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网首页 | 搜索 | 产品 | 企业 | 供应 | 求购 | 人才 | 论坛
会员登录  免费注册  新闻订阅  我要投稿
纺织资讯
您的位置:首页 > 信息中心首页 > 正文
【收藏到商务室】

"中国制造"困难前行 "印度制造"5年挑战中国


http://www.texnet.com.cn  2007-11-12 10:34:43  来源:中国贸易报 收藏
  如果说世界上有一个国家同中国具有极其多的相似性,那就是喜马拉雅山那边的印度,例如其国土面积、人口、悠久历史、令人尊敬的宗教文化等等。而在过去十多年的时间里,全球经济界和产业界出现频率最高的词语恐怕还是“中国制造”。但是,近两年,在这场两国间的马拉松比赛上,领跑的“中国制造”猛然回头,却发现,“印度制造”正在加速,而且,后劲十足。看来,“中国制造”必须直面来自喜马拉雅山那边的挑战了。
 
    研究报告:印度制造5年内挑战中国
 
    近期,欧洲最大的IT业咨询公司凯捷发布了一份报告称,尽管目前印度经济在全球主要以信息技术、金融、客户服务这三类外包业务著称,但发达国家“对于把越来越多的制造业项目转移到印度已表现出强烈的兴趣”。
 
    报告的作者、凯捷公司咨询部副总裁罗伊·伦德斯说,“印度今后3年至5年内将挑战中国的制造业中心地位”这一结论,是在今年上半年对331家大企业进行调查后撰写的。这些企业均位列《财富》杂志世界500强之内,其中80%来自欧洲和北美。在这些企业中,200余家在中国开设了工厂或办事处,进驻印度的则已达到150多家,许多企业在这两个国家都有不止一个分公司。
 
    “在制造业方面,印度目前与中国根本无法相比,中国红得发紫,全球大企业几乎都将巨资投向中国。因此,当我们发现印度可能后来者居上时,很多人都大吃一惊!”伦德斯表示。凯捷公司还调查发现,尽管目前只有7%的跨国企业在印度设厂,但18%的大企业意欲在今后3到5年进驻印度,与目前进驻中国的外企相当。伦德斯说:“这意味着,印度与中国在制造业方面的差距将缩小。”
 
    另外,该报告还指出,尽管土地、劳动力方面的低成本将是印度获取跨国公司制造业项目的最主要优势,但接受调查的大多数制造业公司表示印度要想真正挑战中国制造业,必须对基础设施投入巨大的资金。落后的公路、港口、机场和电力系统,是印度经济发展必须解决的巨大的“硬件问题”。
 
    “中国制造”困难前行 “印度制造”来势汹汹
 
    投资银行里昂证券亚太地区市场分析师斯科特·布里克森指出了某些新工厂未优先选择设在中国的原因之一——成本上升。目前,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尤其是在上海和珠江三角洲等工业中心的生产成本正大幅上升。办公楼的租金在上涨,工业用地供应不足,公用事业费用在上升,最重要的是工资在猛涨……
 
    另外,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系博士魏浩分析,保护主义呈抬头之势,使中国制造在国际贸易中屡遭杯葛同样让一些跨国公司担心。2007年上半年,全世界的媒体都将他们的焦点对准了中国制造的安全问题,半年间在美国相继发生的针对中国宠物食品、牙膏、轮胎、玩具的一系列召回事件,以及国际舆论对这一问题持续的、大肆的渲染将中国制造逼到了危险的关口,引起了国际上对“中国制造”的质疑。
 
    而在产业升级呼声中的加工贸易政策调整、出口导向型经济策略的改变、外资税收优惠的下调……以及由于环境、资源紧缺带来的其他政策调整的大背景映衬下,印度纺织品委员会主席拉姆·辛格则充满信心地表示,西方国家现在已经不愿意将所有的鸡蛋都放在中国的篮子里,而印度恰恰是他们的最好替代选择。
 
    事实上,印度正逐渐改变其在全球经济中以IT信息技术、金融、用户服务等外包业务著称的形象。印度官方已意识到,软件等产业只能成就精英富豪,而发展制造业才是引领数亿贫困百姓脱贫致富的济世良方。在此理念之下,印度在2005年成立了“全国制造业竞争力理事会”并出台了《印度制造业国家战略》白皮书,决意打造制造业之雄心可鉴。
 
