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网首页 | 搜索 | 产品 | 企业 | 供应 | 求购 | 人才 | 论坛
会员登录  免费注册  新闻订阅  我要投稿
纺织资讯
您的位置:首页 > 信息中心首页 > 正文
【收藏到商务室】

谈近代服饰变迁的国际化历程


http://www.texnet.com.cn  2007-10-29 08:58:41  来源:《北京日报》 收藏

  以衣食住行为主体的生活方式,衣冠服饰在中国处于第一位。这不是简单的文字排列,而是社会制度所造就的文化模式。

  -服饰被提升为国家权力的象征,形成了衣冠之治的传统;衣食住行都受到礼制的限定,表明生活方式的高度意识形态化,这是前现代中国生活方式的重要特色

  西方学者认为服饰是人体的“第二张皮肤”,这是从自然性着眼,对衣服的认识重在保温、舒适和美观。中国突出的是社会性,《管子·君臣》说:“衣服所以表贵贱也。”班固在《白虎通义》中强调,圣人制作衣服是为了:“表德劝善,别尊卑也。”从先秦到东汉对衣服的定义,都重在区分尊卑贵贱,如果说这一点在西方也不例外的话,那么在中国却是礼制的重要内容。历代王朝都有《车服制》、《舆服制》、《会典》等各种法令规章,规定各阶层的穿衣戴帽,从衣服的质料、色彩、款式、花纹和装饰的细部,都有繁琐的规定,以做到“贵贱之别,望而知之。”违令者以僭礼逾制论罪。所谓“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说明我们的祖先自古以来就以衣冠礼仪的美誉“华夏”作为族称,这既有重视仪表的意义,也包括用服装区分尊卑贵贱的规章制度,使森严的等级管制深入到生活领域,形成衣冠之治的传统。

  礼制,是中国特有的文化观念和社会制度。这制度造就一种奇特的社会现象,那就是服装被抬高到无以复加的地步。春秋战国时期,衣裳一度成为国家的代称;说我中国是“我衣裳”;国际会议称为“衣裳之会”;改朝换代,必定改正朔,易服色。这不仅是国家行为,也是民间风俗和话语:士大夫称为“衣冠”;布衣是指没有功名学子;绅士的“绅”源自深衣的衣带;潜心受教是继承老师的“衣钵”;当官的理想是“衣锦荣归”;清官的嘉誉是“两袖清风”;首脑人物统称“领袖”。以衣冠服饰表现民族气节的比比皆是:季路垂死不忘结缨,苏武流亡匈奴19年不改衣冠,明遗民宁可留发不留头,等等。这说明服饰在中国不仅有遮体、保暖、观瞻的功能,还提升为国家权力的象征,文化精英的称号,民族荣辱的标志,世界上有哪个民族服装承载这样的文化重负!衣食住行都受到礼制的限定,表明生活方式的高度意识形态化,这是前现代中国生活方式的重要特色。

  -孙中山把剪发运动引向生活方式的改良,提出用卫生、实用、经济、美观的标准来制作和选择服装,打破衣冠之治的等级之别,由此开启了中国生活方式国际化的历程

  纵观中国近代史,我们可以发现,面向大众的启蒙是从生活方式启动的。中国生活方式从传统走向现代化的变革,始于变法维新,康有为上书《请禁妇女裹足摺》和《请断发易服改元摺》,认为女子裹足,不能劳动;辫发长垂,不利于机器生产;宽衣博带,长裙雅步,不便于万国竞争的时代,非易其衣服不能易人心,行新政。在北洋水师任教的宋恕,认为“变法,必自易西服始。”他们都以“与万国同风”为参照,要求放足、断发、易服,把变衣冠作为学习西方文明的一项重要内容。由此亦可见,生活方式的变革从一开始就具有国际化的视点。

  中华 民国刚建立,孙中山立即把剪发运动引向生活方式的改良,提出服装制作的原则是:“适于卫生,便于动作,宜于经济,壮于观瞻。”用卫生、实用、经济、美观的标准来制作和选择服装,打破衣冠之治的等级之别,淡化意识形态,与现代文明接轨,人人拥有自由着装的权利,这是政治民主深入生活民主的大变革,中国由此开始了生活方式国际化的历程。

  -商品经济是推动生活方式国际化的动力,衣食住行择优选用,是提高生活质量的大趋势,服装得风气之先,跨入生活方式国际化的潮流

  中国的衣冠之治有深厚的历史积累和社会基础,断发易服又是清王朝最忌讳的事,在19世纪末提倡“易西服”,无异是名教罪人。中国最早赴美留学的幼童中途撤回,穿西服是一大罪状。驻英公使郭嵩焘为披一件洋外衣,遭到弹劾。为了减少服饰变革的阻力,康有为提出“西服中源”说,按照儒家的衣冠传统解释西服的形制。他在《请断发易服改元摺》中说:洋装规制严肃,衣长后衽,乃孔子三统之一;冠帽似箕,为汉世大冠之遗;皮鞋为楚灵王之制;短衣为齐桓之服。这身衣装内承先祖之英风,外取俄、日变法之精神,使举国更新气象,发扬尚武之风。从“西学中源”说到“西服中源”说,是华夏中心主义惯有的思维方法,也是维新志士用心良苦的创意。

