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纺织行业协会:我国羊绒产业应理性发展
绒素有“纤维钻石”和“软黄金”之称,是一种珍贵而稀有的天然动物纤维。
我国拥有全球75%的山羊绒(无毛绒)产量和95%的优质山羊绒产量以及80%以上的山羊绒绝对出口量。目前,全球羊绒年产量约为2万吨,其中,我国产量就达1.5万吨以上。我国羊绒不仅产量第一,且质量好,细度、白度也很高。但这些资源优势并没有让我国羊绒加工行业在国际市场上享有话语权,作为世界羊绒生产、加工和出口大国,我国羊绒却从未卖出“黄金价”,而是一直“赚小钱”。
目前,我国羊绒产业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缺乏自主品牌,贴牌生产赚微利
尽管我国是羊绒生产、加工和出口大国,但出口的羊绒制品大部分多以贴牌生产的方式进入国际市场,自主品牌很少。
在我国每年出口的羊绒制品中,99%以上为贴牌出口,以自主品牌营销的比例不足1%。而贴牌生产的利润很薄,其出口价格仅为所贴牌产品国际市场价格的1/10。由于缺乏自主品牌,我国羊绒产业只能沦为外国企业“原料基地”和“第一车间”。
2.产业集中度低、重复建设严重、产能严重过剩
在我国2600多家羊绒加工企业中,羊绒衫年生产能力在50万件/年以上的加工企业不足10家,99%的羊绒加工企业生产能力都在1~10万件/年,大部分小企业为重复建设。
目前,在国内共有羊绒制造企业4000多家,每年羊绒制品产量约为4000~5000万套/年,整个市场的饱和量大约为3000万套/年,由此看来,我国羊绒产业供大于求。而众多小企业进入羊绒加工行业的后果是产能严重过剩。我国羊绒企业加工能力已达羊绒产量的3~4倍;羊绒衫的生产能力超过4000万件/年,而出口量仅为2000万件/年左右。
3.羊绒制品出口量增价跌
目前,我国无毛绒产量已从1972年的300吨增至2001年的1.1万吨,2006年更是达到了1.6万吨。而出口量也随着产量的增加迅速增长,从1997年的2257吨增至3158吨,但出口单价却一直低于10万美元/吨。
近10年来,我国羊绒出口一直在低价徘徊,最低价不足5万美元/吨,最高价不足10万美元/吨。其中,1999和2004年的出口量最多,但价格却最低,长期以来的数量型增长导致羊绒资源大国一直在“赚小钱”。海关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我国出口羊绒制品13.32亿美元。其中,羊绒衫出口6.02亿美元,羊绒围巾出口4.3亿美元,羊绒纱及其他制成品出口3亿美元。
2001年,我国出口羊绒制品5.1亿美元;5年来,羊绒制品出口额增长了160%以上,但出口价格却反而日益下跌。2001年,羊绒制品平均出口价格为31美元/件,到2006年则降至28美元/件。
中国毛纺织行业协会理事长彭燕丽指出,我国羊绒行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存在着利润空间减小、品牌推广及国际营销渠道经验不足、市场不规范等问题。美国全纺织业协会主席Karl Spilhaus也曾表示,中国羊绒制品生产企业应该更加注重产品质量,而不是企业规模。由此可见,我国羊绒产业必须进行产业升级,改变目前以量取胜的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