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化工报:纯苯-苯胺-MDI产业链蓄势待发
纯苯-苯胺-MDI产业链是化工行业中一个颇有代表性和研究价值的产业链,国内该产业链上规模生产企业有50家左右,近千家贸易企业遍布全国各地市场,年生产总值更是近千亿规模。一般而言,产业链的上下游具有联动效应。如硫磺-硫酸-化肥产业链,今年的市场表现可用高歌猛进来形容,产业链上各环节的生产企业、贸易企业都捞得盆满钵满。然而,与其他产业链同进退的表现不同,近两年纯苯-苯胺-MDI产业链市场表现独具特色。作为聚氨酯行业的重要组成,MDI的市场走势一路攀升,价格几乎翻番;而作为化工原料重头的纯苯和作为MDI上游原料的苯胺,市场走势却波澜不惊,甚至反向运行。
纯苯表现令人失望
近两年,纯苯市场不仅没有搭乘原油价格高企的顺风车,相比2005年反而出现一定的跌幅。2006年上半年纯苯以调整上扬为主,年中众多利好因素集中释放,亚洲纯苯市场出现“井喷”行情,6月中下旬国内纯苯价格曾达到8200~8400元(吨价,下同)。但之后市场并未继续向好,行情再次转入低谷。从10月初开始,国内市场随着下游装置的(特别是苯胺装置)不断扩建需求激增,内外盘纯苯市场出现令人欣喜的局面,年底价格攀升至9400~9500元;而到2007年纯苯市场又来了一个落寞的转身,再次开启平淡之门,价格一直处于8900~9400元之间震荡,下半年行情更是一路滑坡,跌入下滑通道,市场信心指数再次大减,10月中旬纯苯市场报价跌至8700元。
苯胺市场缺乏亮点
2006年是中国苯胺行业的新建、扩建大年,多套装置先后建成投产,至年底全国苯胺总产能较2005年增加约40万吨。上半年苯胺价格基本稳定在11500元,下半年由于一些扩建和新建能力陆续投入市场,价格有小幅度下滑,基本维持在10500~11000元之间。2007年苯胺市场一路低迷下滑,虽然其间有几次小的反弹动作,但均没有更大的作为,仍旧是趋淡,价格由12800元的高位跌至10600元水平,伴随着新装置的陆续开工,供需矛盾愈加深化。
MDI市场疯狂升温
MDI市场在2006年乏善可陈,然而进入2007年后市场开始升温。在经历1~2月份需求淡季之后,3月份市场短期内出现了一段货源紧缺局面,加之中间商和投机商的炒作,市场价格出现了疯涨,聚合MDI一个月内从22000元上涨到30000元,纯MDI价格也由22500元上涨到25500~26000元。3月底4月初,聚合MDI市场随着供应商供货计划的调整,聚合MDI市场价格下跌至25000~26500元;纯MDI方面由于近期下游生产需求十分旺盛,炒作气氛较浓。近期万华和NPU均有检修计划,因此总体市场仍处于缺口状态,所以价格一直处于稳中上涨状态,至10月中旬纯MDI市场价格达39000元左右。
产业链将有大作为
过去,由于我国纯苯下游产品产能较小,国内纯苯的产量基本可以满足需求并有部分出口。但近两年来,纯苯供需基本平衡的局面开始被打破。2006年,国内纯苯产能达到了367万吨,比上年增长29%,但进口量仍有较大增长,导致这种局面的最大原因是其下游产品产能和需求的迅猛扩张。
苯胺近两年可谓极不安分,产能提高超过了纯苯生产的发展速度,新装置纷纷上马,国外企业也都瞄准中国市场纷纷来投资,其上游苯市场仍存在较大缺口。在激烈的竞争中,不少中小苯胺生产企业退出舞台,这也为未来苯胺有序的竞争创造了条件。
MDI近两年更是飞速发展。近年来,中国聚氨酯原料生产特别是异氰酸酯的本地生产开始快速增长,从烟台万华年产16万吨MDI装置在宁波投产开始,这一进程在不断被推进。2006年,由巴斯夫、亨斯迈两家世界级化工企业联手华谊集团、上海氯碱、上海高桥三大国内化工企业共同投资10亿美元在上海化学工业区的兴建一体化异氰酸酯项目投产。接下来拜耳在上海的一体化异氰酸酯基地,到2008年即有35万吨MDI装置将投产。除此之外,巴斯夫曾经宣布仍打算在2010年以后再建一套产能达40万吨的MDI装置,中国成为世界聚氨酯原料生产大国已是板上定钉。下游前景明朗,上游整合待发,2008年该纯苯-苯胺-MDI产业链必将大有作为。
为更好地研究分析纯苯-苯胺-MDI产业链的市场状况和未来发展,从而服务于产业链上企业,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所属的中国化工经济技术发展中心与浙江网盛科技将于11月24日在杭州共同主办“首届纯苯-苯胺-MDI产业链市场峰会”,并以多样方式与广大产业链相关人士进行互动交流,以期对整个产业链乃至石化行业的发展做出有益的探索和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