    另外,虽然由于征地、税收等原因,印度的经济特区计划嘎然而止,但曾引领中国出口制造业起飞的经济特区现在已经在印度落地开花,越来越多的跨国制造企业在印度的经济特区落子布棋:全球手机制造业巨头诺基亚、韩国的浦项制铁、现代汽车和美国的戴尔……
 
    据统计,今年3月,印度制造业出口达到800亿美元,占商品出口总额的65%以上,成为与巴西、泰国、马来西亚一样的制造业出口大国。
 
    “龙象之争”越演愈烈 中国制造短期难被追赶
 
    面对这种形势,业内专家认为,虽然“印度象”与“中国龙”之间的角逐愈演愈烈,但目前印度工业大致相当于中国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水平,“印度制造”尚无法与“中国制造”相提并论,短期内难言赶超或取代中国。
 
    据《印度经济时报》报道,2006年的中国外贸总额达17600多亿美元,其中出口9690多亿美元。同期,印度的外贸总额约3000亿美元。中国出口商品主要集中于机电设备、棉纺织品、钢铁及制品、玩具及塑料制品等,印度出口的主要为石油矿产、钢铁金属制品等资源性产品和棉纺织品等。据《印度商报》报道,2006年中国在全球制造业产品的出口额中占8%,印度约1%。从这些宏观经济数据可以看出,印度制造业与中国相比仍存在很大的差距。
 
    而且,印度制造业前进的脚步虽然很快,但并不意味着其发展的道路会畅通无阻:印度的基础设施在改善,但进展很慢;电力供应不稳,公司通常需要自行发电;港口虽然实行了部分私有化,但依然拥挤不堪;职业培训匮乏,劳工法规苛刻,国家和地方规章制度五花八门……据统计,在道路、港口、电力和其他骨干基础设施方面,印度每投资1美元,中国便投资7美元。印度的港口难以处理不断增加的出口货物,运输经常中断。甚至在印度的信息产业中心班加罗尔,泥土道路普遍存在。除电信行业以外,该国大多数基础设施服务成本都比中国高出50%至100%,因此印度制造商要多支出一倍的电费和两倍的铁路运输费。
 
    另外,正处于工业化初期的印度制造的品质令人不敢恭维:时好时坏的插线板、掉色的毛毯,印度制造目前还难以经受国际市场的检验。
 
    反弹琵琶
 
    印度比中国有竞争力
 
    如果谈起中国和印度在经济上的竞争关系,就不能不谈一下黄亚生这个人。2003年起他任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终身教授,也就是这一年,他与当时在哈佛大学执教的印裔教授韩太云合著的文章《印度能赶超中国吗?》一发表,印度可能比中国更有竞争力的观点便遭到了诸多嘲弄,似乎他批评中国,却成了印度人的“英雄”。对此,他解释:“我宣扬印度的私心其实是刺激中国,我热爱这个国家热爱到什么程度呢?我希望她有一个竞争对手”。
 
    而四年来,印度以其高速的经济增长速度向世界证实着它的实力,尤其是该国制造业的发展也令世界刮目相看。对这种快速增长,黄亚生认为,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印度的投资效率很高。
 
    他举例,从2005年4月至6月,印度的GDP增长了8.1%,而2004年同期的增长为7.6%。更令人惊叹的是,印度建新厂和设备的国内投资只及中国的一半水平,外国直接投资也只有中国的10%,却取得了这一成就。过去几年,尽管中国的GDP维持了高增长,但在2003年和2004年,中国将近50%的GDP投资到了国内的工厂和设备上,差不多与印度的整个GDP相当。这一比例超过任何其它国家。他说,大家一致认为印度不如中国,没有铁路,没有高速公路,没有机场,什么都是破破的,投资率低,储蓄率低。但反过来说,这么差的条件,印度经济从20世纪70年代的2%,到80年代的4%,90年代的6%,这么差的环境,GDP增长率有这样的水平是很了不起的。相反,中国需要这么大规模的投资才能达到9%、10%,这本身就说明我们的效率差。所以,中国的增长源自庞大的资源积聚,而印度的增长则来自不断提高的效率。
 
