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魏桥:创新跃上行业制高点
2000年7月,威海魏桥科技工业园开工建设。10个月后,生产能力达6万纱锭的一期工程就全面投产,当年实现销售收入1.2亿元。2003年,正式投产后的二期工程,生产能力达40万纱锭。2005年,威海魏桥第二工业园破土动工,预计2010年全部投产达产。
7年间,魏桥在威海的投资额已超过24亿元;7年间,威海魏桥的产品质量远远高于全国同行业平均水平;7年间,威海魏桥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越来越强。
威海魏桥的又好又快发展离不开创新。这是威海魏桥的特色成长之路,也是威海魏桥的制胜法宝。
创新发展方式 促进结构优化
10月12日,威海魏桥的纺织车间,机车隆隆,一派繁忙景象。映入眼帘的是目前国际最先进的清梳联、精梳机、自动络筒机等设备。自去年以来,公司共投入3000多万元,对原有生产线进行技术改造,所有分厂的人工络筒机全部换成自动络筒机,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用工。
传统纺织业自动化程度低、用人多,而且效率低下。今年以来,面对原材料价格上扬、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下调等不利因素,威海魏桥不断整合装备、技术、人才等各种生产要素,加快技术创新步伐,大力开发高技术含量、高档次、高附加值、高创汇产品,创造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优化产业结构,持续增强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为了提升装备水平、优化产业结构,威海魏桥及时调整整体投资计划,果断取消第二工业园原有的设备配备计划,所有生产线全部使用从德国、日本引进的世界最先进的纺织设备,万锭用工可由原来的110人降至40人左右。
两个多月前,在威海魏桥举行的技术革新表彰大会上,四纺车间曲永慧等6人QC攻关小组荣获一等奖,该小组经过攻关,将百根万米断头由5.04根降到了1.47根,大大提高了成纱能力。此外,一批QC攻关小组分获二、三等奖和优秀奖。
在威海魏桥,像这样的QC攻关小组遍布每个车间。威海魏桥通过鼓励开展“小改小革”、“QC攻关”、评选“技术能手”等活动,努力提升设备效能。今年以来,通过各项技术改造,直接减耗增效200多万元。与此同时,公司相继开发并生产了140S、160S、180S高支特细纱和各种新型纤维,为进一步巩固和占领国内外两个市场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创新管理模式 提升整体质量
多年前从山东省纺织工业厅退休的王薇,被魏桥总部聘为总工程师。2003年,她被派到威海魏桥,其中一项重要工作是负责人才的培训。而她为员工讲的第一堂课是如何以优异的表现保证工作的高质量。
按照总部的有关方针政策,威海魏桥创造性地提出了“全员质量管理”战略,实行“管理干部、技术人员、普通工人”三结合,层层落实责任,真正做到“一票否决,两个不准,三不放过”,即非一等品一概不提取工资;上道工序的疵品不准进入下道工序,质检不合格产品不准入库出厂;质量事故查不清原因不放过,没有改进和提高的措施不放过,责任人没有处理结果不放过。
作为生产建设的最前沿,班组建设成为威海魏桥质量管理的重点。黄俊侠是威工四纺细纱生产小组长,该组一共有5名成员,人人肩上有“职务”——质检员、安全员、宣传员、生活员、操作员。“事事有人管,一心为工作。大家憋足了劲儿,比产量、比质量、比安全、比低耗等等,都希望红旗插在自己班组。”黄俊侠这样形容班组风气。
风正劲足,威海魏桥的销售业绩也同步翻番,各项经济指标年均增幅均在20%以上。今年前9个月已实交税金近7000万元。公司生产的精梳纯棉纱和高支高密纯棉布两大类产品均已荣获“中国名牌”荣誉称号,出口合格率达100%,并全部通过ISO9001:2000质量体系认证,“三无一精”即无卷纺纱、无接头纱、无梭布、精梳纱的比例远远高于全国同行业平均水平。
创新人才机制 增强发展后劲
10月上旬,威海魏桥第一支公司纺部的16名见习轮班工长,经过培训后正式上岗。之前,原本只是车间普通工人的他们,通过了严格的笔试、面试,层层“过关斩将”,才从97名报名者中脱颖而出的。
“不问学历、不问出处,但看实际工作能力”,这是威海魏桥的用人原则。
织造车间主任的成若刚说,从最基层的干部到中层干部,再到副总经理,几乎都是从基层干起,历经竞争上岗、管理培训等程序,才最终实现晋升的。自己获得今天的职务,完全是勤奋努力的结果。
“企业人才标准是德、才、能、拼、绩。德,即品德和操守;才,即知识和智慧;能,即经验和效率;拼,即勤勉和努力;绩,即业绩和效果。”魏桥把这样的用人机制写进了《企业员工手册》中,积极为员工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
人才,强力助推企业做大做强
2002年,薛秀云从济南一家纺织公司“跳槽”到了魏桥,并于2004年来到了威海魏桥,成为公司生产技术处棉检科的科长。“在这里,我找到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所学的棉纺专业也发挥了作用。”薛秀云这样告诉记者。
“拼搏进取,求实创新,快速高效,勇争一流”,践行着这样的企业精神,在威海魏桥工业园内,1万多名辛勤工作的工人们,他们是创新的主体,推动着企业持续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