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以来中国经济形势判断及预测
经济存在转为过热可能调控仍需稳中适度从紧
——2007年以来中国经济形势判断及预测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加速增长。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1.5%,比上年同期加快0.5个百分点。同时,1~8月份居民消费价格上涨3.9%,其中8月份上涨6.5%,为1996年以来最高。从表面上看,经济增长和物价上涨均超出了宏观调控的预期,似乎是“过热”的征兆。但总体上看,当前经济仍处在平稳快速发展阶段,物价涨幅仍在可控范围内,经济增长的基本面是好的。但国际收支不平衡、流动性过剩矛盾突出、信贷投资增长较快、节能减排压力较大等问题没有根本缓解,运行中又出现了部分领域价格大幅上涨等新的情况,如果不加以重视和调控,经济确实存在由偏快转为过热的可能性。下阶段宏观调控政策在总量上要进一步稳中适度从紧,力争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预计全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可能会超过去年的11.1%,居民消费价格涨幅也将超过3%。
今年以来国民经济保持快速增长
今年上半年,我国经济保持了快速增长的强劲势头。初步测算,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106768亿元,同比增长11.5%,比上年同期加快0.5个百分点。其中,一季度增长11.1%,二季度增长11.9%。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9470亿元,增长4.0%,回落1.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55454亿元,增长13.6%,加快0.3个百分点,其中工业增加值50115亿元,增长13.7%;第三产业增加值41844亿元,增长10.6%,加快1.3个百分点。
专栏1:1~8月份国民经济运行情况
8月份,国民经济总体上仍在平稳快速区间运行。市场销售、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支加快增长,工业生产、进出口增速有所回落,但仍保持较快增长,居民消费价格涨幅继续上升,金融形势基本稳定。主要情况如下:
一、夏粮再获丰收,早稻稳定增产。初步统计,全国夏粮产量达到2307亿斤,增产29亿斤,增长1.3%,连续第四年获得丰收;早稻产量639亿斤,比上年略有增长(上年为637亿斤)。受上年市场价格较低和疫病的影响,畜牧业生产增速回落。上半年猪牛羊禽肉产量3652万吨,同比增长1.3%,比上年同期回落3.1个百分点。
二、工业生产继续保持较快增长。8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7.5%,增速比上月减慢0.5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月加快1.8个百分点。
1~8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8.4%,比1~7月份回落0.1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加快1.1个百分点。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增长13.9%;集体企业增长12.2%;股份制企业增长20.0%;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长17.4%。
三、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有所加快。8月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9961亿元,同比增长27.3%,增速比上月加快0.9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月加快5.8个百分点。
1~8月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66659亿元,同比增长26.7%,增幅比1~7月份加快0.1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回落2.4个百分点。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783亿元,同比增长42.9%。第二产业投资29626亿元,增长29.5%,其中制造业投资增长35.7%。第三产业投资36250亿元,增长24.3%。
分地区看,东部地区投资34664亿元,同比增长22.6%,其中增长较快的福建和辽宁,分别增长47.5%和36.9%,增长较慢的浙江、上海和海南,分别增长9.7%、10.7%和14.6%;中部地区投资16311亿元,增长35.9%,其中增长较快的安徽、吉林、河南分别增长49.3%、41.8%和37.2%;西部地区投资14846亿元,增长29.5%,其中增长较快的广西、陕西、重庆分别增长42.7%、40.4%和33.5%。
四、国内市场销售增长继续加快。8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117亿元,同比增长17.1%,增速比上月加快0.7个百分点。
1~8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6159亿元,同比增长15.7%。
五、进出口增速均明显回落。8月份,进出口总额1977亿美元,同比增长21.6%,增速比上月回落9.3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月回落7.4个百分点。其中,出口1114亿美元,增长22.7%,回落11.5个百分点;进口864亿美元,增长20.1%,回落6.8个百分点。进出口相抵,顺差250亿美元,同比增加62亿美元。
