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纺设计 个性应融于审美共性之中
编者按:
如果要问,在家纺设计中我们缺乏的是共性还是个性?相信许多设计会认为我们的个性不足,从企业到产品设计师都在为怎样打造个性化的产品和品牌而困惑。
与此观点相反的,我们在与一些专家的交流中发现,他们普遍认为我们目前的设计现状不是个性不足,而是对共性的把握不足。共性与个性之变若搞不清楚,家纺设计就会失去方向感。为此,我们邀请专家对此问题进行分析。
济南美术设计学校校长徐行健认为,个性应融于审美共性之中;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染服系副主任贾京生认为,共性,个性只能和谐共生形成美的整体,才能和谐共鸣构成美的意境;浙江双灯家纺设计师吴建新认为,“共性”是个性的第一学堂;陈凯艺术原创工作室设计师吕红彦认为,设计的个性融入品牌的共性,品牌的共性彰显设计的个性……听听“个家所言”,希望那些将个性无限夸大话,认为“只有个人风格的不同,没有水平的高低”的设计人员应该重新审视和反思自己。也希望我们的内容能引起您的共鸣,或提出您不同的观点,与大家共同商榷。
个性应融于审美共性之中
文/济南美术设计学院 校长 徐行健
近几年在各媒体,特别是在设计界,出现较多的就是对“个性化”的宣扬,由于未能及时的跟上科学的、全面的分析和相应的正确理论的阐述,致使很多人片面地理解“个性化”,导致了一些错误的倾向,产生了误区,其表现如下:
有些设计师,只提个性化设计,只满足于个性的发挥,而不顾家纺产品设计的社会功能、消费者的喜好、市场的需求而闭门造车,固步自封;不愿学习继承国内外家纺设计的宝贵经验和新鲜事物,一味以个性化自慰,打着个性化的旗帜,掩盖设计水平的低下;个性化成了某些设计师主观任意性的借口,不动脑子、随心所欲地设计出一些垃圾。在个性化的误导下,一些设计人员把“信手涂鸦”和从电脑图库里胡乱拼凑的东西,视为“创新”和“突破”,对企业造成浪费,让消费者嗤之以鼻,大大削弱了家纺产品应该具有的独特审美品质和美育作用。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因此,我想与业界同行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正确理解个性化
艺术设计的活动,当然是独立的实践。个性就是为某一事物所独有的性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另一事物的特殊东西,在这里我所讲的设计个性,是指设计师的生活经历和生活经验,世界观、审美观、修养和个人与生俱来的个性基因在设计中体现出来的个性。
设计的个性化体现.尽管是设计者个人独特创造的表现,但它决不是远离古今中外的艺术设计传统和经验的封闭情况下,凭设计者的“天才”、“个性”而生成的。特别是在今天,面临世界经济,文化艺术大交流和融合的时代。任何一个设计者不摆脱闭关自守,封闭的状态,大胆地借鉴和吸收世界现代各国的艺术设计精华,使之融化到自己的设计创作中,是不可能取得独创性成就的。所以个性化、独创性、与众不同的设计,要求我们不仅要继承我国艺术设计传统,而且还应当把它置于艺术设计的世界意识的基础上。
从目前我国家纺设计人员的实际情况分析来看,我们经常提倡设计师的是个性化,独特性,与众不同等等,这些方面强调的比较多。其实个性人人都有,只要大胆发挥就行了。但个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共性是绝对的。它不是简单地“随心所欲”和“主观随意”的宣泄个人的情感。而实际上,我们最欠缺的还是对审美共性的把握,这应该是我们要认真学习、研究、思考、分析的。
什么是审美共性?
