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纺企重拳出击 千家企业共创名牌
100条浙江义乌拉链,敌不过1条日本YKK拉链,逐渐壮大起来的浙江省块状经济,直面“产品附加值低,缺乏竞争力”的严峻形势。从省质监局获悉,浙江省将启动千家企业名牌培育工程,在2006年至2008年期间,选定300个产品,作为争创中国名牌产品的培育对象,700个产品作为浙江名牌的培育对象,目前选定的1000家企业名单已经出炉。
名牌产品成浙江经济增长点
据了解,目前全省拥有中国名牌产品139个,国家免检产品346个,均居全国第二位;国家原产地域保护产品16个,居全国第一位,还有1039个产品被认定为浙江名牌产品,其中工业名牌931个、农业名牌108个。
2004年,浙江工业名牌产品生产企业数量占全省规模以上企业的2.25%,但产品销售收入、利税总额分别占全省规模以上企业的22.78%、42.09%。名牌产品生产企业对全省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12.12%,拉动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长5.53个百分点。全省名牌产品生产企业完成工业出口 交货值107.5亿美元,占全省出口总值的18.48%。名牌产品已经成为浙江省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动力和重要经济增长点。
与此同时,名牌产品的增加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结构优化调整。如浙江省工业中具有相当优势的轻工、纺织服装等行业,名牌产品充分表现了在行业竞争中的领先地位。浙江省的纺织工业经济总量、利润总额和出口总额三项指标均居全国第一位,该行业就拥有中国名牌产品40个,其中领带、袜子的中国名牌全部在浙江。名牌效应带动了社会资源向名牌生产企业集中,促进了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也推动了产品结构、产业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的优化升级。
区域特色经济依托名牌升级
据省质监局对进入质量档案的12437家企业资料进行汇总分析,有牌的企业数为6353家,占51%,无牌的企业数为6083家,占48%。在缺乏自主品牌和自主创新的情况下,企业往往采用低质低价的方式参与市场竞争,以量的扩张换取市场份额。
浙江省的产业结构中,加工制造业占据相当大的份额,以低成本赚取加工利润是企业较为普遍的生存模式。同时,出口依存度大的现状,加剧了浙江企业产品出口的不利贸易形势。
在贴牌生产中,加工企业只能收取低廉的加工费,而一旦贴上国外知名品牌的标签,产品的价格就会高出几倍甚至几十倍。品牌附加值是一种无形价值,它可以突破土地、能源等生产要素的限制,通过品牌运作,同样实现企业利润的增长。名牌战略已经成为浙江经济摆脱基础要素制约、实现可持续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
浙江名牌战略推出大手笔
近日召开的全省品牌建设工作交流会,透露出了浙江实施名牌战略中的一个重要计划——“千家企业名牌培育工程”:在2006年至2008年期间,选定300个产品,作为争创中国名牌产品的培育对象,700个产品作为浙江名牌的培育对象,力争到2010年,全省有中国世界名牌产品2-3个,中国名牌产品200个左右,浙江名牌产品2000个左右,区域品牌5-10个。
“我们还要争取政府重视和支持,指定扶持政策,形成激励机制。对于品牌产品生产企业,在项目立项、用地指标等方面给予优先安排,资源配置方面给予倾斜。同时实行名牌产品奖励、保护和促销政策。”省质监局局长瞿素芬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