1~8月份,进出口总额13697亿美元,同比增长24.0%。其中,出口7657亿美元,增长27.7%;进口6040亿美元,增长19.6%。进出口相抵,顺差1618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加671亿美元。
六、居民消费价格涨幅继续上升。8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6.5%,为1996年以来的最高升幅,涨幅比上月上升0.9个百分点,其中,城市上涨6.2%,农村上涨7.2%。分类别看,食品价格继续上涨仍是居民消费价格涨幅上升的主要原因。
1~8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3.9%;商品零售价格上涨3.0%(其中8月份上涨5.2%);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2.7%(其中8月份上涨2.6%);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3.8%(其中8月份上涨3.8%)。
七、财政收支增速有所加快。8月份,全国财政收入3495亿元,同比增长29.7%,增速比上月加快0.8个百分点。财政支出3427亿元,同比增长31.5%,比上月加快3.3个百分点。财政收支相抵,收大于支69亿元,同比减少22亿元。
1~8月份,全国财政收入34826亿元,同比增长30.2%;财政支出24583亿元,增长24.6%。收支相抵,收大于支10242亿元,同比增加3228亿元。
八、货币增速有所回落。8月末,广义货币(M2)38.7万亿元,同比增长18.1%,增速比上月末回落0.4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14.1万亿元,增长22.8%,比上月末加快1.8个百分点;流通中现金(M0)27822亿元,增长15.0%,与上月基本持平。
8月末,金融机构各项贷款比年初增加30767亿元,同比多增5787亿元。各项存款比年初增加41923亿元,同比多增4201亿元。其中,企业存款增加16022亿元,多增6468亿元;财政存款增加10220亿元,多增3263亿元;居民储蓄存款增加7507亿元,少增7732亿元。1~7月份,货币净投放750亿元,比上年同期多投放596亿元。
判断当前我国经济形势应该把握好三点
对于今年以来的经济运行状况,由于经济增幅和物价涨幅双双加速,各方面对形势的判断并不一致,有的认为经济已经过热,需要实行紧缩政策,进一步加大调控力度;有的认为宏观调控已经取得成效,需要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有的认为当前形势很复杂,宏观调控成效不大,有“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之嫌,需要采取综合性的宏观调控政策等等。
究竟应该如何判断当前我国的经济形势,我们认为应该把握好如下三点:
一、判断经济形势,要用国际通行的标准,既要看经济增长速度,也要看就业、价格和国际收支。
经济增长速度是反映一国经济规模变化的重要指标,增长快表明经济规模扩大多,增长稳表明经济运行健康。今年以来,国民经济不仅延续了过去四年快速增长的势头,而且波动较小,增长较为稳定。从2002年底以来,本轮经济增长进入上升通道,四年平均增长10.4%,年度波幅1.1个百分点(1992~1996年期间,年均增长12.4%,年度波幅4.2个百分点)。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国民经济上了一个大的台阶,经济总量从2002年的12万亿元跃升到20万亿元以上,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000美元。应该说,国民经济能够持续平稳较快发展是来之不易的,应该倍加珍惜。
物价涨跌反映的是一国总供给和总需求平衡的变化,物价涨幅低,表明总供需基本平衡。今年以来物价涨幅虽然呈现上升态势,但主要表现为以食品价格上涨为主的结构性上涨。四年多来国际市场原油及资源性产品价格暴涨,影响我国工业品出厂价格年均上涨4.1%,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年均上涨7.6%,而居民消费价格年均只上涨2.1%;核心CPI基本稳定在1%以下。今年上半年扣除食品和能源项目后的核心价格指数仅上涨0.9%。因此,价格的短期波动主要是结构性的,而且工业品出厂价格和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涨幅在回落。总起来看,总供给、总需求关系并没有发生突变。
就业反映的是一国经济增长质量的变化,就业增加预示着经济增长质量高。过去四年来,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带动下,就业持续大幅增加,四年内城镇新增就业近4000万人。今年以来,我国在面临就业高峰压力比较大的形势下,就业人数仍不断增加,就业形势继续向好。上半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629万人,已完成全年计划任务的70%。
国际收支反映的是一国与他国的经济往来状况。国际收支不平衡,是后起国家在经济爬坡和起飞阶段较为普遍的现象。今年以来,我国贸易顺差在过去几年持续扩大的基础上,又继续扩大,上半年贸易顺差1125亿美元,同比增长83.1%。但要看到,当前我国持续的贸易顺差是国际分工、劳动力价格较低和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所决定的,贸易顺差将会长期存在。从历史看,一些大国在经济起飞阶段往往都经历过较长时期的贸易顺差。美国在1874年~1970年的97年里,有93年是顺差。德国在1952年~2005年连续54年保持贸易顺差,日本从1981年以来连续25年顺差。同时,贸易顺差的存在也有利于提高了我国的对外支付能力和偿债能力,缓解产能过剩问题,增加劳动力就业,增加外汇储备,提高防范风险能力。