    另外,人们普遍认为,中国神话似的经济增长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对基础设施的大笔投资,印度的基础设施达不到中国的水平,因此在制造业领域无法与中国竞争。对此,黄亚生也提出了独到的见解:“这是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根本性错误解读,也是对印度的过度悲观估计。”他解释,80年代时,中国的基础设施很糟糕,但经济表现极为出色。中国是在经过多年的经济增长和财力资源积累之后,才建设了它的基础设施,而不是在这之前。“中国奇迹”的产生,并非因为它有耀眼的摩天大楼和现代化的高速公路,而是因为大胆的经济自由化与制度改革?尤其是80年代初的农业改革?带来了竞争,并培育了私人创业家。
 
    另外,黄亚生还分析,对中国和印度来说,醉心于建造世界级基础设施的背后,会隐藏一个缺点。作为发展中国家,如果对基础设施投入更多,对其它方面的投入则会减少。典型情况就是基础教育?尤其是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沦为大规模投资项目的牺牲品。中国在90年代犯了一个代价高昂的错误,它建造了许多世界级的设施,但教育投资严重不足。与此同时,印度则一直默默地持续增加教育投入,尤其是在农村地区。对可持续的经济发展而言,人力资本的质量与数量,远比实物资本的质量与数量来得重要。所以,黄亚生提醒,如果中国不马上对农村教育进行投资,就可能会丧失相比印度的真正竞争优势,因为正是教育良好的熟练工人推动着一国制造业的成功。
 
    发展前景
 
    中印制造优势互补 前景美好
 
    在中印制造业的竞争愈演愈烈之际,有关印度专家指出,中印制造之间并非简单的“非此即彼”的替代关系。两国制造业在发展模式、侧重领域、针对目标等方面均有重大区别并可实现互补,未来两国经济合作的前景仍然美好。
 
    对此,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系博士魏浩介绍,两国在投资和贸易方面都可以优势互补。首先,在中国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中国一方面会不断从国外承接技术密集型的高端产业,一方面会不断淘汰并转移出去一些劳动密集型的低端和中端产品的制造业,而印度正好具有承接这些中低端产业的优势,因此,两国可以增加投资方面的合作。而在贸易方面也同样存在合作的机会。例如,印度向中国出口铁矿石等原材料、软件服务,以缓解中国国内经济发展资源紧缺的瓶颈,中国向印度出口电子消费类和电讯器材等制成品,以满足印度正在扩大的中产阶层的需求。据了解,中兴、华为、海尔、TCL等中国的产品早已进入印度市场,印度的主要软件公司、电话服务中心、咨询公司,也都在中国积极开拓新市场。
 
    目前,在全球经济产业链条分工中,印度和中国分别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传统上认为,印度以服务外包为主,中国以加工制造为主,特别地,魏浩指出,具有加工组装特征的中国制造处于全球价值链条的最低端,而印度的信息服务产业却处于较高的位置。但是,印度在2005年成立了“全国制造业竞争力理事会”并出台了《印度制造业国家战略》白皮书,决意打造制造业。魏浩分析,在原有国际分工背景下,印度开始大力发展制造业,主要是由于印度国内贫富差距日益凸现和就业问题日益严峻。
 
    目前,占印度GDP一半以上是服务业,但服务业造就的只是一批精英富豪,印度政府意识到,仅仅发展IT等产业是不够的,必须学习中国发展制造业,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吸纳更多劳动力,才能让更多人享受到经济增长的好处。有关数据表明:为了保持目前7%的失业率水平,印度每年就需要在农业以外创造700万至800万个就业岗位,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就成为缓解就业压力的可行办法。
 
    专家解读
 
    印度制造短期内难敌中国制造
 
    ——专访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博士魏浩
 
    凯捷公司近期关于“印度制造”的报告引起了各方关注。围绕着“印度制造”能否超越“中国制造”以及两国制造业发展现状等问题,记者于近期采访了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系博士魏浩。
 
    记者:欧洲最大的管理及信息技术咨询公司凯捷近期公布的一份报告称,印度制造业“在未来3到5年将挑战中国作为世界制造业中心的地位”。您认为,印度制造真地会取代中国制造吗?是永远不会还是取代只是一个时间上的问题?
 
