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三季:对经济运行过热趋向仍须保持警惕
不久前,国家统计局公布了我国今年前三季度的经济运行数据。结合这些数据,对于我国当前的经济形势,我们终于可以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了。
9月份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升了6.2%,比8月份的同比升幅下降了0.3个百分点。1-9月,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5.7%,比上年同期回落了1.6个百分点。有人据此认为,当前我国经济运行由偏快转向过热的势头已经得到了一定的扼制,经济运行正在趋于平稳。从当前的经济形势来看,这一判断大体上是不错的。但是,认真分析当前的经济走势,我们在看到上述情况的同时,还必须认识到,经济运行由偏快转向过热的基础并没有完全消除,防止经济运行由偏快转向过热,仍然是宏观调控的一项重要任务,仍然是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一个重要任务。
今年以来,针对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中央及时采取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其力度之大、幅度之密,是前所未有的。这些宏观调控措施,择其要者,在货币政策方面,是连续不断地提高存贷款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在产业政策方面,是提高一些“两高”产业的准入门槛,清理产能过剩行业和“两高”产业;在土地政策方面,是严把土地闸门;在财政政策方面,是加大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财政支出向支持就业和改善民生方面倾斜,等等。这些力度大、幅度密、相互之间协调配套的宏观调控措施,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我们也要客观地看到,当前的经济运行态势,是在宏观调控这一“外力”的作用下,才呈现出了这种较为平稳的态势,一旦宏观调控措施的力度有所减弱,或者宏观调控措施的效应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有所降低,或者宏观调控措施失去了“着力点”,比如说对“两高”产业的清理告一段落等,经济运行会不会再次步入趋于过热的轨道,需要我们始终保持警觉。
从经济运行自身的情况来看,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也更加清楚地看到,解决这些深层次的问题,要比以前所预想的困难得多。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我国的经济运行时时伴随着过热的冲动。从经济增长的动力来看,国家统计局初步测算的结果是,今年前三季度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37.0%,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41.6%,外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1.4%。这说明,经济的增长还主要是靠投资来拉动,立足国内需求,靠扩大内需来促进经济增长的目标离现实还有相当大的距离。从产业结构来看,今年前三季度,我国一、二、三产业之比为0.11∶0.503∶0.388,第二产业仍然是在我国经济总量中占有绝对的大头;从投资结构来分析,今年前三季度,一、二、三产业的投资额之比为0.012∶0.441∶0.547,对于第二产业的投资,仍然在整个社会投资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当然,这种简单的产业划分,未必能够确切地反映我国的经济结构,但已经足以说明我国经济结构中存在的偏重于加工行业、服务行业发育不够、农业基础薄弱之类的问题了。这些经济结构方面的问题,又与经济运行中价格结构的不合理密切相关。中国存在着大量的高耗能企业,一般企业的能源利用效率也远低于世界发达国家的水平,这显然与我国的能源价格不合理有着直接的关系;中国的企业大多在环境保护方面投入不足,这与中国的环境污染成本较低,也是有着直接的关系的。而价格体系的不合理,又与我们以前的发展模式、与某些方面体制改革不彻底有关。我们早就提出了要进行价格体制改革,但显然,这一改革关系全局,难以一步到位。今年以来,我们又遇到了农产品价格快速上涨的问题,这更增加了价格体系改革的难度。而价格体系不改革,引导经济结构调整的利益引导机制就难以建立,不建立起这一利益引导机制,经济结构调整当然会举步维艰,经济运行趋于过热的冲动就难以从根本上得到扼制。因此,我们在看到宏观调控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对于经济运行中的深层次问题,一刻也不能掉以轻心。
在宏观调控措施的有力作用之下,当前我国经济运行的态势趋好,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这一形势下,我们要做的是,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以抑制经济运行由偏快转向过热;同时,要抓住一切有利的时机,着手解决那些阻碍经济未来健康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只有这样,经济运行才会逐渐步入良性发展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