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暖内衣炒概念高科技遭遇滑铁卢
四川新闻网-西南商报讯 日下,人们热衷炒房炒股票,没想到保暖内衣也被商家狂炒。随着天气逐渐转凉,许多像炭卡、莫代尔、吸湿发热纤维、暖卡羊绒等新名词在今年的保暖内衣市场分外抢眼。
市场:“高科技”内衣遇寒
在荷花池、春熙路等服饰商场内,记者注意到,像“珍珠粉内衣”、“维生素内衣”等功能性保暖内衣,早已摆上了商场的柜台,一些专柜还悬挂了显眼的标牌对这些产品进行宣传,而新产品的包装盒上也特别用大豆、珍珠粉等宣传字样凸显功效。记者注意到这些内衣的价格从三四百元到两三千元悬殊巨大。一件最普通的养肤保暖内衣比普通保暖内衣贵了将近三四倍。
相应地,这些保暖内衣的功能也是相当令人惊讶。据销售人员介绍,一套价格近千元的牛奶绒保暖内衣是利用高科技手段从牛奶中提取原料制成的,20斤牛奶才能织成一件,内衣本身具有美容养颜的神奇作用。像兼具美白、保湿、补水等奇效的珍珠粉保暖内衣,宣称可以使干燥的皮肤变得细腻、光滑等等。另外,像维生素保暖内衣系列中还分为能润泽及保护皮肤的维生素A系列和有营养肌肤、抗衰老功能的维生素C系列,令人看得头晕眼花。
然而,在市场,记者通过观察,发现尽管商家大力宣扬产品“高科技“,但消费者却对这些保暖内衣反应冷淡。在北京华联商厦,一位姓杨的消费者直言不讳道:“这些保暖内衣价格过高,实属华而不实。”但更多消费者则认为,对保暖内衣宣传中的功能性持怀疑态度。
内幕:新名词多是“老相识”
就此现象,记者走访了四川省纤检局,棉纺处的一位张陈的负责人一针见血地指出“珍珠粉内衣”、“维生素内衣”等保暖内衣,炒作概念的成分远远要大于实际功效,经不起推敲。
他表示,从技术手段来讲,面料的纤维当中含有氨基酸和维生素的可能性极其微小。从理论上讲目前是有方法可以把珍珠粉或含有维生素的微粒添加到衣服中,但技术方面的限制很高,不是难以发挥功效,就是很容易渗透出纤维而流失,难以长期保持功效。另外高昂的成本也令企业不敢轻易涉足。
同时他认为,“大豆”、“芦荟”等植物纤维内衣也并非纯天然。另外,植物纤维面料属于功能性面料,它只是改善了纤维的质量,透气、透湿性比较好,在保暖性上并无特别的优势。至于业内炒作得沸沸扬扬的几种“卡”,他透露,其实就是早在“文革”时期就使用的腈纶、氨纶等化纤织物。
支招:保暖率是关键
年复一年的保暖内衣大战让消费者始终摸不着头脑,那么什么才是衡量保暖内衣的标准?对此,这位陈的负责人介绍道,其实早在2004年11月1日《针织保暖内衣纺织行业标准》出台之后,新标准就为消费者提供了选购参考。标准明确要求保暖内衣产品的保暖率不得低于30%,甲醛含量的公斤克重为75毫克左右等。因此消费者在挑选保暖内衣时除一般的手感、价格等因素,保暖率也是衡量内衣质量好坏的一个重要标准。
另外,他还透露,服装的保温性主要是靠它里面含的空气层,也就是服装本身蓬松性越好越厚,它含的空气就越多,那么它的保温性就越好。现在,纺织材料还没有任何一种材料能够比空气隔热性更好。所以只靠材料的保温性达不到很好的效果,所以要有一定的厚度,一定的蓬松性。很薄的服装很难达到非常好的抗寒效果,不管你出了什么新的材料,这种新材料跟厚度比起来,还是比不上厚度起的作用大。(刘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