二、判断经济形势特别是经济增长速度,不能以过去的条件和基础作为判断标准,要看到多年来特别是过去四年来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加快带来的环境和条件的变化。
工业化是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它不仅推动了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而且也有效地改善了国民经济运行的基础,支撑了国民经济的平稳快速发展。过去四年来,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由40.5%上升到43.1%。工业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明显提高,过去四年累计制造业投资近9万亿元,制造业生产能力大大提高。工业制成品不仅能够满足国内需求,还形成了大量出口。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明显加强。四年累计发电装机容量增加2.5亿千瓦;铁路营业里程增加0.5万公里,而且随着提速,总体运能增加;公路里程增加22.9万公里,特别是高速公路增加2.0万公里,综合运输体系的协同效应明显增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基本消除,使经济发展的潜在能力不断释放。
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人口向城镇的流动,形成人口集聚效应,推动了消费乃至投资的增长。过去四年来,城镇化水平快速发展,城镇化率由40.5%上升到43.9%,城镇人口新增7494万人,平均每年增加1874万人。随着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人口的大量迁移,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拉动了农村居民的消费。同时把过去分散在广阔农村的人口集中到城镇,形成了人口集聚效应,促进了对餐饮服务等方面的消费。农村人口向城镇的流动,也形成了对住房的需求,推动了住房投资的增长。
市场化水平的提高,实质上是把过去由政府管理分配资源的权力让渡给市场,微观主体根据市场情况组织经营其生产活动,激发了微观主体的活力。过去四年,我国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向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加快了垄断行业的改革步伐,放宽了市场准入,清理规范了一批行政审批项目,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调节作用不断提高,降低了经济的运行成本,大大激发了微观主体的活力。
国际化水平的持续提高,进一步推动了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融合,使我国可以根据国内发展需要有效利用国际市场和国际资源。过去四年是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最快的时期,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29.8%,外贸依存度由51.9%提高到66.9%,对外开放度明显扩大,能更好地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利用好国际资源和国际市场。从今年情况看,经济增长之所以速度较快,与世界经济增长比预期的要好有很大关系。美国经济增速虽然慢于上年,但全年经济增长有望在2.2%左右;欧元区经济继续保持强劲增长势头,全年经济增长将接近2.3%;日本经济快于上年,全年经济增长大约在2.3%左右;亚太、东欧、拉丁美洲等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大体接近上年的增速,增长仍较快。
三、判断经济形势,不能只看总量,还要看经济效益、经济结构和民生等方面的改善情况。
经济结构不合理、经济发展不协调是近几年宏观调控的重点和难点。今年以来的经济结构和发展协调都出现了一些重要的积极变化。投资和消费关系得到了改善,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提高。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5.9%,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3.9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5.4%,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2.1个百分点。投资增速高于消费增速的幅度收窄。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增强,中西部地区生产和投资快于东部地区,呈现出东部投资向中、西部转移的态势。轻重工业比例有所改善,部分“两高一资”产品生产、投资和出口增速回落。上半年,重工业生产增长19.5%,轻工业增长16.4%,重工业生产增速快于轻工业3.1个百分点,比一季度缩小0.9个百分点。上半年,六大高耗能行业生产同比增长20.1%,比一季度回落0.5个百分点。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经济效益明显提高,财政收入和企业利润继续大幅增加。财政收入在连续三年保持20%左右快速增长的基础上继续大幅增长,为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提供了强大的财力支持。上半年,全国财政收入26118亿元,同比增长30.6%,比上年同期加快8.6个百分。企业实现利润在连续五年保持20%以上基础上继续大幅增长。1~5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902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2676亿元,增长42.1%,同比加快16.6个百分点。
