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宁杯”上演体育服装T台秀
没有拖地长裙的华美,没有皮草丝绸的雍容,也没有繁复耀眼的配饰。作为第二届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的重要组成,李宁杯体育服装国际青年设计大赛总决赛于文博会期间在新落成的李宁总部隆重举行。T台上,以2008春夏服装系列和运动鞋进行原创设计,创造了时尚与运动、风格与功能结合的无限可能。
大赛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设计院校与团体的关注和参与,汇聚了包括清华大学、北京服装学院、香港理工大学以及来自美国、荷兰、英国、法国、日本等国的专业院校和相关设计工作室的设计人才。经过3个月的初赛及复赛,入围决赛的29名青年设计师带着已经制作出的成品服装及鞋亮相北京总决赛现场,为大赛捎来了涌动创意和青春激情的一股国际时尚风潮。
决赛现场,来自海内外的20多名模特以时装表演的形式展示了设计师们的创意理念和2008年的运动流行时尚。大赛邀请到国际知名的设计师和专家,包括日本武藏野美术大学的Amano Masaru 教授、英国伦敦记者兼设计顾问Caroline Roux以及来自中国香港理工大学纺织及制衣学系的Raymond Au博士等,由他们进行现场评判,选出“服饰设计最具创意”等8个单项奖。总冠军被来自伦敦服装学院的凯丽·路易斯摘取,李宁集团董事局主席李宁先生亲自上台为其颁奖。
伦敦圣马丁艺术学院时装设计系的Amano Masaru教授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参赛选手的作品不仅深入挖掘了中国的文化元素,也融入了西方的创意观念,为体育服饰在文化创意领域的发展开拓了更多的思路,也对如何有效推动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
“开启文化创意的灵感”,更好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并创造时尚与运动、风格与功能结合,本次大赛不仅秉承“绿色、科技、人文”的奥运理念,还集中展示了中外服装设计院校的最新创意理念。这是李宁公司一次极具挑战的创新尝试,也是第一次由国内体育品牌主办的规模最大、参加院校最多并具有国际水平的体育服装设计大赛。决赛竞争激烈,充分体现了文化创意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到来之际与体育设计时尚相结合的特点。
连线评委
创新,激发中国元素生命力
“中国元素”让我们站在民族角度,重新认识和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并进行现代化应用,它既是创意设计的集体反思,也是对民族精神的寻找和民族自信心的一种重建。
20年前学习西方是应该的,但现在还一味地学习他们,就是值得反思的事情了。中国的年轻设计师应该多回过头来看看自己的传统,不要一味追求现代性,自己国家的文化遗产能激发更多的灵感。其实在用料等方面国内外没有太大的差别,而运动服装的特点是更加看重功能性,需要考虑的是怎样能把功能性与时尚相融合。国外很多年前就开始做运动服装时尚化的事,很多高级时装和运动服的结合,是对服装的一种解放,时装更舒适,穿着更随意;运动服更美丽,更能吸引人们投身健康运动。在这样的舞台上中国设计师有一个希望的种子,即“中国元素”,取胜之道就在于发掘民族特色、增加文化底蕴。
从多年前反映中国成为世界制造业基地的“中国制造”概念,再到两三年前希望对“中国制造”进行提升而又出现的“中国创造”概念,再到现在的“中国元素”,我们终于寻找到了改变“中国制造”的被动局面,使“中国创造”落地生根的那一个发力点。
值得欣慰的是,在世界时装打中国牌的时候,国内设计师也开始尝试在设计中加入“中国元素”。比如李宁运动鞋,当李宁运动鞋从赵州桥上获取灵感,中华民族的文化历史便与现代科技实现了完美的融合。
在传统文化中挖掘“中国元素”,并让“中国元素”成为品牌的支点,这是共识。同时也要看到,只有产生更多更强大的中国品牌,“中国元素”这个躁动的灵魂才会有所依附,才会有更大的用武之地。当一个设计师能把体育和时尚融合在一起的时候,对自己的思考是一种突破。这样的突破能给更多的年轻设计师发挥的舞台,展现个性和创意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