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盟自贸区助推中国开启外贸新格局
日前,记者从召开的中国——东盟博览会上获悉,到2008年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额将首度突破2000亿美元大关。如果继续以目前20%以上的速度增长,2010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时,东盟将成为中国最主要贸易伙伴之一。
届时,这一拥有20亿人口的全球人数最多的自由贸易区,不但可以担当世界经济增长新引擎的角色,而且有利于我国外贸结构的升级、企业在全球产业链地位的提升,实现区域合作双赢,为我国对外开放开启新格局。
互补经贸往来助推我国外贸结构升级
随着中国与东盟各国贸易关系的快速发展和双向投资的不断扩大,目前,双方已互为对方的第四大贸易伙伴,东盟已成为中国第四大出口市场和第三大进口来源地。2006年,中国与东盟贸易额达到1608.4亿美元,同比增长23.4%;2007年1月至9月双边贸易额达1465.3亿美元,同比增长26%。
“过去几十年里,这一区域内贸易占全球贸易总量的比例提升了13个百分点。”世界银行副行长乔伊·普曼菲认为,这一地区之所以成功,关键在于它进一步开放,同时中国进一步融入区域生产网络,成为贸易一体化进程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近年来,中国与东盟的货物、服务贸易协议相继实施,相互市场开放程度不断提高。自2005年7月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货物贸易协议》实施以来,中国对东盟各国平均税率从9.9%降到目前的5.8%;东盟各国对中国的平均关税也有不同程度降低,给双方企业开展互补性贸易创造了条件。
这一互补关系客观上有利于我国对外贸易结构的升级。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李雨时认为,由于中国与东盟大多数国家间在产业结构上互为比较优势,中国东盟间的贸易往来,不但可为双方创造更多的经济增长点,而且还可促进我国加工贸易的转型,促进国内产业转移和形成合理分工,带动产业结构的升级。
本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上的参展商品体现出了这一特点,东盟参展商品主要集中在日化产品、农产品、食品、家具、珠宝玉器、工艺品、棕榈油及制品、矿产品等行业。而国内参展商品主要集中在东盟市场需求较大的工程机械、食品加工和包装机械、电力设备、汽车零配件、建筑材料等相对先进的行业领域。
更多企业“走进”东盟全球产业链地位不断提高
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对外开放的方式主要是引进来,即引进外资、引进技术、引进先进的管理经验等。但随着进一步的对外开放,“走出去”变得越来越重要。鼓励企业走出去,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和国际合作,拓展海外市场,扩大资源合作成为我国对外开放新格局的重要内容。
“在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的过程中,最近最方便的地区就是东盟,与东盟的合作无疑是重点方向和领域。”中国银行副行长王永利说。
据广西师范大学李闰华介绍,我国企业在东盟国家的投资最初主要集中在劳务输出、项目承包、加工、装配和生产性小项目等方面。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目前我国企业在东盟国家的投资领域已向深度和广度延伸,扩大到农林、机械制造、信息通讯、金融、旅游、环境、能源等领域。目前,我国企业在东盟国家投资的身份已顺利地从原先的承包商向投资商转变,投资形式也从直接投资发展到技术投资、BOT等形式。以往处在全球产业链低端的中国企业,正在通过海外投资,不断提升自身在全球产业链中的位置。
截至2006年底,东盟国家对华投资累计达到419亿美元。中国对东盟投资也出现了快速增长态势,2006年中国对东盟投资同比增长达到80%,高出近年来中国海外投资平均增速近20%。
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实现睦邻富邻对外开放新成果
我国经济保持了近30年的高速增长,改革开放以来年均增长超过9%,是全世界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第四大经济体,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日益重要,国际影响日趋扩大。
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制约和影响我国经济的各种矛盾也日益突出:能源资源日趋紧张,区域经济失衡加剧等等。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对外开放从单纯经济导向为主正在向服务国家整体外向战略转变,包括能源、资源战略,睦邻、安邻、富邻战略,创造和谐国际环境和国际关系战略等等。
专家认为,中国与东盟自贸区的建立,对实现睦邻、安邻、富邻的战略,创造和谐周边关系,保障能源、资源供应和稳定两岸关系都具有重要意义。
“尽管目前最终产品的出口更多来自中国,但东亚其他国家也向中国出口中间品获益。”世行副行长乔伊·普曼菲说。“东盟与中国良好的经贸关系,可以让我们公司的产品更好地打入中国市场。”经营果蔬干类食品的越南客商陈炯基说。
广西社科院专家古小松介绍说,目前我国农业技术输出东盟国家给当地带来的综合效益已经超过300亿元,如果考虑到由此带来的劳动力就业等连锁效应,实际效益远远超出这一数字。此外,每年到东盟旅游的中国游客达300万人次,这也带动了当地旅游业、餐饮业、服务业的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