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引导带来价值创新
创意之理论空间
作为此次“时尚创意空间”活动重头戏之一的中国纺织创新年会于10月30日~31日在沪举行。它是中国纺织服装行业最具影响力的年度会议,也是探讨中国纺织产业可持续发展策略的专业性行业会议,由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主办。本次年会以“创新”为核心理念,关注全球纺织经济发展趋势,重点研究和探讨了市场导向革新举措,以促进创新型发展模式的合理应用,积极推动行业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钰洲在会上作重要发言。
中国纺织创新年会 引领产业健康新方向
10月30日,由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主办的“中国纺织创新年会”在上海隆重举行,这是一次以传达创新理念为主旨,紧扣资源、环保、健康主题的大会。它为行业人士提供了一个深入探讨如何通过创新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公共平台,引领产业走向更加健康的发展方向。
“中国纺织创新年会”由“全国纺织产品开发工作会议”转型而来,举办至今已经9年,得到了广大纺织服装企业的高度认可,已经成为中国纺织行业最具影响力的行业会议之一。随着中国纺织产业的不断升级,中国纺织产品开发工作的不断深化,中国纺织行业在产品创新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更好体现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对行业发展的指导作用,发挥这一行业会议对行业产品创新的推动作用,使其更有针对性地为中国纺织品的创新发展注入动力,从2007年起,“全国纺织产品开发工作会议”正式更名为“中国纺织创新年会”。
2007年度的“中国纺织创新年会”以“资源———产业链集成创新、环保———产业可持续发展、健康———产业与生活方式”为主题,以推动纺织企业创新为基点,根据行业前沿动态制定相关议题。大会通过“主题大会”和“创新论坛”等多种形式邀请相关政府部门和行业机构、纺织企业、管理机构以及知名公司的专家从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体制创新、意识创新、产业链集成创新等不同角度共同分析并探讨中国纺织行业现状与发展方向,激发产业创新活力,共同探寻发展途径。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钰洲在本届年会主题大会上围绕“集成创新促进可持续发展营造健康生活方式”的主题对中国纺织企业如何走好创新之路进行了深入阐述。大会同时颁发“中国纺织产品开发贡献奖”以鼓励和嘉奖2007年度为中国纺织产业创新做出重大贡献的企业和机构,并表彰了“中国流行面料创新设计大赛”获奖企业。
创新是时代发展的主题,是产业进步的灵魂,更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主旋律。普及创新理念,提升创新能力,是中国纺织产业保持活力,持续、健康、稳定、快速发展的重要源泉。此次主题大会和创新论坛,从宏观到微观,实现了开拓创新思路、了解创新需求、研讨创新技术、实现创新价值的目标。
出席年会的领导和嘉宾有: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钰洲,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王天凯,原纺织工业部副部长王曾敬,中国棉花协会副会长林乃基,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张延恺,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孙瑞哲,以及来自我国各省市区纺织行业协会、纺织行业试点地区的领导和代表等。
创意引导之高层声音
在创新年会上,杜钰洲会长作了重要讲话,回顾年度纺织产业竞争势态与变化趋势,剖析中国纺织行业发展现状,深度阐述如何利用完整的产业链优势,整合资源,通过集成创新和价值创新转变增长方式,提高科技贡献率和品牌贡献率,营造更好的环境与生活。
集成创新促进可持续发展 营造健康生活方式
