纤维素醚行业急觅新的发展突破口
在原料棉短绒短缺、出口退税率下调等因素的影响下,纤维素醚行业利润空间正不断缩水。这是10月25日~10月27日在山东肥城召开的2007年全国纤维素醚行业年会上传出的信息。全国纤维素醚行业协会秘书长丁长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虽然通过多年的努力,行业的技术经济指标、生产自动化程度、劳动生产率和产品质量都有大幅提高,但是在行业发展中仍存在许多亟待突破的问题,提升行业整体技术水平,大力发展高端产品是行业今后发展的关键。
装备工艺水平有限
据介绍,纤维素醚分为离子型纤维素醚和非离子型纤维素醚。其中离子型纤维素醚以CMC(羧甲基纤维素钠)为代表,有着较长的发展历史;在市场需求的不断刺激下,非离子型纤维素醚产品近几年异军突起,表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
丁长银指出,纤维素醚产品的质量主要由纯度决定。在国际上,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都明确要求CMC产品的纯度要在99.5%以上。目前我国CMC产量已经占到世界产量的1/3,但是产品质量低,出口大多是低端产品,附加值不高。CMC每年的出口量远大于进口量,但总货值却相当。
国内纯化工艺的机械装备水平低,严重制约着行业的发展。产品的主要杂质是氯化钠,以前我国普遍采用三足离心机,纯化过程为间歇操作,劳动强度大,能耗物耗高,产品质量也难以提高。全国纤维素醚行业协会从2003年开始组织攻关,现在已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有些企业产品的纯度也可达99.5%以上。
另外,整个生产线的自动化程度与国外存在差距。虽然国内西安惠安精细化工有限公司等企业已经实现了全自动化生产,但目前国内人均劳动生产率只有国外先进水平的1/3。对此,丁长银建议可以考虑国外设备与国内设备相结合的方式,在关键环节配套进口设备,以提高生产线的自动化程度。
与离子型产品相比,非离子型纤维素醚对技术水平的要求更高,亟待突破生产工艺、新品开发、应用拓展等方面的技术壁垒。
环境资源问题显现
今年是我国节能减排的攻坚年,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因此,正确对待环境资源问题对行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一方面,“三废”处理问题期待新技术。据了解,行业排放的污水主要是溶剂蒸馏下脚水,含盐量高,COD也较高,现在业内人士正努力寻求好的解决方案,比较倾向于使用生物化学的方法。协会委托北京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等高校对行业的“三废”处理进行攻关,其中华南理工大学的CMC废水资源化技术已经进入中试阶段。
另一方面,原料供应日趋紧张。在我国,生产纤维素醚的原料主要为棉短绒,棉短绒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是农业废料,用其生产纤维素醚是变废为宝的产业。然而,随着黏胶纤维等其他行业的飞速发展,原料棉短绒早已成为“宝中之宝”。虽然原料属可再生资源,但受土地种植面积、灾害性气候、相关行业竞争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供不应求已成定局。协会鼓励企业从俄罗斯、巴西、加拿大等国外进口木浆,部分代替棉短绒,以缓解原料日益短缺的危机。
无序竞争存在隐患
无序竞争的现象在纤维素醚行业同样存在。与其他化工项目相比,纤维素醚投资小,建设周期短,应用广泛,当前市场形势喜人,因行业无序扩能现象比较严重,行业利润不断降低。丁长银指出,虽然目前CMC开工率尚可,但随着新增产能的不断释放,市场竞争将日趋白热化,他呼吁企业要理智扩能,多上技术含量高的项目。
近年来,由于国内产能过剩,CMC出口量一直保持高速增长,但今年出口退税率下调,人民币升值都使得产品出口利润不断下降。因此,加强技术改造,提高产品质量,出口高端产品,同国外垄断企业竞争乃是行业的当务之急。我国纤维素醚行业目前还不成熟,今后发展还要注重行业整体水平的提升,整体工艺水平要朝着高质量、低消耗、安全、高效的方向发展。与国外相比,虽然企业规模不算小,但缺少能对行业发展、市场变化起决定性作用的龙头企业,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行业在技术升级方面的资金投入。
丁秘书长还特别指出,随着节能减排理念深入人心,企业的社会责任也开始成为老总们热议的话题,以人为本,推行清洁生产,将对整个纤维素醚行业朝着健康方向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