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女装“蹒跚”在路上 发展遇瓶颈
最近,一帮县区服装企业跑到温州一家规模数一数二的服企考察,这家服企老板的话让人忧思:“不要以为今年是最困难的,以后我们服装的日子会越来越难过。明年、后年你们再看看就知道了,如果5-10年内没有实质性的突围,整个服装业死掉都有可能。”这不是一句危言耸听的话,越来越多的企业有了危机感,也有一大批企业迁到了上海、江苏、杭州等省市,以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我们不禁想问,这都是怎么了?温州是靠“轻工城”这张金名片打响名声的,服装作为这个城市的支柱产业之一,它的地位难道就这么不堪一击?
温州的产业政策、产业环境的现状到底如何?企业又是如何看待?记者为此特地走访了多家女装企业,想从他们的角度,听听他们的心声。
女装工业园仅是一个美好的愿望?
迪奈尔服饰是温州女装企业中的佼佼者之一,可是,身为董事长同时也是设计师的丁建秋,去年一年什么都没做,就为这件事到处跑。“我们很需要土地。”迪奈尔近年来发展很快,可是一直以来租用厂房,狭小的空间根本无法满足现有的需求,“跑了一年,费尽心思,一点眉目也没有。”像迪奈尔这样的女装企业还有很多很多,他们纷纷发展到一个瓶颈阶段,没有土地,接下来该怎么办?
温州女装起步晚,最初从蛟翔巷走出一批企业,刚开始,他们大部分租用厂房,经过近几年的发展,企业逐渐做大做强,然而土地价格的飙升是他们始料未及的。可以说,土地是现在生产成本过高的最主要原因,也是他们最头疼的地方。
女装企业是否真的普遍缺乏土地?为此,记者特地调查了14家规模较上档次的企业,其中有10家到目前为止都是租用厂房,2家租用与自有并用,14家企业中只有2家企业是完全自有厂房,这些较具知名度的企业尚且如此,更何况其他的?
“如果一个行业的发展还要依靠租厂房,怎么做大?”一企业老板感到很愤慨。试问,如果连一个行业的几家龙头企业,政府都不去扶持帮助,让他们做好表率,那么企业心灰意冷也就不足为怪了!
实际上,女装企业并不需要几十亩或者上百亩这样大规模的土地,普通在5-10亩即已足够。女装做的是精品加工,生产规模不宜过大,500人的车工,便可自给自足。
因为生产规模跟不上,许多女装企业只好采取外加工,但随之而来的麻烦也不少,温州没有专门的女装贴牌加工企业,要么就是只有20-30人的小加工点,质量无法保证,信誉度也不高,经常会出现下了单对方生产不出来的情况;要么选择一些生产能力相对强的品牌企业,然而一遇上旺季,对方企业都会先生产自己的产品,而一些款式复杂的订单,根本没有企业愿意接。
索玛服饰董事长林绍东称现阶段最理想的状态是自己生产,今年企业为了扩大生产规模,筹划把原先公司里的营销中心与仓库转移出来,腾出空间扩大车间,但这也只能暂时解决问题。
一年前,政府有关部门曾召集多家女装企业,开座谈,问他们有什么难处,当时一些企业曾经提到女装工业园这个想法,希望政府部门为企业找找出路,但座谈会过去后就没有任何动作。“为什么每次只打雷,不下雨,即给我们希望,随之又让人失望?难道是我们太微不足道,难以引起重视?还是温州真的就没有土地了?”一些企业仍对此抱有一线希望。
在温州有一个怪现象,不管大企业还是小企业,不管有土地的还是没土地的,都争先恐后争着要土地,甚至某些行业还进行圈地,导致大片土地闲置,而真正需要土地的企业只能眼睁睁地靠边站。一个商业氛围,有大企业有小企业才能构成和谐,单纯偏袒大企业,让小企业自身自灭,只有“锦上添花”,却没有“雪中送炭”,这是否不符合发展规律?
有人置疑,是不是现在女装做得还不够好,政府才不重视?“有时候我们觉得,政府现在还注意不到我们,是因为我们还太小,只有靠我们自己联合起来,整体提升,形成强势,也许到时候政府就会注意到了。”婉甸服饰董事长蒋海称,这就好比一个家庭有好几个孩子,父母总想培养最聪明、最认真、最出色的孩子,舍得把钱花在他的身上,政府就是父母,企业都是政府的孩子,如果企业能够表现得更好,政府才会给企业更多的支持。
“现在有些小企业组成服饰集团,得到了批地,我们也在讨论把几家有意向的企业联合组成一个股份制公司,当然如果没有政府支持,这一切都是一个空话。”风笛服饰董事长王建鸥称,政府有难处,企业也知道,但企业也是走投无路才会绞尽脑汁想要政府支持。
有人呼吁,女装企业应该联合起来,成立温州女装工业园,形成集群规模,突破发展瓶颈,同时也希望政府给予支持。雪凡妮服饰董事长陈海军认为,对于女装工业园的想法,大家都觉得好,而这个项目是否得以实现还很难说,但作为一个合作项目,还是需要企业专门派人去操作,做出具体的行动,毕竟,这也是女装共同拥有的一个美好愿望,至少我们还在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