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个"中国企业国际化蓝皮书"发布(一)
2007年11月14日,中国入世6周年、改革开放即将30周年之际,首个旨在检视中国开放进程、更好推动中国企业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蓝皮书--"中国企业国际化战略报告--2007蓝皮书"正式发布。
报告具有相当的权威性,由即将举办的"首届'中国企业全球化'国家战略论坛"发起,由论坛主要发起方南方报业传媒集团董事长、南方日报社社长杨兴锋牵头,组建了包括著名经济学家王洛林、王林生、国家发改委宏观院对外经济研究所所长张燕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外经部副部长隆国强、商务部政研室副主任王子先、上海社科院流通所所长汪亮、商务部研究院跨国经营研究部主任邢厚嫒、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所跨国公司研究室主任鲁桐等权威部门专家的课题组专家委员会。
该蓝皮书是对十七大精神的一次呼应,也是自2000年实施"中国企业走出去"国家战略以来,由多个政府部门和学术机构权威专家联合对国家战略推行的首次检阅。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创新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支持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开展国际化经营,加快培育我国的跨国公司和知名品牌。"蓝皮书对中国企业多年来在国际化过程中所取得的成就与存在的差距,进行了系统梳理,同时对中国企业国际化的新趋势新特点、未来更好实现国际化的国家战略、政策选择、行业导向、企业经营模式选择等,进行了系统阐述和权威发布。
蓝皮书指出,2006年末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906.3亿美元,共分布在全球172个国家和地区。目前中资境外企业的经营领域已从贸易、航运和餐饮等,逐步拓展到生产加工、资源开发、农业合作、研究开发和咨询服务等众多领域。对外投资方式也由早期的建点办"窗口",发展到投资办厂带动跨国并购、股权置换、境外上市、设立研发中心、创办工业园区、科技园区等多种形式。
2007年上半年,中国对外经济合作各项业务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态势。我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78亿美元,同比增长21.1%。
2002-2006年五年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非金融类)的年均增长速度高达60%。2006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211.6亿美元,是2002年的7.84倍。其中,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176.3亿美元,同比增长43.8%。截至2006年末,中国5000多家境内投资主体设立对外直接投资企业近万家,在906.3亿美元的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中,商务服务业、采矿业、金融业和批发零售业占到了存量的七成;股本投资372.4亿美元,占41.1%;利润再投资336.8亿美元,占37.2%;其他投资197.1亿美元,占21.7%。
我国企业以投资办厂、建生产基地、设营销网络、跨国并购、参股、境外上市等多种方式进行投资。其中,通过收购、兼并实现的直接投资目前已占到当年流量的近四成。2006年,通过收购、兼并方式实现的直接投资82.5亿美元,占当年流量的39%。其中非金融类70亿美元,金融类12.5亿美元。并购主要集中在资源、电信、家电、石化、纺织、汽车等领域,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通过收购兼并国外企业或者在海外建立研发中心,开发技术资源,以形成自身的核心技术能力和全球品牌影响力。
这方面成功的案例很多,2007上半年主要境外收购项目有:中信集团投资加拿大内森斯能源公司、再收购哈萨克斯坦卡拉赞巴油田94.6%的权益、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收购巴基斯坦第五大移动运营商-巴科泰尔有限公司88.86%股权。之前则还有上工集团收购在世界工业缝纫机领域排名第三的德国DA公司,浙江万向集团先后在美国、英国、德国、加拿大等国并购多家资源及全球市场网络、中国网通收购香港盈科电讯、蓝星集团收购法国安迪苏(ADISSO)集团等。此外,一批境外研发中心、工业园区(如海尔巴基斯坦园区)逐步建立。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中国企业国际化也存在较大差距。
截止2006年底,我国累计批准设立非金融类境外企业10675家,对外直接投资累计733亿美元,仅相当于吸收外资一年的流量多一点。2006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176.3亿美元,占世界1%,全球位居第18位,与外资流入相差悬殊,同期外资流入694.7亿美元,占世界5%;与对外贸易排在全球第三位,占全球7.2%相比,相差更加悬殊。对外投资额与吸收外资额之比为0.23,大大低于发展中国家0.46的平均水平,更低于发达国家1.19的平均水平。
在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出绩效方面,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的排名,在全球128个参与排名的国家中,2003-2005年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流出绩效指数为1.139,全球排名第67位,而同期美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流出绩效指数为0.549、排名第39位,日本0.444、排名第44位,巴西0.378、排名第47位;印度0.131、排名第68位。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出绩效数值比较低,在全球排名比较靠后,表明中国跨国公司缺乏所有权优势,这与中国企业总体技术水平不高、缺乏品牌和管理经验,处于全球分工产业价值链低端、国际竞争力不强有关。
蓝皮书指出,在新形势下我国推进企业国际化战略的基本选择是:以企业为主体,以高效的公共与中介服务为辅助,全面提升生产要素跨境流动水平;加强海外能源资源合作开发;渐进推动从生产制造向研发和市场营销环节延伸,从制造业向服务业延伸,从绿地投资为主向绿地和并购多种投资方式并举转变。
在政策选择方面,则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深化境外投资管理体制改革,突出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加快境外投资法制建设,对各类所有制企业一视同仁,简化审批、规范程序、强化服务,加强部门间协调与配合,形成合力,完善工作机制并充分发挥作用。
同时要尽快加强金融等政策扶持。一是积极发展外汇市场,加快市场产品开发,方便跨国企业规避汇率、利率等风险;二是继续深化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取消不必要的管制,简化手续,提高用汇和汇出的便利化程度。三是鼓励有条件的国内金融机构设立和发展境外机构,包括探索采取并购方式参股境外金融机构,为企业跨国经营提供便利的金融服务等。四是充分利用区域性金融平台,积极鼓励企业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四是搭建以财政资金为导向、政策性金融为杠杆、商业性金融为主渠道、资本市场为必要补充的金融支持平台。
蓝皮书建议,要建立健全企业国际化的促进服务体系,包括法律法规、财政金融、保险、税收、中介服务、信息平台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