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就是改善人民生活。过去四年,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分别增长9.2%和6.2%。今年以来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快速增长。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052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4.2%,增幅高于上年同期4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111元,同比增加314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3.3%,增速高于上年同期1.4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出现了多年少有的快速增长态势。此外,社会保障事业继续得到加强,参加基本养老、失业、医疗等保险人数继续增加。
总之,尽管经济运行中一些领域、某些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矛盾和问题,但综合起来看,当前经济形势总体是好的,呈现出增长较快、质量效益提高、结构协调性增强、群众实惠增多的良好发展态势。
要高度关注经济运行中的几个问题
在看到宏观调控取得积极成效,总体形势仍好的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这些成效还是初步的,经济运行中还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国际收支不平衡还比较突出,流动性过剩问题还比较明显;食品价格的上涨受畜产品生产周期及国际粮价影响短期内难以回落,价格上涨压力还比较大;一些体制性、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从今年情况看,以下几个问题最为关键而紧迫。
一、关于居民消费价格走势。
今年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3.2%,突破了年初确定的调控目标。其中6月份比上年同月上涨4.4%,7月份为5.6%,8月份为6.5%,引起了对居民消费价格走势的普遍关注。
今年以来,居民消费价格上涨主要是由食品价格上涨引起的。在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3.2%中,食品价格带动2.5个百分点,居住价格带动0.6个百分点,其他项目带动0.1个百分点。而食品价格上涨又是由粮食、肉禽及其制品、蛋价格上涨引起的,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成本推动。上半年,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同比上涨5.2%,增幅比上年同期高3.9个百分点。其中,饲料价格上涨5.0%,仔猪价格上涨41.9%。
二是供给减少。受去年猪价过低和南方部分地区疫情影响,生猪存栏大幅下降。去年底生猪存栏4.9亿头,同比下降1.8%。
三是国际价格影响。国际市场粮食价格自去年下半年起持续上涨,并延续到今年6月份。国际市场粮价变动直接传导并推动了国内粮价上涨。2006年三、四季度,全球谷物总体价格分别比上季上涨3.7%和9.4%,比上年同期上涨18.0%和33.5%;今年1~6月,月环比分别上涨0.5%、3.1%、-1.2%、-4.0%、1.0%和5.9%;同比分别上涨25.1%、22.7%、22.7%、15.8%、12.8%和18.4%。
因此,当前居民消费价格上涨具有明显的结构性特征,只要控制住食品价格上涨就可以控制住居民消费价格的上涨。从趋势上看,食品价格上涨短期内不会波及到其他项目,加之其余项目价格上涨又十分有限,居民消费价格总体上仍是可控的。但在流动性过剩仍较为突出、房屋销售价格持续上涨、股票指数波动振荡的情况下,一旦食品价格上涨得不到很好的控制,出现与房屋销售价格和股票指数的叠加及其相互的作用,也存在着引发通货膨胀的风险,对其不能掉以轻心。更何况食品价格的上涨确实给居民生活,特别是低收入家庭增加了支出负担。据测算,今年上半年部分食品价格上涨使城镇低收入家庭人均多支出69.93元,平均每月多支出11.66元。
专栏2:本轮物价上涨与上一轮通货膨胀的异同
在经历了连续近10年的物价低位上涨甚至下降以后,“通货膨胀”似乎又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今年以来,在粮食、肉禽蛋等食品价格上涨的带动下,居民消费价格出现涨幅上升的态势。3月份以来,居民消费价格月同比涨幅连续六个月超过3%,涨幅也逐月提升,从5月份的3.4%、6月份的4.4%、7月份的5.6%,推高到8月份的6.5%,为1996年以来最高。
表面上看,与距离我们最近的一次通货膨胀,即1992~1996年对比,这次物价上涨表现出相似的特征,即以粮食价格的上涨为先行。1992年,粮食价格同比上涨24.3%,涨幅比1991年上升15.7个百分点,1993到1995年分别上涨27.7%、48.7%和34.4%,与此同时,1992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6.4%,1993年上涨14.7%,1994年上涨24.1%,呈现逐年上升的明显的通货膨胀趋势。
