具、轮胎,到FDA暂停进口五种水产品,严重影响了“中国制造”的形象和声誉。我们很清楚这已经不是一场简单的中国产品质量问题纠纷。隐藏在其身后的险恶企图是:在中美贸易摩擦有加剧趋势的背景下,一些美国人正以中国产品存在质量问题为突破口,将质量问题无限夸大,进而达到妖魔化“中国制造“的企图。没有一个国家能确保所有产品的完全质量安全,美国亦不例外。因质量安全问题被美国拒绝进口的中国产品,并不比以同样原因被中国拒绝进口的美国产品多。
之所以“中国制造“的质量问题被严重夸大,一方面是一些反华团体和势力的推波助澜,甚至不乏美国选举政治的需要,毕竟“中国威胁论”在美国依然很有市场。然而,更重要的原因则是中美贸易长期逆差的情况下,物美价廉的中国产品对美国制造业形成很大的冲击压力,对于可能造成美国大量产业工人失业的担心,让他们对“中国制造”怀有抵触情绪,于是极力吹胀质量问题的气球,乘机兴风作浪。以中国轮胎风波为例,事实证明,杭州中策橡胶有限公司生产的轮胎在那起交通事故中并无质量过错,之所以遭到横加指责,显然与个别利益团体推动贸易保护主义有关,因为中国出口轮胎影响了美国轮胎厂商的利益:去年美国共销售轮胎3.07亿个,其中40%为进口,中国则是最大的出口国,出口美国3200万个轮胎。
据日本《每日新闻》8月25日报道,中国输日食品的违规、农药残留物超标率“非常低”,仅有0.09%,比美国的0.12%还要低。当然,“借题发挥”之所以能得逞,关键还是个别中国产品的质量问题确实存在。
因此对于政府部门来说,妖魔化“中国制造”既是一个严重的挑战,同是也是一个“难得”的契机。挑战需要中美政府通过加强沟通和合作来化解,契机则是妖魔化对提高“中国制造”品质和形象的“倒逼”——促使我们在产品质量监管上完善制度,加大力度。事实终究是不可被屏蔽的,只要我们真正提高自己的产品质量,就不惧怕任何“借题发挥”和“煽风点火”。而作为国内消费者,面对“中国制造”被妖魔化,心情则十分复杂。一方面我们当然知道妖魔化是被蓄意夸大的,当然不愿意看到这种被妖魔化的局面;但另一方面我们又深受身边的假冒伪劣之苦,也有待政府部门加强监管,整顿秩序。
据说日本是“一流产品留国内,二流销欧美,三流进中国”,而我们则恰恰相反。提高产品质量安全,是永恒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