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服何时才能让学生爱穿?
“这校服就像是袍子”“洗了两水就看不到原来的颜色”“冬夏就一种样式,让我们怎么穿”--这是不少家长和中小学生对校服的抱怨。校服作为一种制式服装,长期以来因缺乏有力的行业监管,成为孩子不爱穿、家长常抱怨的服装。
没有“规矩”出问题
2005年1月,中小学生的校服问题引起了青海省政协委员的高度关注,一份《关于加强管理中小学校服制作的建议》的提案在青海省政协九届三次会议上备受关注。
青海省政协委员刘海玲在提案里介绍,目前国家教育部门没有制作校服的行业标准。各校的校服在面料、款式、颜色、型号上杂乱无章,大部分校服还选用尼龙、锦纶、绦盖棉等面料,而现在人们做服装已经基本上不用这些面料了。在制作过程中有的还用工业油漆印制校服图案,甚至有的衣服原料和配料都有甲醛超标的问题,严重威胁着少年儿童的身体健康。夏天校服不吸汗,冬天不保暖。有些学校严格要求学生周一至周五穿校服到校,而这些面料易脏又不好洗,往往造成学生衣冠不整,精神状态不振。
根据政协委员的提案和实际调查,青海省纤维检验局立即着手为中小学生校服立起了“规矩”。2005年10月1日,一份在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基础上诞生的《青海省学生服地方标准》出台并颁布实施。
青海省纤维检验局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出台的《青海省学生服地方标准》,对中小学生校服从型号、里料、辅料、缝纫线均作了明确规定,对校服的功能和等级划分、内在和外观质量提出了明确要求,特别是对校服的用料安全和成分立了“规矩”,规定夏季校服面料成分应含有不少于50%的棉纤维,直接接触皮肤的机织、针织面料每千克甲醛含量不得高于75毫克……
没有规矩出问题,有了规矩,问题似乎应该解决了,可事情并不是这样简单……
有了“规矩”遭冷遇
今年5月23日,为规范中小学生校服制作,青海省纤维检验局技术人员对青海省西宁市部分教育部门负责人、中小学老师和服装生产企业主就国家有关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和《青海省学生服地方标准》开展培训,然而只有稀稀拉拉的20多人前来参加,个别人还在培训中旁若无人地打手机。似乎中小学生的校服是个小事,犯不着兴师动众地搞培训。
记者了解到,之所以出现“剃头挑子一头热”的情况,与《青海省学生服地方标准》中部分内容不具备强制性有关。在这一标准中,除了纤维含量、甲醛含量、PH值、异味、染色牢度等学生校服的材质安全标准是强制性的,关于衣服表面起球、裤裆等主要部位接缝强力,以及水洗尺寸变化率(俗称“缩水”)都是推荐标准,这意味着生产服装的企业、采购的学校都可以不参照执行。
在学生校服“规矩”遭冷遇的背后,还隐藏着更重要的原因。
一位曾在服装加工企业工作过的学生家长告诉记者,一套校服用料2米左右,成本是13.6元,加上其他费用,出厂价20元左右,但学校卖给学生时,少则40元至50元,多则70元至80元。当他为孩子买校服交出比成本高出数倍的钱时,心中很不是滋味,他们夫妻靠打工生活,日子过得紧巴巴的,百八十块钱对他们来说不是个小数字,而且往往花了这么多钱,买回来的校服孩子也不喜欢,穿起来也显得很不“精神”。
一位教育界人士说,现在中小学制作和购买校服没有统一的管理体制,学生和家长的知情权和表决权得不到尊重,这是校服有了“规矩”却遭冷遇的主要原因。
制作校服岂能是学校和企业的自主行为?
据记者了解,西宁市现有中小学校930多所,中小学生近30万人,除了个别地方有中小学生校服采购管理机构外,大多是学校和企业双方的自主行为。
有服装生产企业负责人对记者表示,如果大家都能按照“规矩”办事,有实力、讲信誉的企业不怕没钱赚,毕竟中小学生校服是个需求量庞大的市场。
青海省纤维检验局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如果价钱适宜,能够严格执行技术标准,中小学生校服功能性可以得到更好的体现,可以有明显的夏、冬、春秋区分,而且安全性能、外观型号都有保证,在这个基础上,辅之以美观大方的款式设计,“皆大欢喜”的校服是不难做到的。
正如建筑工程招投标一样,中小学生校服制作、采购不能游离于学生、家长和监管部门的视线之外,校服不仅是穿在学生身上的衣服,更代表着学校的形象,关系着学生的健康和精神面貌。
无疑,穿校服上课,为规范学生行为,防止学生的攀比心理,增强集体主义观念和开展集体活动是很有益处的,但校服何时才能让学生爱穿、家长欢迎,仍有许多工作要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