但认真分析物价上涨的形成机制,这次物价上涨在体制基础和宏观经济环境上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
从体制基础上看,1992~1996年通货膨胀的背景是1991~1993年大范围放开工业生产资料、工业消费品和服务价格,1992年4月起分期分地区放开粮食的购销价格等,市场化进程加速使得绝大部分商品价格放开由市场调节,“双轨制”基本上退出历史舞台。由于利益刚性的存在,这种调整必然带动价格总水平的上升。而从目前情况看,经过近30年的改革开放,市场在实物商品和服务价格形成中已起主导作用,物价上涨的体制基础已不复存在。
从需求方面看,需求膨胀特别是投资膨胀是上次通货膨胀的主要诱因。1991~1993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逐年攀高,从23.9%上升到44.4%,进而升至61.8%,增幅创改革开放以来之最。而近年来由于宏观调控十分注重对不合理投资需求的抑制,投资增速在2003年达到27.7%的高点后逐年下行,2006年增长24.0%,呈现回落的态势,投资需求膨胀进而带动物价上涨的可能性减弱。
从供给方面看,随着供给能力的大为改善,供给短缺引起供求失衡的可能性已经减弱。上次通货膨胀的峰值出现在1994年,当年商品零售价格上涨21.7%,除食品外的工业消费品涨幅也显著上升,其中饮料烟酒类上涨11.3%,服装鞋帽类上涨19.6%,纺织品类上涨14.7%,日用品类上涨13.9%,燃料类上涨15.1%。进入新世纪后,中国经济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过去四年来,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由40.5%上升到43.1%,投资大幅度增加,仅制造业投资就有9万亿元左右,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明显提高。工业制成品不仅能够满足国内需求,还形成了大量出口能力。供给能力的增强使得物价上涨缺乏市场基础。表现在本次物价上涨中除食品和能源价格外,其他各类价格水平还是比较稳定的,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后的核心价格指数尚处在较低水平上,1~7月为0.9%,7月份只有0.8%。
以上分析表明,当前我国经济运行缺乏产生严重通货膨胀的基础。当然,我们也必须看到,当前宏观经济环境中出现了许多以前没有的新情况,包括贸易顺差持续扩大引起的流动性过剩、资产价格上涨过快、国内外市场价格变动的联动程度日益增强等,这些因素的存在表明潜在的通货膨胀压力仍然客观存在。如果不能及时采取措施加以化解,通货膨胀的压力将逐步积聚,对此必须加以重视。同时也要认识到,国际化和市场化的推进要求我们要以更宽更广更高的视野来认识和应对当前的物价上涨。下阶段宏观调控不仅要努力搞好重点领域的供需平衡,还要从努力缓解流动性过剩、抑制资产价格过快上涨等多方面入手,才能有效防范和化解物价过快上涨对整体经济稳定增长的威胁。
二、关于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调控。
最近几年,为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生产,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也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总的看,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生产、投资、出口增速依然偏快,节能降耗压力依然较大。一是高耗能、高污染产品生产高速增长。上半年,6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增长20.1%,比全部规模以上工业高1.6个百分点,同比加快3.6个百分点。二是一些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投资高位加快。上半年高耗能、高污染工业投资增长22.7%,比一季度加快2.9个百分点,其中化工、建材、有色工业的投资均高于投资平均增速,分别达到32.3%、50.3%、35.8%。三是“两高一资”产品出口需求旺盛。上半年,钢铁、化工和有色行业出口`交货值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79.7%、31.0%和17.5%。
部分高耗能行业生产、投资、出口高位增长,必然要消耗较多能源,上半年,发电量同比增长16.0%,其中火力发电增长18.3%,比上年同期加快6.1个百分点。
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生产、投资、出口保持较快增长的原因,一是利益驱动。上半年,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2.8%,其中,石油、化工、钢铁、有色等高耗能行业价格分别上涨5.9%、3.3%、6.1%、17.0%。1~5月份,钢铁、化工、建材、石油加工及炼焦、电力、有色金属等6大高耗能行业实现利润300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2倍,增幅与1~2月份的1.7倍相比虽有所回落,但仍呈成倍大幅增长势头。二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特定历史发展阶段。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工业化阶段,重化工业的特征更为明显,在国内需求不足的情况下,国外需求却比较旺盛,形成了对国内高耗能、高污染产品的强大需求,拉动高耗能、高污染产品生产的较快增长。三是国内资源、环境和劳动力成本偏低。目前,我国资源开采价格低廉,环境保护标准低,劳动工资低下,劳动就业保障不健全,加之高耗能、高污染国际产品价格持续攀升,这都有利于激发企业对高耗能、高污染产品的生产、投资和出口。
