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召回”埋单的警示
最近,美国再度宣布召回多款数量达66.5万件中国制造、含铅量超标的儿童玩具,其中美国美泰公司占3.8万件。这已经是美国半年内第四次召回中国制造的产品。早在前两个月,有两批中国制造的玩具同样由于含铅超标而被召回。
表面看来,这些质量不合格的玩具均由美国的销售企业主动召回,显示出这些企业不惜承担成本而谋求消费者利益的社会责任感。今年9月,美泰公司还就玩具召回一事专向中国道歉称,召回玩具中绝大部分是美泰公司的设计问题。但是,其背后真正的动因与现实效果值得重新审视,因为跨国企业往往是把风光和道义留给自己,而把骂名和损失留给中国的加工厂。同样还有一个现象值得关注,近一两年来,欧美玩具的标准不断提高,应该说这也是一种技术壁垒。
就规模而言,中国毫无疑问是制造业大国。仅小小的中国制造的玩具,就占了全球产销量的80%。但是,制造业固有的结构性矛盾越来越突出。其中,缺少自主品牌,缺少核心技术,缺少在制定相关产品质量标准方面的话语权等等,日益成为中国制造业明显而又致命的“软肋”。由于存在这样的“软肋”,尽管在经济全球化这个大市场中我们能拿到不少订单,但企业不得不忍受销售利润率过低以及随时可能发生的其他安全、技术标准压制下的不公平待遇。就像今年8月,全球最大玩具制造商美泰公司,因设计不当造成了大批玩具被召回,掌握着话语权的美泰公司并没有多大的损失,下游的中国生产企业不得不破产。苏州不少纺织服装企业也经常为发达国家设置的各种贸易壁垒而苦恼。
如果制造企业还满足于充当寂寂无名的供货商,徘徊于全球生产链的低端不思进取,那类似玩具召回、纺织品倾销诉讼等事件还会一次次重复。
现在已经是企业打品牌、走创新路的时候了。制造企业要科技创新,研发自己的产品,做自己的品牌。从加工贸易转变到自我创新,提高产品附加值,才是长远之计。其实,像广州的玩具业、苏州的纺织业、机械制造业中,有不少企业不但完成了原始积累,还赚了一些钱,有能力也应该把钱放到技术创新和企业进步方面去。企业有这个实力,关键是愿不愿意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