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企业莫蹈出口井喷覆辙
一个对纺织企业出口利好的消息终于得到了权威解读。商务部副部长高虎城近日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从2008年1月1日起,输欧纺织品将完全取消数量管理。
一直以来,中欧纺织品贸易都遭配额的制约,饱受“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计划手段”之诟。配额制不仅使得两国企业的发展受到阻滞,更违背了全球纺织品贸易自由化的大趋势。如今,随着配额制的取消,中国纺织企业出口突然打开了一个巨大的市场,全球纺织产业链向印度转移的威胁也随着出口的放量增长而减少了许多。
在如此重大利好面前,笔者以为,有必要给中国纺织企业提个醒,切莫在放量出口的大好形势下,重蹈当年的井喷覆辙。
众所周知,2005年全球纺织品贸易实现一体化后,配额取消使中国部分纺织品长期被压抑的增长潜力在短期内迅速释放。2005年上半年,我国输欧盟羊绒衫出口量同比增长1243%,裤子和羊毛衫等产品的出口增幅也在200%—400%之间。欧美等一些国家和地区由于担心我国纺织品巨大的出口潜力,开始对我国纺织品频繁采取各种贸易救济措施。案件频发的2004—2005年,涉案金额超过90亿美元,是我国迄今遇到的涉案金额最大、社会反响最为深远的贸易争端年份。其中,欧盟依据纺织品特别限制措施条款对中国20种产品进行限制或设限调查,涉及金额合计约20亿美元;美国、土耳其分别对中国24种和42种产品设限或进行设限调查,涉及金额共67亿美元。此外,一些国家还对我国纺织品发起反倾销、特保案件。
在对外出口高涨的热情受阻后,企业元气大伤,少部分企业甚至在有限的出口市场开始恶意竞价,为了争得一个海外订单,个别企业的报价甚至逼近了成本,不仅使得企业自身的利润受到影响,对我们整个纺织品出口贸易也产生了负面影响。
教训是深刻的。由此看来,虽然此次不再有数量的限制,我国纺织企业出口还是不能随意放量,而要审势而为,既要保证单个企业的利润率,也要考虑整个行业的出口质量,以避免引来其他国家更为严厉的管控措施和贸易制裁。
首先,纺织出口企业要主动调整出口结构,放弃一些低层次、以量取胜的出口业务,尽量输出一些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高的产品,不要在同质化的红海里拼杀。其次,纺织企业要提高科研开发水平,加大投入力度,向国外输出一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以规避可能到来的贸易壁垒。第三,纺织企业要加大品牌的输出意识,提高产品的软实力和品牌占有率,一改中国制造在海外有实无名的窘状。最后,纺织企业还要注重同行业的横向联合,在遇有贸易纠纷或谈判时,协同作战,共同进退。要知道,市场是客观存在的,需求不会改变,只有齐心同力,才能提高整个行业或产业的议价能力,以确保利润率不会因为无效的内耗而受到损失。
值得注意的是,国家相关部门已经开始着手防范这方面的风险。今年9月28日,中欧双方就建立双边监控体系达成了一致意见:将备忘录项下的8个纺织品类别纳入双边监控体系。而国内纺织企业也据此制定了一个企业资质标准,这也反映了业界加强行业自律的要求,体现了我国业界主动维护贸易秩序、创建和谐出口环境的愿望。