三、关于贸易顺差和流动性过剩问题。
主要由贸易顺差引起的流动性过剩,是近两年经济运行中诸多矛盾和问题的根本性问题。迄今为止采取的一系列措施缓解了部分矛盾,但由于问题的复杂性和国际背景,流动性过剩还在积累和发展。今年上半年,实现顺差1125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多增511亿美元,同比增长83.1%,比上年同期提高27.9个百分点。
贸易顺差持续扩大的主要原因,一是我国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工业配套能力以及低廉的劳动力,吸引住全球制造业向我国转移,资源和市场两头在外,对外贸易大进大出,形成了持续贸易顺差。二是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仍比较低。自人民币汇制改革到目前为止,人民币兑美元名义汇率累计升值超过8%,但人民币的实际有效汇率升幅还不到3%。三是国际市场需求旺盛,出口商品单价持续上升,推动出口总值快速增长。根据进出口数据测算,今年上半年我国玉米出口价格同比上涨31.5%,焦炭及半焦炭价格上涨30.7%,钢坯及粗锻件价格上涨24.3%,钢材价格上涨19.6%。
在贸易顺差持续扩大的同时,外资又不断涌入我国,资本项目也连续保持较大的顺差,致使我国外汇储备持续快速增加,外汇占款大幅增加,基础货币不断投放。上半年,外汇占款新增15408亿元,同比增长32.3%。外汇占款与广义货币供应量之比由2000年末的10.6%,上升到2006年末的28.6%,今年6月末继续上升到30.3%,造成了日益突出的流动性过剩。流动性过剩,对实体经济形成了较大的需求,拉动了投资和消费的快速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连续第五个年头增速超过20%,今年上半年全社会投资增长25.9%,城镇投资增长26.7%;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也出现了稳步加快增长的态势。一旦实体经济需求难以继续增长,吸纳流动性有限的情况下,大量的流动性就将流向股票市场或房地产市场,推动着股指和房价的持续上涨。
专栏3:加快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是国际收支失衡不断加剧所引致的流动性过剩,而国际收支失衡是我国储蓄率过高、消费率偏低的必然反映。缓解国际收支不平衡矛盾虽然可以采取一些综合性的短期措施,但从根本上说,只有实际性加快结构调整步伐,国际收支不平衡矛盾才能真正得到解决。
那么,怎样才能实际性加快结构调整步伐呢?答案是,除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理顺资源和能源价格形成机制外,很重要的是必须加快收入分配体制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收入分配体制格局发生了明显变化,但总体而言,目前的收入分配体制还存在不少问题,离市场经济要求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其中,最主要的是两个方面:一是国民收入在政府、企业和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比例过度向政府和企业倾斜。从今年经济运行状况看,表面上,政府、企业和居民所得均保持了快速增长,但上半年国家财政收入同比增长30.6%,1~5月企业利润增长42.1%,分别比上年同期加快8.6和16.6个百分点,而上半年城乡居民收入实际分别增长14.2%和13.3%,同比分别加快4和1.4个百分点。即便采用不变价计算,政府和企业所得增长不仅明显快于居民所得增长,而且差距也在进一步拉大。二是各种分组的居民收入差距拉大。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为例,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城乡居民收入经历了由迅速缩小到逐渐拉大、由逐渐扩大到逐渐缩小、再到加速扩大的发展过程。1978年,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57∶1(以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1985年达到历史最低点(1.86∶1),1994年达到历史最高点(2.86∶1),超过了改革开放前的水平。1997年城乡居民收入比达到新的谷底(2.47∶1),但1997年后城乡居民收入开始加速扩大,2001年再次突破历史最高点(扩大到2.90∶1),以后屡创新高,2006年又是一个新的历史记录(3.28∶1)。
收入分配问题特别是极度不平衡的极度发展对经济保持稳定运行造成了直接影响:一是国民收入过度向政府倾斜造成投资率过高、消费率过低。二是收入差距拉大通过减少边际消费倾向高的低收入阶层的收入水平直接降低了消费能力,消解了各种扩大消费政策的种种努力,进一步加剧了投资与消费的不平衡。