    魏浩:从世界经济的发展历史来看,19世纪是英国世纪,20世纪是美国世纪。从目前世界经济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来看,中国和印度的崛起将是21世纪最重大的事件。但有关数据表明:2006年,中国外贸总额达17600多亿美元,其中出口9690多亿美元,印度外贸总额约3000亿美元;中国出口商品主要集中于机电设备、棉纺织品、钢铁及制品、玩具及塑料制品等,印度出口的主要为石油矿产、钢铁金属制品等资源性产品和棉纺织品等;中国在全球制造业产品的出口额中占8%,印度约1%。
 
    因此,从目前两个国家之间的差距来看,我认为,印度是不可能在未来3到5年挑战中国世界制造业中心地位的,进一步说,至少印度制造在短期内取代中国制造是不可能的。因为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技术创新和制度变迁等都是一个时间累积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
 
    从长期来看,印度制造能否取代中国制造是一个不可预测的问题,因为从历史的发展历程来看,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既与本国国情、发展战略等因素有关,也与战争以及其他突发事件等不可预测因素有关。
 
    记者:目前,印度制造产业的发展现状是怎样的?有哪些劣势影响了其目前的发展,又有哪些优势凸显引起了世界的关注?
 
    魏浩:目前,印度国内有一些制造业,主要是以生产低端商品为主。与其他国家包括中国的制造业相比,是十分落后的。制约印度制造业发展的因素主要是落后的公路、港口、机场和电力系统等基础设施硬件投资环境,苛刻的劳工法、较高的文盲率、不稳定和不连续的经济政策等方面的软件投资环境,持续的党派斗争、激烈的教派冲突、尖锐的社会矛盾等方面的社会发展环境。
 
    但是,印度超过10亿人的巨大国内市场、较低的工资水平、便宜的原材料价格等因素也是印度制造的竞争力所在,吸引了世界各国跨国公司的目光。有关数据表明,目前,印度工资水平起薪为每天2美元,泰国最低工资水平为每天3.5美元至4.5美元,中国最低工资水平为每天4美元至8美元。
 
    记者: 中国营造“世界工场”并非一朝一夕之功,与印度相比,我们目前的优势在哪里?中国制造产业虽然一路领先,但也不免存在很多问题。请问我们的劣势和不足在哪里?
 
    魏浩:与印度相比,中国制造业目前的优势在于:一是产业结构比较齐全、规模较大,经过多年的发展,通过产业集聚在各地区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经济圈,形成了产业链的规模优势和竞争优势;二是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基础设施等硬投资环境的投资与完善,一直致力于法律法规、确保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等投资软环境的改善,为利用外资创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三是中国的劳动力优势,不仅具有数量优势,还具有质量优势,与印度相比,中国的劳动者素质和技能比较高,有利于我国吸引技术密集型的外资、承接先进国际产业的转移。
 
    但是,可不忽视的是,中国制造业也存在很多问题,例如,增值率比较低、自主品牌比较缺乏、核心技术没有知识产权等,中国处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最低端,没有技术和研发,没有销售渠道和服务,中国制造基本上只承担了一个简单的“加工工场”的角色,并不是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从而导致中国在国际分工中没有话语权,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面临巨大的风险。另外,近年来,人民币升值,土地、原料、劳动力成本上涨,出口退税逐年下调,各种贸易壁垒日益增多,国际竞争日益加剧等也都给中国制造业带来了新的挑战。
 
    记者:为了更好地发展、不被印度追上,请问,我国制造业应该如何更好地发展?
 
    魏浩:为了更好地发展、不被印度追上,为了缓解贸易摩擦、应对技术壁垒和绿色壁垒等新型贸易壁垒,为了适应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我国制造业应该大力实施自主研发战略提高技术水平,大力实施名牌战略培育自主品牌,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培养高科技人才,大力实施自主大型跨国公司战略培育参与全球竞争的主体,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种市场。当然了,这需要政府和企业之间紧密配合和互相支持。
 
    市场扫描
 
    印度很需要“中国制造”
 
    说起来很有讽刺意味。“印度制造”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向“中国制造”发起挑战的同时,印度大型零售商对“中国制造”的依赖程度却不断加深,因为,印度很需要中国商品。
 