“共性”是为所有的事物或某一类事物所共有的性质,是普遍的东西。审美共性是指人们由于具有某些相同的审美观点。审美标准,审美能力而对同一审美对象所产生的某些相同的审美感受。一般来讲每个设计师都有个性,每个人的作品都多少带有独特性,但为什么有的成功,有的失败?事实证明当个性融于审美共性之中时,才会成功。如我国的文学作品《红楼梦》、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但丁的《神曲》、贝多芬的《命运》等等在世界上的成功,正是由于这些作品都具有世界人民的审美共性,才成功地成为世界性的经典作品。
为什么“卓别林”和“豆子先生”能成为世界性的喜剧大师,而“赵本山”只能在中国北方深受喜爱,就是因为前者以肢体、表情、动作,这种让不同语言的民族都能看懂的表现形式来打动观众。而后者是以地方语言为主要的表现形式,必然受到了地域的限制。
成功的作品,它必然蕴涵着审美共性。如梵高的作品是独特的,有强烈的个性,但他那漂亮的色彩,果断有力的笔触,浓厚的形式美感,强烈的激情等,都是世界上所有国家的人民所共同喜爱的,因此他最终成为世界性大画家。
每个人的审美经验不一样,审美态度不一样,会产生不同的审美欣赏力。但是人与人之间,都会有审美共性或共同的美感。好的设计师会善于捕捉这种共性,寻找到与消费者沟通的美感连接的桥梁。许多畅销的受欢迎的家纺产品就足以说明这一点。
共性的存在大于个性,因为人人都有七情六欲,都共同生活在地球上,享受同一片蓝天,同一个太阳和月亮……都享受大同小异的文化背景。人们在居住、饮食等方面的追求正在日益大同。如居住的冬暖夏凉,充足的光线,和谐舒适,干净等等。孟子从人性善的观点出发,提出了人们对美的鉴赏中,美感的共性的问题。《告子上》说:“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古人都已经看到了人类的这种审美的共性。
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是辨证统一的,世界上每个事物都包含着共性和个性,在共同和个性的关系中,共性是绝对的,个性是相对的,只有把共性和个性有机结合起来,才是正确的。
审美共性既表现于同一时代、民族、地域、阶层的人们之间,又表现于不同时代、民族、阶层的人们之间;既表现于对自然美、形式美的美感,又表现于对社会美、艺术内容美的美感;而在对自然美、物质产品的美,以及艺术形式美等不具鲜明强烈社会内容的审美对象的审美评价中,表现得尤为显著和普遍。我们的家纺产品就是要比一般艺术品更加强调突出审美共性。
鲁迅说过:“一切美术之本质,皆在使观听之人,为之兴感怡悦。”做为实用美术的家纺产品设计,不更应该做到这一点吗?古代儒家的“与民同乐”思想,更是明确的告诉我们,产品设计如果不具备审美共性,就不可能“与民同乐”,而只会使自己的设计进入冷宫,还谈什么个性呢。
为什么必须具备审美共性?
家纺产品既然是产品,占领市场、适销对路,满足日益发展着的国内外人民生活的需要,应该是首位的。设计师应树立市场经济意识,而个性化的过分强调,却淡化了设计师本应最为重视研究追求的最终目的——市场。任何一个企业,都想使自己的产品有最可能广的市场,最大的效益,这是无庸质疑的。在追求这样的目标中,设计者就必须把自己的个性融于审美共性当中,使自己设计的产品能够尽可能广的适应市场,让消费者认同,达到有效生产。
美国一个著名的电影导演曾说过:“如果我的电影不被广大观众所喜欢,不是观众水平低,而是我没有找到和观众沟通的桥梁,是我的水平低。”这样的思想境界,不是令我们总是埋怨“审稿的水平低,消费者审美水平低的一些设计人员汗颜吗?”张艺谋在谈到他的电影《英雄》、《十面埋伏》说过:“这两部电影并不是我内心真正想拍的影片,但是市场需要,能吸引观众。”他又说“在今天激烈竞争的电影舞台上,应该最大限度地吸引观众,坐到电影院,这个最重要。不然连观众都没有了,就算有一本厚厚的哲学书放到那里,也只是孤芳自赏。”看看国内外成功电影人的观点,还不足以令我们醒悟吗?我们的家纺设计师从某种利益上说就是要“急功近利”,要让产品的设计以最快的方式进入市场,最大程度的吸引消费者变欲望为行动,这才是我们的追求。一个战士的风采体现在战场上,一个设计师的水平体现在市场上。
家纺产品不同于纯艺术品,它在以产品为本的前提下,兼具美育的作用,因此它有很重要的社会功用。一个家庭可以不挂画,而不能没有家纺产品。家纺产品的审美教育无可比拟,它让人们在使用产品的过程中,以潜移默化的形式普及、提高人们的审美修养,可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恩格斯曾这样描述,文学作品给劳动者带来的审美享受:“使一个劳动者做完艰苦的日间劳动,在晚上拖着疲乏的身子回来的时候得到快乐、振奋和慰籍,使他忘却自己的劳累……”因此、要让美进入千万家。产品设计必须具有很广的审美共性,才能达到这个目的,这也是设计师的天职。
任何一个公司和企业都想使自己的产品成为名牌,但它必须有有大量的消费群体和广阔的市场为基础和条件,才能称得上名牌。如果说过去的手工时代,还能以较少的产量获取微利的话,那么在今天高速织机、高速印花机,动一下就要上百条,上千条的情况下,只强调个性化,就不可能获得大批量的定单,更谈不到效益。产品要成为名牌,就必须具有审美共性。使产品的设计具有审美共性,也是产品要走向世界的需要。要使产品具有世界性,如果只有所谓的“个性化”和“民族性”,就不可能进入世界市场。如现在的西服、牛仔裤受到全世界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各个阶层的人民喜爱,就是因为它具有现代人类最大的审美共性,才成为真正世界性的产品。
如何审美共性?