因此,为确保实际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必须加快收入分配体制改革:首先理论上要创新。只有让广大的老百姓普遍地享受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成果,人民群众才能认同改革、认同发展,才能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而广泛的社会基础,也才能实现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其次,要切实提高居民所得,让居民的收入水平与经济增长相适应。通过综合改革,如工资、税收、公共财政等的改革,降低国民收入在政府和企业的分配比例,提高居民的收入比例,让居民真正能够持续有效的增加消费。第三,要加快培育中等收入阶层。中等收入阶层是维护社会稳定、保持消费增长可持续性的重要力量。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赋予劳动者和其雇主分享利润的权利,同时要发挥税收在调节收入分配方面的作用,要坚决防止中等收入群体中的一部分由于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退入低收入阶层,而他们的财富却在向高收入阶层转移。第四,要加快向公共财政的转型。要加大对教育、医疗、社会保障以及市政交通、廉租住房等方面的公共开支,建立教师、医护人员以及公务员等工资福利随经济增长而正常增加的机制,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范围,提高保障水平。第五,要把提高中低收入阶层收入水平作为当前的重点。可利用现在财政形势较好的有利时机,加大对中低收入阶层的转移支付力度。
全年经济仍可保持快速增长,但要加大宏观调控力度
全年国民经济发展趋势如何,在上半年大势已定的情况下,主要取决于下半年。
从目前国内外环境、已出台的一些宏观调控政策以及历年同期的变化规律看,下半年经济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价格可能仍会小幅攀升。预计全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可能会超过去年的11.1%,居民消费价格涨幅也将超过3%。具体指标预测如下: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从目前的发展趋势看,投资、消费和出口需求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已成定局,而需求持续快速增长对相关投资品、能源产品、消费品等的生产仍将产生较大的拉动作用。预计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仍是一个快速增长的趋势。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进入二季度以来,新开工项目个数和投资规模呈增长态势,1~5月份出现半年来的首次正增长,上半年,新开工项目个数比上年同期增加11519个,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增长6.4%,表明受市场需求影响和盈利空间加大的驱动,投资存在一定程度的反弹迹象。预计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仍将呈高位增长趋势。
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城乡居民收入的快速增长,国家对低收入阶层保障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观念的不断更新,旅游等享受型消费的不断发展,房地产市场和汽车市场等消费热点的活跃都将拉动消费的增长。加之,由于肉蛋油价格持续上涨,从中央到地方都已经陆续出台对中低收入阶层和特殊群体的价格补偿措施,食品销售额将会随之加大。预计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将继续加快增长。
净出口额将会继续增加。出口退税政策调整造成的企业突击出口现象将逐渐减弱,随着下调及取消部分产品出口退税政策的逐步到位,人民币升值,劳动力成本的提高,出口增长将受到一定抑制。但考虑到美国经济仍会保持适度增长,欧元区经济增长较为强劲,日本经济继续复苏,世界经济的发展态势仍然有利于出口。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仍比较低,仍可使我国保持比较强的产品出口竞争力,国内生产能力过剩等因素也使企业具有较强的出口动力。进口虽然也将保持快速增长,但增速难以缓解外贸顺差过多的情况。预计全年外贸顺差将在去年1775亿美元的基础上继续以较大幅度增加。
居民消费价格:因受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持续上涨的成本推动,国内外特别是饲料和工业对农产品的需求拉动,部分价格上涨较快产品的生产主要是生猪的生产在短期内又难以恢复,加之翘尾因素仍将持续到第四季度,食品价格仍将会继续上涨。住房价格因受房屋销售价格上涨的连动效应,建筑材料价格上涨及部分地区对水电气等公用事业服务价格调整的影响,可能还会继续上涨。但由于工业消费品仍处在供大于求的格局,加之上游产品价格涨幅的回落,又对居民消费价格起到抑制的作用。预计全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将会小幅攀升。
综合以上情况,我国经济发展的势头仍很强劲,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向过热的压力还很大。因此,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仍然是遏制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向过热,其政策重点是:稳住经济增长速度,抑制物价过快上涨,千方百计减少贸易顺差,努力降低能耗、减少污染。为此,下一阶段,仍宜继续强化宏观调控,在总量上要进一步稳中适度从紧,在结构上要进一步加大调整力度,在体制机制上要进一步加快改革步伐。一是努力搞好供需平衡,力争控制部分领域特别是房地产价格的较快上涨。二是努力缓解国际收支不平衡矛盾,稳中适度从紧控制住总量。三是积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进一步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四是有重点地加快体制和机制改革步伐,进一步消除制约发展的体制和机制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