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横县创新发展模式加速农业产业化
桑蚕、甜玉米、茉莉花、畜牧业是横县农业特色优势产业。让每一个优势产业都有一批龙头企业作支撑,这是近年来横县农业生产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模式。横县因地制宜,因势利导,重点对桑蚕、甜玉米、茉莉花等一批具有一定市场优势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进行扶持,在推行公司+协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中,依靠现有龙头企业带动,同时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促进农产品扩大规模,并提高农产品质量,使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得到巩固和壮大。
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横县初步实现了农业结构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目前全县形成了一批有特色、带动力强、发展势头好的龙头企业。如为壮大茉莉花生产,形成了广西金花茶业有限公司、南方茶厂、校椅花茶厂等一批技术力量雄厚、市场品牌知名度高的花茶加工龙头企业;为壮大桑蚕、甜玉米、蘑菇等优势特色产业,该县重点对桂华茧丝绸有限公司、华冠茧业有限公司等企业进行扶持,支持兴辉食品有限公司等企业发展成为甜玉米、蘑菇加工的综合性的龙头企业。目前,该县花茶加工年产值超过10亿元,蘑菇加工年产值达1.8亿元,甜玉米深加工年产值达2亿元,桑蚕加工年产值达1.3多亿元。龙头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对该县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和巩固发展特色农业起到巨大的带动作用。
以龙头企业发展特色产业
去年,横县鲜茧年产量达12万担,年鲜茧及茧丝销售收入近2亿元,提供的财政收入达400多万元,已发展成为广西乃至全国最大的桑蚕茧生产基地,种桑养茧已成为横县地方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这些成绩的取得,与横县积极创新龙头企业扶持发展方式紧密相连。
10月下旬,记者参观了国家“东桑西移”战略的示范村——横县云表镇旺庄村镇兴屯。在一片青山绿水中,桑田翻碧浪,一幢幢新楼房错落有致,好一派清新蓬勃的农村新气象!家家户户彩电冰箱摩托车应有尽有,让人不得不感叹这里农民生活的富足。
资料显示,镇兴屯现有98户,耕地面积500亩,1990年起家家户户开始种桑养蚕。从2000年起,横县成功引进桂华茧丝绸有限责任公司后,这里的桑蚕业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种桑养蚕人均产值已达3000元,种桑养茧已成为该屯农民增收奔小康的有效途径。以“公司+农户+基地”的经营模式,依托桂华茧丝绸有限责任公司这样的龙头企业带动,对镇兴屯桑蚕业进行产业化开发,延长产业链,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的格局,促进优势产业的规模化、区域化、品牌化。
据村干部韦喜恳介绍,近年来桂华茧丝绸有限公司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实行公司+合作社(协会)+农户的联结方式,建设规模化、优质化、标准化的蚕茧基地。牵头成立3个农民蚕茧专业协会,免费为蚕农免费提供桑苗和技术服务;补贴26.63万元,改造蚕房12598.4平方米;补贴10.9万元,新建蚕房5450平方米;还免费提供蚕房采光、通风设施。如今该公司的桑园基地发展到6万亩、鲜茧产量1.51万吨。该公司与23782户农民签订鲜茧保价收购合同,每公斤蚕茧收购价格不低于12元,当市价高于保价时,蚕农可自由选择买家。大多数蚕农坚持把蚕茧卖到桂华,村民第10生产小分队队长韦新权说:“我们能有今天,都是桂华公司带来的,大家都不做忘恩负义的事!”