要做到具有审美共性,首先应使我们的家纺设计具有审美共鸣的效果。审美共鸣来自两方面的“移情力”:一方面是设计者的“情”,将自我情感、爱的体验等移入作品;一方面是作品对于消费者产生“移他情”的魅力,人们共有的情感被唤醒。如小提琴协奏曲《梁祝》那优美的旋律,谁听了都为之动情。这就是人类相通的情感、美感被唤起,作曲家与听众心心相通。周杰伦独特的个性演唱和极具魅力的嗓音。加上那种半睡半醒的庸懒、闲散、松弛的风格,恰好适应了当今的审美情趣,引起人们的共鸣而大受欢迎。每个歌手都有个性,有些、也许比周杰伦唱得还好,但如果不适应今天观众的情趣,其个性再强也白搭。家纺产品的设计,同样也要引起消费者的共鸣。
产品设计的成功,有的以色彩取胜,有的以形态动人……但最终是以“有意味的形式”的形式美,为美的最高境界的。形式美包含着和谐、对比、节奏、变化、统一等各种美的元素。形式美是所有美的元素有机结合而形成的美感,难怪画家吴冠中说:“没有形式美的笔墨等于零。”张艺谋说:“我拍的武打影片主要的是它的表现形式,漂亮的画面,华丽的动作和美伦美奂的色彩,是这些形式吸引了观众,所以这个东西‘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我拍电影主要想的是形式。”艺术形式美具有普遍的审美共性,因为它适应着人类共同的心理结构,它美的规律是人类在艺术实践中共同发现、认识和运用的。所以任何一个时代、民族、阶层的艺术创作,如果其作品符合形式美的规律,它就可能具有最大的审美共性。形式美是科学的,是可分析的,是可以解构的,也是在世界艺术实践中最基本的常识。但在部分设计人员中,对形式美的无知行动却是惊人的。
追求时尚是寻求审美共性的最佳途径,因为时尚是人类行为的一种文化模式,通俗一点讲就是今天的人们所崇尚的事物。追求时尚是人类比较普遍的审美欲望,在人类历史上,任何艺术、商品,始终是随着时代发展的。马克思说:“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时尚就是时代精神在生活中的反映。
流行趋势,流行色的研究和发布,说到底就是寻求今天或明天人们所崇尚的共性美的东西。所谓流行色就是研究某个时期内所流行的带有倾向性的色彩。是人们社会心理、审美情趣、使用功能等带有普遍需求的事物。而流行趋势则包括色彩、款式、材料等,也是研究追逐、预测下段时期消费者的需求倾向。总之,研究流行色和流行趋势就是寻找审美共性,让我们“有的放矢”的去设计,达到有效生产,获得最大效益。如果不是这样,那么流行趋势、流行色的研究就毫无意义了。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艺术作品有一个要求叫“雅俗共赏”,意思就是让文人学士,一般大众都能欣赏,这是对审美共性一个最精辟、最生动的解释。画家吴冠中希望他的作品能够做到“专家点评,群众欢迎”,更是对“审美共性”做了非常通俗和明确的说明。
让个性化融于审美共性之中,是家纺设计师走向设计自觉,进入审美殿堂,获得设计价值的必由之路。而真正做到这一点,意味着设计师文化底蕴——综合素质的提高,意味着设计师基本功——专业素质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