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汇率机制遭内外夹攻
在中国放弃人民币钉住美元汇率机制、启动其称之为更灵活的新汇率制度一年后,中国商务部长薄熙来仍在为人民币走强对出口商的不利影响而烦恼。
薄熙来在2006年年中抱怨,人民币升值使中国出口企业“利润明显降低”,特别是许多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企业,利润本来就很低,如纺织业平均利润率仅“3%”。中国商务部主管中国的贸易政策。
自2005年7月放弃钉住汇率制,至今已有近两年半的时间,事实证明,薄熙来和反对人民币升值的中国各类游说人士都错了。
华盛顿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Peters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的尼古拉斯•拉迪(Nicholas Lardy)表示:“中国2007年的净出口将是2004年的4倍。显然,出口非常强劲,比提出倡议者所理解或乐于承认的还要强。”
德意志银行(Deutsche Bank)一份报告称,即便是在中国的纺织行业——一个被视为人民币走强对其威胁最大的出口行业,2006年的利润率也较前一年有所上升。
自2005年年中以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仅上涨了11%,这激怒了华盛顿的一些政界人士,他们坚称,人民币升值缓慢是中国政府操纵汇率的结果。
近几个月来,欧洲一些人士也加入了华盛顿批评中国政府的行列。他们疑惑地看到,即便欧元兑人民币走强,欧洲对中国的双边贸易逆差却在增大。
尽管人民币升值步伐加快几乎不会对中国或是亚洲与美欧的贸易差额产生短期影响,但汇率问题已成为中国政府全球经济参与程度的象征。
在中国国内,许多对汇率制度持批评态度的人士不是那么关心贸易问题,他们更关注的是中央政府严格管制造成的经济扭曲。
为保持汇率稳定,中国政府几乎买下了每月流入的所有巨额外汇,然后通过发行银行票据,“冲销”货币体系中额外的本地资金。
由于中美之间的利差,这对中国政府曾经是一项有利可图之举。但如今这一利差正在危险地收窄,导致中国央行(PBoC)持有的外汇资产面临巨额账面亏损。9月份,中国央行持有的外汇资产为1.433万亿美元。
渣打银行(Standard Chartered)驻上海的王志浩(Stephen Green)表示:“利差收窄是个问题,如果(或者可能当)中国的利率不得不超过美国时,这个问题将非常令人担忧。”
对调高利率会鼓励投机性资金流入的恐惧,长期以来限制了中国央行对货币政策的运用,以至于没有多少活动空间。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China Banking Regulatory Commission)深圳银监局局长于学军最近在一次对监管者而言异常坦率的讲话中表示,汇率机制使得中国央行颇为“被动”。
他表示:“汇率生成机制不能适应当前国际国内的环境,而且正日益成为中国进一步扩大开放和现代化进程中的障碍。”
于学军呼吁开放资本账户,允许由市场确定人民币价值。对于通常将此作为长期选择加以讨论的中国决策者而言,这是个激进的选择。
对中国加息(以抗击最近几个月通货膨胀率大幅上升的影响)和人民币升值速度略有加快的预期,似乎已再度促使资金流入。在截至9月底的3个月中,外汇流入增加了1800亿美元。
在流入的这些外汇中,只有大约730亿美元来自贸易顺差,300亿美元来自外商直接投资和中国投资海外的储备资产的利息支付。中国一位资深经济评论员表示:“如果外国资本预计人民币将加速升值,同时有过多的‘热钱‘流入中国市场,那么这将是个大问题。”
过去一年中,中国政府在解释严格控制人民币汇率的原因方面,没有遇到太多麻烦,只是像重复戒律那样承诺,将逐渐实行更灵活汇率政策。
华盛顿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的尼古拉斯•拉迪认为,这种延迟是“体制高层经济决策非常不力”的产物。
他表示:“至于是否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他们并不自信;而且不同的利益集团在给他们相互矛盾的建议。”
“当(这种事情发生)时,他们往往什么也不做,或是做得很少。胡锦涛和温家宝在这方面并不果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