●创新体现●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一直以来都把创新作为核心工作来抓。在创新上主要有两方面的工作:一是科技创新;一是品牌、产品创新。科技创新和产品创新虽有不同分工但却是融为一体、密不可分的。科技创新注重原创技术的研发,发展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创新主要指应用技术上的创新,此外,产品创新不仅仅是物质产品意义上的创新,还包括文化创意。这两个层面的创新都要发挥人力资源的创造性,也要发挥产业集成创新的作用。
科技创新,即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生产,提高科技进步对行业增长的贡献率。围绕科技创新,行业确定的38项重点攻关目标目前进展形势良好。现在协会正在总结两年来38项攻关目标的落实情况,有些已经实现了产业化。现在我们要围绕科技进步,加大创新体系的组织,加大应用基础的研究,鼓励前沿技术,下大力气加大公共技术的服务,特别是在我们试点的135个产业集群中,加大公共技术的服务。最近,我们还把科普作为行业科技进步的一个重大措施,充分发挥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的优势。
关于品牌创新,虽然我们的品牌在国内市场上如雨后春笋般发育成长,也有一批品牌在国内市场享有很好的声誉,其中平均利润率超过10%的企业大部分是品牌企业。但总体来看,我们的品牌是很弱的,我们是生产大国,可以生产任何品种、任何质量的纺织服装产品,但品牌标志着创新能力,在品牌方面目前我们还是弱国,不是强国。也就是说,我们比较优势是强了,而我们的创新优势是弱的。这是我们创新工作所要解决的重点,因为科技进步也要围绕着品牌价值的创新,围绕着市场价值的推动。因此我们要提高品牌的竞争力,通过培育自主品牌来增强企业的品牌资产,把品牌作为我们的一个重要资源。而按照“十一五”行业科技发展纲要,技术进步将成为品牌发展的重要基础。
围绕创新,我们有四项重点工作。第一是质量,参与国际竞争,与国际品牌对抗,品质还是我们第一个要保证的,特别是科技进步的目标———要达到高品质,树立稳定可靠的形象。对于质量指标、体系,国际认证、国内认证系统的完善工作我们都要加大力度,特别是对广大中小企业的质量服务,我们要扩大培训范围。第二是知识产权保护,这是我们创新必不可少的条件。无论是科技创新还是文化创意,它们价值的形成最终都要以知识产权保护为条件。第三是社会责任,这是我们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做到的,也是加快我们产业升级的鞭策因素,包括财税、环境、工资、劳动保护、劳动条件、一次分配等等。第四是自律,保持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贸易秩序,保证公平竞争的环境,防止非公平竞争。最近人大会议也通过了一些法律,包括《反垄断法》,我们对世贸组织的规则要负起责任,当然同时也要履行我们的义务。
●数字解读●
纺织服装行业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力系数:在2002年国民经济投入产出表中,纺织服装行业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力系数是1.223,平均值是1,这个投入产出表是每5年做一次。2002年是现在我们能得到的最后的统计投入产出表,这个影响力系数比1997年提高了2.3个百分点。这说明纺织工业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还在增强。在国民经济所包含的41个大类中,纺织工业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排行第6位。
纺织工业出口额:2002年至2006年,也就是“十六大”召开后这4年,全国纺织工业出口额从630亿美元上升到1470亿美元,增长了133.4%,年均增长23.6%。今年1到8月更是同比增长了19.5%。中国纺织工业出口额已经占到世界的1/4,而纺织工业出口额占全国出口总额的15%,贸易顺差占全国贸易顺差的2/3。
中国纺织工业引起了世界同行的高度重视。但与此相对应的是我们纺织工业在全球纺织产业链结构中处于加工的地位,自主创新能力弱,研发程度低,落后的技术装备仍然占较大比重,品牌创新含量低,仍以贴牌加工为主,国内的高端市场基本由国际品牌覆盖,企业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粗放,主要靠规模生产和低工资就业。要改变这种粗放型管理方式,就必须抓住当前的有利时机,提高融入全球化体系的水平,更多吸收新科技革命的成果,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从业人数:2002~2006这4年,纺织工业规模以上企业从业人数从788万增长到1030万,到现在全行业规模以上企业从业人数已经达到2000万了。同比增长了30.59%,年均增长6.9%。可见,纺织工业的发展对落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一系列新的目标都有重大的作用,承担了重大的使命。