  西服及其在西方通行的服装文明,在中国得到迅速发展,主要得力于商品经济在全世界的流通,洋布、洋装、洋货汹涌进入中国市场。不论卫道者对“易西服”是如何弹劾和制止,都挡不住正在发生的变化。嘉庆年间的竹枝词已有称赞洋毡、洋纱的记载。机器生产的洋衣料,以价廉物美的优势,受到中国人的普遍欢迎,且因为衣料不涉及服装的形制,很早就引起国人的青睐。据19世纪中叶英国蓝皮书报道,在福州每3人,就有1人穿着英国纺织品,这个论断可能有所夸大,但无可否认的是,西方正是看到这全球最大的市场,用各种手段掀起向中国倾销的狂潮。从通商大埠,至内地城镇,衣土布者十之二三,衣洋衣者十之七八。英国棉线更是普及到广大乡村。大量西洋商品的涌进,导引人们的消费习惯发生变化,细致光泽的洋布成为时尚用料进入千家万户。

  在各种生活用品中,洋装脱颖而出,受到民众的欢迎,这有维新人士的示范,报刊传媒的宣传,更因为轻便、简洁的洋装,与臃肿、拖杳的清代服装相比有明显的优越性。胡祥翰的《上海小志》记述当时的时尚是:“有轮船而沙船淘汰,有洋布而土布淘汰,有洋针而土针淘汰,有皮鞋、线袜而钉鞋、布袜淘汰,有火柴而火石淘汰,有纸烟、雪茄而水烟、旱烟淘汰。”衣食住行择优选用,是提高生活质量的大趋势,服装得风气之先,跨入生活方式国际化的潮流。

  经济全球化加速了生活方式国际化。民主、平等意识融入生活方式,是中国人迈向现代化不可回避的环节。正如马克思所说,商人是世界变革的起点。在倚仗特权掠夺财富的前现代社会,只有金钱可以傲视权力,冲破礼制的限定,给予卑贱者可以享受的机遇,引发社会力量对特权的冲决。商品经济既可满足特权阶层的欲望,也可对特权进行分解,导致僭礼败度和贵贱无等的末世景象。当代商品经济的发展,早已迈过小农经济模式,进入消费经济时代。人人熟视无睹的商品,不仅蕴涵着科学、技能和劳动的结晶,一进入社会又维系着国计民生的正常或不正常的运转。

  生活体现民主,是经济全球化的文化现象,政治民主与生活民主化,两者的相互促进和互补是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必经之路。

  -面对生活方式趋同化,怎样保留民族特点,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时代性课题

  生活方式的国际化,不可避免地带来消费生活的趋同化。电视、冰箱、音响、手机等电子产品已普及到全世界的各个角落。然而,趋同性又是与人性化相背离的消费方式,人是以个体存活于世界,以鲜活的生命进行消费。因此趋同与求异,将成为生活方式民族化与国际化的悖论,长久存在。面对生活方式趋同化,怎样保留民族特点,却是一个时代性课题。清末民初的服装改革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民国前后,洋装风行中国,这有利于突破中外风俗差异所形成的壁垒,也有利于文化的交流和创新。与此同时,愈来愈多的人感到西服的领带卡脖子,手套不方便等等,与中国人生活习惯不相符合。怎样使西服本土化,尊重中国人的穿着习惯,是推进服装改革的关键,这种交流的结果不是洋装吞没中装,而是创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服装。中山装和旗袍的改良和创制,就是生动的例证。中山装和旗袍都是沿用西服的审美价值,结合中国人穿着的习惯,对传统服装加以改造而创制的新服式,是中西结合最成功之作。在国际上已被视为具有中国气派的民族服装,这实际上已经约定俗成为中国的国服。

  在文化发展史中,取之国外,而在中国发扬光大的事例举不胜举,而在中国土生土长的某些传统,不合时宜的,只有请进博物馆。随着生活方式国际化的趋势,要保护民族传统的特色,一是进行保护性的收藏,一是加以创造性的改制,这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之路。(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研究员)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出处“中国纺织网”
编辑:芦苇
贸易行情论坛】 【打印】 【关闭】 【我要收藏
文章关键词: 服饰 
「相关报道」
更多精彩行业动态
进入行业动态>>


免责声明:浙江网盛生意宝股份有限公司对中国纺织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浙江网
盛生意宝股份有限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站内支持:关于我们 - 服务项目 - 法律声明 - 意见反馈 - 企业邮箱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纺织数据库 - 快速产品通道 - 外贸助手
兄弟站点:生意宝 - 国贸通 - 中国化工网 - 全球化工网 - 医药网 - 中国服装网 - 机械专家网 - 中国农业网 - 中国蔬菜网 - 浙江都市网 - 中国红娘网 - 南阳商务网
糖酒招商网 - 中国卫浴网 - 中国粮油网 - Global Buyers & Suppliers - ChinaChemNet

中国纺织网 版权所有 1997-2014 浙ICP证:浙B2-20080131
服务热线:0571-88228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