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宣传贯彻十七大精神·产业扶贫新路子
产业扶贫让我找到增收路子
-四川日报记者陈建兵
提高扶贫开发水平。
——摘自十七大报告
【镜头】
10月31日下午,甘孜州泸定县杵泥乡蚕茧收购站内一片忙碌,不时传出蚕民们笑声。蚕茧收购处,联合村村民唐成全将自家最后一筐白花花的蚕茧送检交货。“今年的蚕茧质量都不错。”唐成全笑呵呵地说,“这白花花的可是人民币啊!”
【自述】
讲述人:唐成全
从过去的贫困户到现在的富裕户,我没花多长时间,就4年。这主要归功于这些蚕茧。如果不是产业扶贫政策,我想都不敢想现在能过上这么好的日子。
别看我家6口人过去有近40亩的地,但只有2亩地可以出产庄稼,其它全是高山旱地,没有水源,一年种完才收得到600公斤苞谷。没办法,全家人要吃饭,种了2亩庄稼后我就出去打零工了。
2000年,扶贫部门到村里说,要帮我们贫困村民找项目、找增收路子。他们寻思好以后,就让我们养蚕。扶贫干部告诉我们,那是他们对泸定蚕茧做了产品鉴定和市场调查才下定决心的,因为我们的蚕茧质量好。
扶贫干部还组织我们到西昌去考察,回来后又请专家给我们搞技术培训。政府还对我们的桑树、蚕房建设进行补贴,我们的积极性上来了,就下决心好好干。
第一年,桑树没长起,我有点担心了。第二年,桑树快要长好了,但还不能养蚕,我心里有些急了。第三年我惊呆了:过去一亩地也就六七百元钱收入,现在一亩桑树养的蚕可收入1500元。
从2004年开始,每年养蚕的收入都平均在2.8万元,一家人生活逐渐好起来。我的房子现在修好了,电视都是两个,儿子看一个,我们老两口看一个。
过去是想富没办法,现在好了,养蚕一年出4季,只花4个月时间,还有更多时间让我们去挣其他钱。
【连线】甘孜州:探索一条产业扶贫新路子
近年来,甘孜州把农牧民增收同当地区域产业发展结合起来,在贫困乡村建立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带,加大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走出一条产业化扶贫道路。目前该州已建起康藏高原中藏药基地、绿色肉用山羊产业基地、优质蚕桑基地、藏猪藏鸡基地等产业基地;引进和培育了一批产业化扶贫的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基地+贫困户”等经营模式,使参与产业扶贫的贫困群众有了稳定的增收来源。
今后该州将把产业扶贫与扶贫新村、移民搬迁、科技推广、劳动力转移结合起来,以形成整村扶贫推进新路子,便于基层党委、政府集中力量、突出重点、攻克难点,增强扶贫开发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断提高扶贫开发水平,从而走出一条符合民族地区实际的产业扶贫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