GDP:今年1到8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5.7%,其中衣着类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了25.7%。我们从2001年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以后,衣着类产品消费的增长速度就明显加快了,鉴于目前内需的拉动作用还在不断增强,到2020年人均GDP将比2000年翻两番,共同富裕的方针会更加明显地显现出来,人民群众更好的生活环境将加大他们对衣着产品的期待:数量的增长和品质的提升,也就是说,未来人民衣着消费的结构将发生改变。
行业现在的高增长主要是结构性的问题,比如中国东部6省3市人口占全国的34%,2006年人均GDP达到了3547美金(按当年的汇率),人均衣着消费支出比全国其他地区高出9.59个百分点。而我们的城市人均衣着支出比乡村的衣着支出高出了4.4倍。在保持城市发展、东部继续快速发展的同时,由于解决了区域的差别和城乡的差别,我们人均衣着支出在未来的3~5年计划期间还会有大幅度的增长。人民的消费结构发生了变化,国际化品牌的本土化进程也就加快了,也就是说国内对品牌的需求更大了,而本土品牌国际化相对较慢,需要加快发展。这就是说我们在国际市场面临着国际品牌的压力,在国内市场也面临着国际品牌的挑战。以上海为例,上海20个高端百货和时尚百货店销售1975个服装品牌,海外的品牌占81%。在8个综合百货商场中,1917个品牌里外国和中国港台地区的品牌占了50%,也就是说,我们对国内市场的控制力基本上处于中低消费的层面。虽然有一些我们自己的比较好的品牌在中心城市销售得也还不错,但主要还是在二线城市比较多。
企业平均利润率:今年1到8月份,全行业的平均利润率为3.83%,比去年同期提高了0.2个百分点。34.52%以上的企业平均利润率高于3.83%,占全行业的1/3,共4万多户企业;65.48%的企业低于3.83%。这高于平均值的1/3的企业平均利润率是8.29%,比去年同期提高了1.3个百分点。低于平均值的2/3的企业平均利润率只有0.61%。比去年同期下降了0.4个百分点———我们2/3的企业销售利润率是下降的。其中销售利润率超过10%的企业平均销售利润率是43.71%,比去年同期提高了3.2个百分点。亏损额总体上是比去年下降了,但从结构来看,平均利润率在3.83以下的2/3的企业亏损额占全行业的99.86%。这部分企业的亏损额增长了28%,而平均利润率大于3.83%的企业亏损额比去年同期下降了98.57%,这说明好企业更好了。两类企业之所以有如此大的区别,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创新。根据国内形势看,我们行业的产业升级必须加快速度,特别是对这2/3的企业如何加大创新的力度,提高它们的素质;对于1/3的好企业又该如何创造品牌,提高国际竞争力等问题,我们都面临很大的压力。国内发展总的形势也处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科学分析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新机遇和挑战,把握新形势下的课题和矛盾,更加自觉地促进科学发展。把转变发展方式,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作为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
●可持续发展●
我们要成为创新型产业、资源节约型产业、环境友好型产业,现在就是一个关键的时期。此次时尚创意空间活动是一个尝试,把行业从上游到下游,从家纺到服装,一直到我们的色彩、中间的产品开发等,都整合到创意价值链里来,寻求可以组合、可以产生倍增效应的效果。当然这只是尝试,并非我们已经做到的。通过这个实践,使大家感觉创意对我们行业提高附加值、节约资源、节约能源、减少排放的意义。我们要贯彻一种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结合,汇合形成我们创新的合力;我们要继续提高中国纺织工业开放型经济的水平,“走出去,请进来”,加大国际合作交流;我们要促进和各国产业间的多边或者双边沟通交流,化解贸易摩擦,寻求优势互补;我们要通过营销、人才、教育、信息、资金等各方面的继续合作,在坚持世贸组织原则的基础上,共同维护世界纺织经济的新秩序;我们要围绕产业创新,推动创新,加大行业自律,把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与纺织产业升级结合起来。