得到桂华公司资助不到两年,村屯里已到处是新楼、新路,大家忙着在公园里建喷泉和假山,把自己的家园建得更漂亮。韦喜恳喜滋滋地告诉记者,现在一家购买几辆摩托车早已不是什么稀罕事儿。原先外出打工的年轻人也都因为家乡收入的提高,纷纷返回家中。
经过几年的发展,横县种桑养蚕已由原来云表镇的几个村发展到全县及周边地区。桂华茧丝绸有限公司与农民共建新农村,达到了公司赢利、农民增收的双赢效果。2006年,公司销售收入1.3079亿元,实现税收502万元,连续四年成为广西销售收入额最大的缫丝企业;产品还通过了国家商检局11项指标检验,被鉴定为5A级产品,填补广西高品质茧丝生产的空白。不仅成为我区规模最大的茧丝加工企业,并被确定为南宁市、自治区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自治区扶贫龙头企业。由于该公司在带动农民种植养蚕贡献突出,今年2月被国家商务部评为全国丝绸行业全国先进集体。
现在,全县农副产品加工企业达到3450家,其中规模以上的龙头企业25家,资产总额12.67亿元,年加工能力达到200万吨左右。龙头企业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与农户签订保护收购合同,年订单总额达3.3亿多元,“订单”农业占当地农业总量的15%。横县广阔的田野成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第一车间”,20万多农民变成了离土不离乡、按月领工资的“职工”。
创新服务模式让农民受益
在每个天气晴好的日子,从下午5时开始,横县县城就浸没在浓郁的茉莉花香里,运载着鲜花的车辆在街道上随处可见,十里八乡的花农们都在赶往茉莉花交易市场。种下一亩茉莉花,4月至11月间都有花可采,年产花量可达2500公斤,每公斤鲜花一般可卖6元以上,最贵的可卖到20多元。茉莉花给横县农民带来了幸福生活。
走进该县校椅镇石井村新村,只见家家户户楼顶上都有太阳能热水器。石井村人住在生态化的花园里,到处鲜花绿树环绕,村部大楼播放抒情乐曲《在那希望的田野上》,激荡人心的旋律飘荡在村庄各个角落。在村口,记者看到新村道路硬化集资的功德碑上,捐款最多的一户达到3000元,大多数农户捐款都在1000元以上。几千元在一些农村仍然是一个不小的数目,但这里村干部们却轻松地说:“我们村靠茉莉花、桑蚕等产业,去年人均收入就有3400元了,这点钱不算什么!”
横县农民都知道,今天的好日子,全靠“龙头企业+专业协会+专家大院+基地+农户”的科技服务模式。
在校椅镇汶塘村,茉莉花专家大院远近闻名,它冲破了传统农业技术的推广模式,使广大农民与技术专家直接“联姻”,将科技成果直接转化为生产力,为农民增收找到了一条新的有效途径。这个花费16万元资金,占地面积1150平方米的专家大院,自2004年投入使用以来,每年都应花时培训农民,不时邀请国内外知名农业专家指导花农学习剪枝、施肥、防治病虫害等技术。
去年8月,横县一些花田里出现茉莉花双纹须岐角螟白绢病,村民们立刻到大院求助。专家们立即开展研究,指导花农进行防治,法国生物防治专家哈桑·斯拉优还把病株带回法国进行研究,防治工作取得突破,今年该病情得到有效控制,防治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同时,该村以茉莉花专家大院为技术依托,积极组织党员群众参加各类种养技术培训,调整产业结构,甘蔗、茉莉花、桑蚕、蘑菇等各种经济作物成为农民收入主要来源,群众家庭收入不断提高。2005年村集体收入达2.5万元,人均纯收入达2760元。
横县各村屯里,像专家大院这样为花农提供科技服务的农家课堂、茉莉花协会比比皆是,大大促进了当地茉莉花产业的发展。目前,横县茉莉花产量占全国70%以上,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茉莉花之都”,拥有花茶加工厂180多家,花茶年加工能力达200万担,实际年加工量100万担,每年花茶和销售收入10多亿元。
今年以来,横县投入10多万元扶持协会发展,新增农村专业协会和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会员1万人以上,全县各类协会发展到166个,会员8万多人,带动农户1.5万多户,联系农民36万人。全县各类农村经纪人、专业大户共有10000多人,其中年销售收入10万元以上的有1220人,横县桑蚕蘑菇行业协会、横县花茶协会成为全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先进单位,获得广西“合作之星”称号。
依托发展新模式的带动,横县走出了一条加速农业产业化的好路子,今年上半年,全县农民人均实现现金收入2341元,同比增长26.8%。(记者李丽莉通讯员叶保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