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难以承受之重?
不知不觉间,人民币升值的影响已经渗入到中国人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房价飙升到股市火爆,从层出不穷的投资衍生品到流动性泛滥,无不与此紧密相关。
在人民币升值过程中,受影响最为显著的当属中国数以千万计的贸易企业。无可否认,中国曾经的出口导向、外资驱动发展战略曾让这个群体受到全世界投资人的瞩目。价格低廉也一直是中国商品打开海外市场的敲门砖。然而当“中国制造”带来巨量的外汇储备以及居高不下的贸易顺差时,形势便发生了变化。西方诸国以人民币被严重低估为由向中国施加升值的压力,核心技术,海外销售渠道、价值资源的缺失逼迫中国的增长模式和发展战略必须有所改变。在专家眼中,选择人民币升值,恰恰被视为这种转变的催化剂。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余永定对此表示,对于汇率问题,中国公众需要改变观念,从积极的角度看待人民币升值问题。事实上,人民币升值已经成为无法回避的事实。对于企业来说,重要的事情是“丢掉幻想,准备战斗”。
然而,对于遍布中国各处数量甚广的很多企业来说,人民币的升值在短期内带来的沉重压力无法避免。目前,当汇改启动已有两年,当人民币已经在“7”的轨道上不断加速升值时,我们不禁要问,“中国制造”,真的准备好了吗?
逐步顺应新的环境,寻找新的生存空间,已经成为了越来越多的企业所必须作出的抉择。
鲍尔森:升值没有不利影响
今年7月底,美国财政部长鲍尔森开始上任一年来第四次访问中国。自鲍尔森上任伊始,分析人便指出这位61岁的美国财长代表着美国政府对人民币汇率问题的高度重视。而事实则显示,鲍尔森上任后的四次访华之旅,无不和人民币汇率改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从2006年9月开始,鲍尔森的每一次访华都会引发人民币兑美元创出新高。在前后短短的一年多时间里,人民币中间价先后冲破7.92元、7.82元、7.74元、7.56元的重要关口,累计升值幅度已超过7%。鲍尔森的每一次到来,都会引起对人民币汇率改革问题的关注。
对于人民币如此幅度的升值,鲍尔森表示:“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的一支非常重要的经济力量,而且中国的商品贸易和服务贸易已经融入到世界经济之中。但是人民币还并非为市场所驱动的,要实现这一点还是需要一些时间的,从短期来讲,如果人民币能进一步升值则会更好,如今没有任何证据证明人民币的升值给中国的经济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鲍尔森得此结论也许有他的道理,根据今年7月,中国海关总署公布的上半年外贸统计数字显示。今年6月份中国贸易顺差达到269.1亿美元,高于去年10月238亿美元的月度贸易顺差,再创历史新高。而前6个月中国贸易顺差累计达到1125亿美元,预计全年贸易顺差将达到2000亿美元左右,比上年同比增长13%左右。
一直以来,催促人民币升值的声音不绝于耳。其主要原因主要是认为人民币低估导致了中国贸易顺差的迅速扩大。而从去年至今,人民币对美元累计升值已经达7%左右,与此相对的中国外贸顺差并没有因此减少,反而越来越多,人们开始争论。在这个数字背后,成百上千万的中国企业的真实生态又如何呢?
对于这之中的原因,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处长王远鸿对记者表示,人民币升值的影响,不同企业所受的影响是不对称的。“很多行业中的龙头企业由于自身产业升级完成得比较好、生产效率比较高,这样在国际议价中掌握了很好的话语权,因此出口压力比较低。而对于那些议价能力差,产品附加值低的企业情况就不同了。这样就会出现产业面临重新整合的压力,就会有‘大吃小’的情况出现”。
“中国制造”难以承受之重?
调查显示,像浙江、江苏这样的出口大省,基本上所有的出口企业,都承受着人民币升值所带来的压力。
首当其冲的压力便来自生产成本,对于中国绝大部分的贸易出口企业来说,平均利润都不高(平均利润点10%左右)。而如果人民币出现较大幅度的升值,这些企业将受到极大的冲击,冲击不仅仅只反应在财务报表上,对企业的商誉、合同执行能力以及长期建立的供销关系等都可能产生巨大影响。与此同时,对于一般贸易企业,人民币升值的影响会更大一些。由于一般贸易企业无论从原材料的采购还是到产品出口都通通包揽,在人民币升值的情况下,原料成本也在无形中水涨船高。
以比较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纺织行业为例,研究数据表明,人民币每升值1%,纺织行业销售利润率将会下降2%-6%。照此推算,如果人民币升值5%-10%,行业利润率下降10%-60%。而像出口依存度较高的服装行业因此的受损会更大。而出口的减缓,势必对纺织业的就业吸纳能力造成影响。
同样的压力在数字上也可以窥出端倪。中国海关总署的一项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今年9月中国贸易顺差仍保持在239亿美元的高位,进口同比增幅由8月的20.1%显著放缓至16.1%;而出口同比增幅为22.8%,和8月的22.7%基本持平。数据显示,近几个月来贸易顺差虽然仍在上涨,但增长率已呈现放缓的趋势,第三季度贸易顺差同比增幅为50.4%,低于第二季度的75.4%,而根据商务部的资料显示,今年一季度贸易顺差增幅达到99.4%。
对于中国制造所处的现状,王远鸿对记者称:“过去主要是生产低附加值的产品,出口成百上千双袜子都换不回一辆汽车,一直以来,随着产业升级的不断完善,这种情况也发生了改变。”王远鸿表示,一段时间以来,中国也出现了很多优秀的企业,生产的产品也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虽然对于像航空之类的高端产品我们涉足的还很少,但是精密机械、大型车床、汽车这样生产标准高的产品,中国企业在生产、出口上也已占有了一席之地,这样就提高了单位附加值,这也有利于提高‘中国制造’的国际竞争力。”
而对于顺差增幅的减缓,王远鸿表示这不光有人民币升值的影响,同时也有国家政策的影响。“中国的出口导向和增长模式都在发生着改变,这就使得不同的行业面临着不同的结构调整。核心价值高的产品,会享受税收制度上的鼓励。与此相对,对于附加值低,以及‘两高一资’范畴类的企业,会通过‘关停并转’逐步被淘汰掉”。
“就像新陈代谢一样,人民币升值的过程,也是产业自身调节调整的过程,通过经济手段,真正的体现核心价值,真正的实现利益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