创意引导之企业力量
作为全年活动成果的总结,2007年“中国纺织产品开发贡献奖”、“中国流行面料创新设计大赛获奖名单”同时在本届大会上公布结果并颁发奖牌,以鼓励和嘉奖2007年度为中国纺织产业创新工作做出重大贡献的企业、机构和个人。
“创新”提升企业价值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 孙瑞哲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产品开发贡献奖围绕“创新”,关注几个方面:一是技术层面的创新,一是营销层面,再有是文化层面,还有绿色环保方面。最后还要关注这个产业链如何能够通过集成创新、上中下游的配合完成可持续发展。2007年,产品开发贡献奖按照两个系列设定了奖项,一是产品创新,一是管理创新。
获奖的23家企业在不同的方面都有优秀业绩。比如“华佳”的产学研结合;“凤竹”的信息化系统建设和质量体系建设;“旭荣集团”围绕市场和客户的定位推动自己产品的研发与营销;“依文集团”的情感营销模式;“达利丝绸”的研究发布流行趋势;“江苏丹毛”追求差异化的定位;“吴江福华”不求多,但求精、细分市场;“众和”围绕整个产业链上下游的配合,构建无缝式的合作关系,自己在内部也围绕着产品开发建立了上中下游的研发体系……这些都是它们在营销方面做出的很好的样板。
文化创新方面,“洁丽雅”的特点是突出它的品牌形象,一切围绕着与品牌相关的质量建设;“例外”服装的设计路线注重中国文化的传承与现代服装运作的结合;“可大毛纺”在人力资源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做出努力;“山西绿洲毛纺”产品本身就是绿色产品,它的生产过程、经营理念都强调“绿色”概念;“南通大通”的整个清洁生产和终端治理工艺,以及它所倡导的绿色管理、绿色营销也使它在行业里处于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地位。
产业链集成创新是我们产业发展的目标,山东的“如意集团”,既在横向上完善自己的产业覆盖面,同时更在纵向上进行了产业上中下游的产品集成创新。我们特别关注一点,“如意”现在正在向零售终端延伸,它不仅把自己定义为一个生产型的企业,更把自己定位成为一个为消费者直接提供产品、提供服务、提供生活方式导向的企业。提到产业集群,“盛泽”作为丝绸专业市场,不仅在规模上名列专业市场行列前茅,还发布了丝绸和纺织产品的流行趋势。目前,它把目光集中在人才的培养上面。“丝绸东方市场”在若干个领域里面给我们的专业市场、专业市场产业集群的合作明确了方向,它得奖是受之无愧的。
创意引导之智慧集粹
“中国纺织创新论坛”是中国纺织创新年会的另一重要构成部分,它以更加专业、更具针对性的形式,围绕“资源、环保、健康”的中心议题进行更加专业化的探讨。“中国纺织创新论坛”由三个分论坛组成,分别邀请相关领域的权威专家,就纺织产业链中的三大核心环节———消费市场及流行研究、新型环保节能技术和新原料开发及应用的最新发展动态,从多方面探讨绿色消费意识及生态、环保产品的开发理念及市场需求,为中国纺织企业高附加值产品的开发和绿色生产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你离“创新”有多远
消费潮流论坛———时尚设计奠定创新基础
当今人们的生活频率趋向更加快速,时尚也越来越以“变”取胜,快速地捕捉时尚的脉搏,利用设计创新迎合消费者快速变化的需求是每一个纺织服装企业都希望获得的制胜法宝。消费潮流论坛从消费者生活方式的变化着手,探讨由生活方式变化引发的各种时尚潮流,以及纺织品和服装的流行趋势。把握准确的消费潮流是进行时尚设计的前提,而时尚设计则是纺织服装产品创新设计的基础。
奢华的触角已经伸向更多的细分市场,在奢侈品牌大众化和品牌联合效应以及混杂文化之后,决定了今天潮流的风向。我们都爱有机物,但是它又能保持多长时间呢?在追求朴素之后,也许该是追求荒诞风格的时候了,是从左半脑(逻辑)思维转变到右半脑(创意)思维的时候了。———DavidShah(英国皇家艺术学院教授,纺织服装和营销专业研究生导师,国际权威时尚专业杂志的出版人;曾为PaulSmith,BonneMarche,GaleryFayette,CK等作系列设计。)
原型与颠覆的跨界是2008/2009秋冬纺织品设计的关键词,时尚设计允许原型与颠覆两者的延伸与跨界,充分显示其包容度。对比与融合,反差与借鉴使面料与服装的表现形式上升到新的层面,艺术与时尚的交融更为潮流生活注入了鲜活的体验和态度。