    据印度《经济时报》报道,尽管中国商品越来越多是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它们基本上都在路边商店或打着“中国商店”旗号的小店中出售,但大型零售商依赖中国制造,来满足自身需求的程度却令人惊讶。从高级商城里购买的诸如沙发、床、家装用品、玩具、文具、电器、陶器等形形色色的产品,目前基本上都产自中国。
 
    对某些零售商而言,中国商品在全部商品中的所占比例已高达30%至33%。在印度未来集团家居产品分公司出售的家具中,有25%至30%来自中国。“从质量最好的到质量最差的,都能在中国买到。我们可以选择质优价廉的产品。”未来集团家居部CEO马赫什·沙赫说。
 
    这种趋势正迅速显现,即便是新零售商也正努力从中国寻找货源。实际上,很多业内观察家认为,竞争是中国产品在印度份额增加的原因之一。Technopak Advisors的主席阿温德·辛噶尔说:“竞争迫使印度零售商从‘世界工厂’中国寻找货源。”
 
    除价格因素外,也存在其他原因,诸如印度无法提供某些商品。食品杂货商阿舒托什·查克拉德奥说:“价格并不总是惟一的原因。实际上印度制造业水平偏低,有很多产品都无法生产。”
 
    另外,印度制造产品的质量实在不敢恭维。据报道,印度很少有舶来的接线板,只能用本土制造。但是,你永远不知道哪一天哪个插孔能正常工作。这还不算最糟的。印度的被单很出名,图案很有异国情调,有的人一下子买了十几条回国送人。没想到,早上起床竟发现自己浑身五彩:被单掉色呀!看来,“印度制造”水平离“中国制造”还很远。
 
    专家药方
 
    摆脱对“中国制造”的片面依赖
 
    有位哲人说过:最高明的解决问题之道,是把问题本身解决掉。所以,有业内人士认为,与其让我们在如何维持“中国制造”的统治地位上发愁,不如寻求方法让我们从对“中国制造”的片面依赖中解脱出来。
 
    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陈耀认为,在凭借物美价廉风靡全球的同时,中国制造以消耗资源的代价换来的却是微薄的利润。在全球产业链上,大多数中国制造仅仅充当了最简单的“加工工场”的角色,产品的标准、设计、市场均掌握在西方发达国家手中,中国制造处于全球价值链的末端。目前中国,尤其是沿海地区的制造业正在逐步进行结构调整和升级,走出做低成本加工贸易的恶性循环,这是中国制造拓展更大空间的良方。而将低端的加工贸易类制造业转移到印度、越南这些劳动成本较低、对环保要求较低的新兴国家,也是符合产业转移规律的。
 
    放眼世界大环境,陈耀指出,全球制造产业正在发生一场重大革命。制造业正向专业化、集群化、高级化、服务化、全球化发展。包括中国在内的绝大多数企业必须融入全球某一价值链中,“一家独大,通吃天下”的局面将不复存在。
 
    所以,有关专家表示,中国的经济、人口结构、生态环境和国际角色都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继续扮演“世界车间”,对中国无论是提升国内福利还是增强国际声誉方面都并无裨益。所以,与其费尽心机去和印度人在3000美元汽车的层次上肉搏,还不如设法在其他方面赚钱,而让印度人替我们生产汽车。只是,专家提醒,要想做到这一点,将会要求我国的经济制度和思想观念有更加激烈的改革和转变。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出处“中国纺织网”
编辑:芦苇
贸易行情论坛】 【打印】 【关闭】 【我要收藏
文章关键词: 中国制造 
「相关报道」
更多精彩行业动态
进入行业动态>>


华兴纱管
免责声明:浙江网盛生意宝股份有限公司对中国纺织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浙江网
盛生意宝股份有限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站内支持:关于我们 - 服务项目 - 法律声明 - 意见反馈 - 企业邮箱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纺织数据库 - 快速产品通道 - 外贸助手
兄弟站点:生意宝 - 国贸通 - 中国化工网 - 全球化工网 - 医药网 - 中国服装网 - 机械专家网 - 中国农业网 - 中国蔬菜网 - 浙江都市网 - 中国红娘网 - 南阳商务网
糖酒招商网 - 中国卫浴网 - 中国粮油网 - Global Buyers & Suppliers - ChinaChemNet

中国纺织网 版权所有 1997-2014 浙ICP证:浙B2-20080131
服务热线:0571-88228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