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袜业发展趋势的思考
后配额时代的大唐袜业,正经历着一次严峻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战略的再思考。
后配额时代的大唐袜业
2004年6月,美国政府决定对从中国进口的袜子实施配额限制,以保护美国袜类企业。纺织品协议 执行委员会(CITA)称,从中国进口的袜子扰乱了美国市场,并表示将缓解或避免中国袜子进一步扰乱美国市场。几乎在同时,欧盟宣布对现行的普惠制进行改革,依据该方案,从2006年开始,中国纺织品和服装所需缴纳的关税税率,将由目前的平均9%上升至12%。
无论是美国的“特保”还是欧盟即将出台的新政策,实质上等于变相设置配额,而与可预见的配额制相比,“特保”措施对中国企业的最大损害是使企业丧失发展“预期”,增加了对外贸易中的不确定因素。这种来自外界的不确定因素打破配额制下的有序安排,使生产厂家无法正常开展生产安排,贸易商对将来的订单没有信心,甚至干扰大唐袜业出口贸易的正常运行。
紧接着受材料涨价、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政策变化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以及受各类要素资源制约,产业转移趋势隐现。大唐袜业的企业都意识到,靠贴牌加工“吃饭”已过时,靠低价销售已无生命力。
后配额时代的大唐袜业,正经历着一次严峻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战略的再思考。
是继续做“制造大市”,还是逐渐打造“品牌大市”?如何创立自己的产品品牌?从“制造大市”到“品牌大市”该如何转身?一场关于品牌的沉思在大唐企业界爆发。
沉思
苗志坚品牌营销策划机构在为大唐袜业企业提供智略服务的过程中,了解了大唐袜业企业存在的一些问题。在面临外贸出口萎缩的今天,如何开拓国内市场的问题,正成为袜业企业主头疼的问题。
具体表现为:首先,企业家保守的思想和结构失衡阻碍了大唐袜业的进一步发展。
大唐袜业源自家庭作坊,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必然会受到自身的限制。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出口配额取消带来的外贸机遇,大唐袜业通过广交会等形式转向海外,彻底改变了大唐袜业的生存状态。低风险接订单、把业务外包给下游加工企业,这一模式繁衍了大唐多如牛毛的中小企业,同时导致了其每年200%以上的出口增幅。这导致多数的企业有一种自我满足的心态,习惯性地原地踏步,并没有真正用心于挖掘企业的潜力,提升企业的发展平台,其中人才就是亟待解决的关键性问题,这就难以适应千变万化的国内外大市场,也难以适应企业规模不断扩大、投资领域不断拓宽和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要求。
其次,简单的外贸来样加工生产方式严重地影响了企业家拓展国内市场的思想。
做外贸来样加工,按样生产,保证质量,保证交货期,赚的是廉价劳动力的加工费,不像做国内市场,存在着产品开发的问题,品牌建设的巨大的费用,也没有复杂的营销管理和担忧库存产品,更不需要研究消费者,预测市场前景。简单的外贸来样加工生产方式严重地影响了企业家拓展国内市场的思想。
突围
笔者认为,大唐的袜业要在国内市场有所建树,顺利实现企业品牌与营销与国内市场的接轨,应从政府与企业两个层面着手,协同联动,共同创造美好未来。
政府应正确支持企业拓展国内市场的方向。
一方面,在目前大唐袜业国内市场整体薄弱的现实情况下,在继续巩固和加强外贸出口业务的同时,政府应当通过行业协会,整合整个大唐袜业的集群优势,充分利用“大唐袜业”的区域块状经济的品牌资源,打响“大唐袜业”的品牌,从而积极带动整个大唐袜业企业的品牌建设,国内市场的拓展。要充分的利用好每年的袜业博览会的平台,把整个大唐袜业推向国内市场。如有条件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各种媒介,可以把“大唐袜业”作为诸暨,或者大唐的城市品牌建设捆绑在一起来推广。
另一方面,要加强对袜业企业主品牌建设思想的引导与培育。“大唐袜业”最终能否在国内市场打开局面,主力军还是各企业主。政府、行业协会等应建立良好的交流与学习平台,起到必要的引导工作。
另外,为了帮助企业拓展国内市场,还应在物流、工业园区的建设、人才引进机制、企业融资等具体的问题上,制定良好机制,激发企业拓展国内市场的积极性。
企业要明确拓展国内市场决心和具体思路。
任何一种产业,到最后都必须有品牌的支撑,而打造品牌是一条漫长、曲折的道路。
袜子行业尤其如此。挺进国内市场的当务之急是企业文化塑造、整体营销战略等问题。因此,袜业创品牌,首先必须利用大唐袜业的整体优势,在整体品牌的大旗下,集中优势营造几只单体品牌。其次,在创品牌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点是踏实提高质量,质量是品牌的生命。品牌品牌,首先要有品质,有品位,然后牌子才能挺起来。因此,创品牌必须有创新意识,营销方式要创新,管理要创新,技术也要创新,要从单纯的对别人的模仿中解脱出来,最终形成真正的、有档次的大唐特色,这是品牌最有价值的一个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