2008/2009秋冬色彩富于多变性,同一色相层次丰富,色彩在现实与未来的跨界中不断完善,表现为不同以往的品位,一种介于怀旧和时髦、装饰和原始之间的折中态度。同一色彩因为搭配方式的变化会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面貌。不同色彩叠加后形成的中性色,产生出一种新的和谐。———张静(中国纺织信息中心/国家纺织产品开发中心产品开发部流行趋势与产品开发研究员。)
环保技术论坛——产品创新提升产业竞争力
目前,我国印染业的产能份额在全球位居前列,且中国已成为世界印染业中生产规模最大的国家。而国内印染企业普遍存在着重视产品功能的开发和工艺,忽略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和社会责任,未真正树立起“绿色印染”的观念。面对国内纺织行业的飞速发展和国外“绿色壁垒”的压制,印染行业若想求得更好发展,环保生态方面的突破已迫在眉睫。因此,环保技术论坛主要就环保要求、企业节能降耗减排、产品功能性整理等与企业发展密切相关的议题进行了阐释及探讨。
唯有节能、降耗与减排,实施清洁生产才是染整企业提升产品竞争力的必由之路,也是染整企业取得好的经济效益的必由之路。———王济永(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印染厂生产技术与管理工作。现任中国纺织工程学会染整专业委员会主任,河北纺织工程学会染整专业委员会顾问。)
REACH法规给中国纺织工业带来的不只是一个出口门槛提高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对我国相关企业的生产水平和产品质量提出更高要求,是对我国在加入WTO后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方面能力的又一次挑战,同时也将给纺织品服装行业带来巨大的发展商机。我国政府、行业协会、企业必须充分准备,携手积极应对,通过实现优势互补、行业合作,达到共存共赢、协调发展。
欧盟REACH法规是一部涵盖化学品生产、贸易和使用安全的综合性法规,是迄今为止内容庞大复杂、程序繁冗、涉及面广,在全球范围内备受关注的一个新的化学品管理体系,也是“入世”以来最大的技术性贸易壁垒。———靳颖(高级工程师,全国纺织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基础分会委员,吉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
目前我国染料的性能和质量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影响了其性价比。但是严格按照染料选择标准,选好、用好,能提高染料的性价比和染色织物的性价比。———章杰(教授级高工,中国纺织工程学会染整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染料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材料发展论坛——集成创新营造健康生活方式
材料发展论坛以“集成创新”为主题,以促进上下游的相互了解和合作为宗旨,从市场需求着手,邀请行业专家及国际知名纺织纤维供应商和用户企业,就行业内新纤维原料的开发方向及应用技术进行互动沟通。材料发展论坛积极引导听众跟踪终端市场的消费意识变化,认识国际市场中新纤维产品的开发及应用的最新动态及发展前景,推动新型纤维材料的普及应用,促进产业链各个环节的合作,实现集成创新的巨大价值。
新型纺织面料近期的发展趋势是崇尚自然、注重技术、多元融合、关注环保。纺织面料新产品开发重点是要注重纺织原料的多元组合,开发新加工技术和加强产品设计理念。———余英男(原上海纺织新产品开发中心副主任、总工程师,国家纺织产品开发中心特聘专家。)
DOWXLA弹性纤维是由陶氏纺织纤维业务部研发的第一种进入全球纺织市场的聚烯烃类弹性纤维。它能够解决传统弹性纤维在耐热和耐化学品方面的局限性,最大限度地扩大弹性纤维的应用领域。目前,陶氏纺织纤维业务部已经在与一些世界顶尖的纺织品生产商、零售商和设计师进行合作,旨在为高附加值的弹性纤维市场推出具有差异性的纤维。———徐文燕(陶氏纺织纤维业务部技术经理。)
大众消费已经明显倾向于休闲生活形态,这就是为什么几乎所有知名品牌都致力于纺织品的研发创新,以追求衣着与服饰等终端产品的功能性效益。就零售市场与纺织供货商而言,他们已经证实了蕴藏着流行性外表的功能性产品将成为纺织品的发展主流。———郭韵琴(台湾纺织业拓展会设计研发处处长。)
不是为创新而创新,创新不只是产品的创新,而是包括产品设计、流程管理与经营模式的创新。公司创新的绩效必须接受市场残酷的检验,创新必须全员参与,不只是研发部门的责任。———吴仁孝(台湾旭荣集团副总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